静静地流淌,坦荡着飞奔——《我看》教学设计
2022-07-06毛莉
毛莉
【教材分析】
《我看》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六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穆旦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该诗最早发表在1945年昆明文聚社出版的诗集《探险队》中。
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方式来进行编排。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之音”,单元所选现代诗从不同角度带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千资百态:有雄奇壮丽的北国雪景,有鲜艳明媚的人间四月天,还有云南蒙自春景的生机勃勃……此单元是一个特殊的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包括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和尝试创作三个活动内容。进行朗诵和尝试创作须基于对诗歌透彻的理解和品析。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欣赏现代诗,使学生具备把握感情基调、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和理解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应该是此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观此单元所收录的现代诗作品,穆旦的《我看》是首次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相比《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等作品,《我看》在诗意的理解上难度更大。所幸教材编者将这首诗放置在了此单元的最后一篇。学生有了学习此单元前五首现代诗的经验,再来学习这首《我看》就会容易一些。在本首诗的教学过程中,还需继续强化学生找准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感受意境画面进而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在课堂的实施手段上,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通过小组互动、与教师交流等方式,加深对现代诗的理解与认识。
《我看》创作于1938年,是诗人穆旦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一起从长沙步行来到云南之后创作的第一首诗,写于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所在地蒙自。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以及诗人从中获得的生命感悟”[1]。诗人由眼前的春之景联想到自然之春的自由活力,进而观照自我思考生命之春的奋发和力量。阅读这样的诗作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对于凝练的、优美的、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的审美品位。
现代诗歌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要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将“穆旦诞辰104 周年纪念活动”作为任务情境,设置了诗歌解读、设计朗诵脚本、诗歌仿写三个主要活动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使学习真正发生。
本教学设计一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用来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在“穆旦诞辰104 周年纪念活动”的任务情景之下完成诗歌赏析文段撰写、朗诵脚本设计、诗歌仿写三个活动任务。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设计诗歌朗诵脚本,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品位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尝试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找准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感受意境画面,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摘录导入
有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他被推崇为“中国现代诗第一人”,他就是穆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先生曾这样赞扬诗人穆旦:
屏显:
他是中国新诗一座永远年轻的喜马拉雅山峰,他的诗提供了新诗艺术历史上的一个最闪亮的坐标。他兼有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浪漫和大诗人杜甫的沉厚。他是一位为“人”和为“人民”二者高度统一而至美歌唱的伟大歌者。
——孙玉石《新诗十讲》
获得如此高度评价的穆旦和他的诗歌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穆旦和他的诗歌《我看》。
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
屏显: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1938年2-4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由长沙西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穆旦与三校的二百多位师生步行至昆明,历时68 天,跨越湘、黔、滇三省去寻找一张安静的书桌。到了云南后,联大的文法两院先设在云南的边境小城蒙自。于是,穆旦的一段生命踪迹也留在了这个美丽的热带古老小城,犹如茁壮蓬勃的热带植物。6月,他写下了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诗——《我看》,深情地唱出了他蕴积在心中的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2]
二、初读诗歌,解读诗意
1.找准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感受意境画面。
(1)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我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哪些小节写的是“我看”到的具体内容?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停连和重音。
明确:诗歌的一、二小节是“我看”的具体内容。
(2)诗歌的第一、二小节中有哪些意象,请圈点勾画出来,分析意象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屏显:
?
预设:通过此单元前面五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意象的概念(意象是含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可以很快在课文中圈画一、二小节的意象,但对于意象特点的分析还需要老师进一步指导。
明确:第一小节意象:春风青草远水绿潮
第二小节意象:飞鸟晴空流云大地教师引导:这些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给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意境?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描绘这些意象所用的词和短语。以第一小节为例。
春风:向晚的、悄悄、揉
青草:丰润、低首又低首
春风“悄悄”“揉”过青草,写出了春风温柔、寂静的特点。
青草“丰润”“低首又低首”,让人不禁联想到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句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草的茂盛和生机勃勃。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一小节的意境画面:诗人在蒙自春天黄昏的原野上,看到春风吹拂,葱郁的春草如波浪一般起伏,遥远的湖水也荡起了绿潮。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小节意象特点和意象画面,学生组内合作探究第二小节意象特点和意境画面。
明确:飞鸟:象征着轻松自由
晴空:象征着悠远庄严
流云:象征着美丽自由
大地:象征着深邃厚重
完善表格。
屏显:
第一小节诗歌意象第一小节意象特点第二小节诗歌意象第二小节意象特点春风青草远水绿潮温柔、寂静、茂盛、生机盎然飞鸟晴空流云大地轻松、自由、悠远、庄严、自由、美丽、深邃、厚重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二小节的意境画面:飞鸟在天空中平展翅膀,自由自在地飞向远空深处。夕阳染红的流云映照着红色的大地,好一副美丽的春日夕阳图!
总结:诗歌的一、二小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蒙自傍晚春景图。这里的春景宁静而富有力量,温厚而生机勃勃。
2.品味语言,分析手法和关键词。
朱光潜先生曾说:“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被众多学者推崇为“中国现代诗第一人”的穆旦,他的很多诗句可以称得上“精妙绝伦”。请同学们细读诗歌的一、二小节,找出值得玩味的关键词、句,并说明理由。
师示范:第一小节的“揉”字用得极好。春风“揉过”丰润的青草,将春风拟人化,好像是春风的轻轻揉动使青草“丰润”起来了。
预设:
生1:诗歌的第二小节中写飞鸟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二字运用巧妙,写出了飞鸟在天际越飞越远,直到看不见踪迹,似乎是融入了晴空的动态过程。
生2:“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一句中“红晕”二字将流云拟人化。
师引导:这两句诗被称为是“神来之笔”,云南红土高原春天风景就是这样:天边的夕阳和地上的红土,好像让流云染上了像小姑娘害羞一般的“红晕”,“凝望”着的大地,又好像是为夕阳与流云的美所“沉醉”,静静地依偎在天空的怀抱中。在诗人笔下,流云与大地好像一对痴情的恋人,互相应和又深情款款。[3]
三、再读诗歌,品析诗情
1.由“我想”到“我看”。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的一、二小节写了我看到的蒙自春景,那么诗歌的其他小节又写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默读并概括。
引导学生注意第三小节开头的语气词“哦”。“哦”是直抒胸臆的吟哦,仿佛诗人在长时间的凝望之后发出的一声情不自禁的感叹。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三、四、五小节是诗人由“我看”到的景物产生的感悟,可以概括为“我想”。
屏显: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的三、四、五小节。诗人由眼前所见之景想到了什么呢?这三小节诗句中出现的多个人称“你”“我”“他”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不清楚的地方组内合作探究。
诗歌的后面三个小节是本诗理解的重难点。教师需参与学生讨论并适时引导。
明确:第三小节诗句中的“我”指的是诗人自己,“你”指的是“大自然”。伤春悲秋是诗人创作的传统,穆旦也在这样的春景中开始回首往事,他想到人生命当中的欢乐、忧戚对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来说,一切都是枉然。大自然包容万物又亘古永恒。“我”“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与“你的心胸”相比是那样渺小,个人的恩怨情感在自然的“丰润的生命”面前被淘洗得纯净无比。
明确:第四小节诗句中的“他”指的是“远古哲人”。“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自然是永恒的,它很早很早就在接受着远古哲人热切的赞美。人生短暂,所有人的肉体都不可能获得永生,远古的哲人已逝,而自然却长长久久。诗人将自然永恒和人生短暂作对比思考,最终,在诗歌的第五小节诗人似乎找到了一种精神升华的途径:“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孙玉石先生这样解读这一小节诗句:“肉体的消亡并不是结束,‘ 生命的静流’——哲思——却可以‘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那就是说,热爱自然的生命可以融入自然,渴望升华的人格与精神可以获得永生。”[4]
总结:三、四、五小节,诗人由眼前所见到的春景想到了自然之春和人生之春。诗人是在大声赞美自然与生命,更是在渴求一种对个体生命局限性的超越,希望把自己的天地融汇在自然的天地之间。
2.结合背景,体悟诗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陷入危难。1938年2-4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由长沙西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两个多月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给诗人穆旦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年轻的诗人第一次那样长久地贴近自然和原野,第一次接触到广阔的现实社会。这次远行是诗人诗歌创作中的一次转向标。诗人的同学挚友王佐良这样回忆道:“后来到了昆明,我发现良铮的诗风变了。他是从长沙步行到昆明的,看到了中国内地的真相,这就比我们另外一些走海道的同学更有现实感。他的诗里有了一些泥土气,语言也硬朗起来了。”[5]诗篇的结尾诗人热烈地呼唤:“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诗人是在渴望“把蓬勃的生命投入到时代的洪流,将自我和大我、个人和社会融为一体。”[6]知识青年穆旦在《我看》还表达了他渴望着能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共患难的愿景。
屏显: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已经能够把握这首诗的意境画面,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主旨,为下一课时的“活动·探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创设情境,落实单元活动任务
1.任务情境。
2022年4月5日是著名诗人穆旦先生诞辰104 周年,我班将在班级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期“彗星划过天空——缅怀穆旦先生”的纪念文稿。文稿包含以下三个板块:
(一)推荐穆旦的诗作《我看》,并附上一段诗歌鉴赏文字,不少于200字。
(二)设计朗诵脚本,并录制《我看》的配乐朗诵音频。
(三)附上几首《我看》的仿写佳作。
请全班同学按照个人兴趣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认领一个板块,合作完成任务。
预设: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撰写鉴赏文稿的任务对于同学们来说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二和任务三则需要老师指导,尤其是任务三难度较大。接下来,老师会帮助同学们搭建支架,降低难度。
2.活动支架——朗诵脚本示例。
屏显:
《我看》第五小节朗诵脚本
请同学们仿照示例,完成其他四小节诗的朗诵脚本设计,在课后录制成音频。
3.如何仿写穆旦的《我看》?
(1)组合意象,营造意境。
初次尝试诗歌创作的同学往往感到无从下笔,对经典诗作进行仿写就是其中一条较简单的路径。研读《我看》一诗我们发现,穆旦选取了“春风”“青草”“远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远古哲人”等众多意象并将其进行组合,营造画面来书法情感。尝试仿写的同学需要对意象进行选取。需要注意的是,表象要服从意念表达和情绪抒发的需要,即诗歌需要选择与情感契合的意象。每个人的心境、思想、经历都不一样,即使看到相同的景物,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在诗歌创作中,我们要将这种感受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给意象加上修饰语就能丰富它的内涵。如《我看》一诗中穆旦用“丰润的”来修饰“青草”,写出了春草的生机和丰硕,表达了自己看到蒙自之春的欣喜之情。
(2)模仿诗歌的形式特点。
要仿写《我看》,还要对诗歌的形式特点进行分析和模仿。
《我看》一共分为五个小节。诗歌前两节用四个“我看”领起,诗行形式较为整齐。“我看”的反复使用,既照应了诗题,又丰富了春日夕阳图的内容,形成不断反复的韵律,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在诗歌仿写时,建议保留诗歌一、二小节由四个“我看”来领起的外在形式。
诗歌的后三个小节,由眼前所见的“蒙自之春”想到了“自然之春和生命之春”,诗行形式活泼自由,富于变化,这和穆旦在大学期间接受西方诗歌影响有很大关系。英国教师威廉·燕卜荪所任教的《当代英诗》课程在当时的西南联大大受青年学生的喜爱。穆旦和来到西南联大的青年诗人们,其创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西方现代派诗人里尔克、叶芝、奥略特和艾登等人的影响。同学们在仿写诗歌后三个小节时,要注意诗行的这种变化,切不可像仿写“新月派”诗歌那样去注重诗歌的“建筑美”。
(3)使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增强诗歌表意的丰富性。
初读穆旦的诗歌,很多读者会感到新奇和涩重,这和穆旦在诗歌中运用了很多精心独创的暗喻和意象联想上的跳跃有关。这种遣词造句上的精妙容易造成读者在初读诗歌时极大的陌生感,沉下心仔细品读诗歌却能发现这种“陌生化”语言表意的丰富性。我们第一课时分析过《我看》诗句中的“揉过”“吸入”等词语就是这种陌生化语言丰富表意性的体现。同学们在仿写诗歌的时候不妨注意锤炼语言,用上一些精妙的比喻、拟人和意象的跳跃来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当然,仿写好一首诗歌并非易事,而学会写诗的最好方式就是动笔去写。同学们动笔完成诗歌仿写初稿后,可以组内互评,反复修改,直至使自己满意。
五、作业布置
班级三个兴趣小组分别推选出一篇最佳鉴赏文章、一份最动听的配乐朗诵音频和若干首仿写诗歌。班级宣传小组负责编辑并推送至班级微信公众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穆旦诗歌的爱好者,看到有他的诗作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笔者内心十分欣喜。但转念间又生疑惑:编者为什么不选择穆旦的《赞美》《冥想》《诗八首》或者《冬》这样知名度更胜的作品呢?认真备教、品读《我看》后,笔者恍然大悟:《我看》确实更适合初中生来学习。
与穆旦日后那些充满智性的诗作相比,《我看》更具有轻灵天真的性情,充满了年轻人特有的明丽色彩。诗中虽然提到“忧戚”和“哀愁”等字眼,但整首诗就像春天一样温暖灿烂,积极阳光。
本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单元教学目标,紧扣“活动·探究”单元的特色,以真实情境任务为抓手,围绕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和尝试创作三个活动内容进行设计,践行“课程即活动”“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第一课时,着重教会学生抓住意象分析意境画面和诗歌情感,以此举一反三,使学生学会自主欣赏。第二课时,结合真实的任务情景来提升学生撰写诗歌鉴赏文章能力,通过设计朗诵脚本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给学生搭建支架并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诗歌仿写。
笔者期待在这样的活动探究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设计的不完善之处,期待同各位语文界同仁一齐探讨。
注释:
[1][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5页。
[2][4]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穆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第7页。
[5]杜运燮、袁可嘉、周与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页。
[6]郑丹:《我愿是一片绿潮里的丰润青草——读穆旦〈我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8年第10期,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