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对话生命——《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2-07-06鲁豫
鲁豫
【教材、文本分析】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我们应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置于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努力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九年级学生的知觉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仍具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又因为情感体验单薄可能出现“过于自我”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更应注重其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解读诗歌,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达到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的目的。
《诗词三首》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包含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两首唐诗,以及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部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结构,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游目骋怀”。学习该单元,除跟随名家视角拓展视野、学习必备的文言知识之外,更需要引导学生感知古代诗文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该单元选取的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散文都是名胜记游之作,诗词则重在抒发个人的情志、抱负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感悟。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用浪漫的笔法、奇特的想象抒发了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振作奋起的豪情壮志。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酬答朋友的机会,抒写了自身仕途不顺的悲惨遭遇和知己零落的处境,但诗人并没有在个人的遭遇中沉沦,而是从挫折中奋起,抒发了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豪迈情怀。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咏月问天极具浪漫主义气息,不仅展现了传统节日思念亲人的主题,也发出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寓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三位诗人的境遇虽不相同,但他们都在诗歌中表现出了经历挫折后重振旗鼓、乐观旷达的情怀。因此,学习这三首诗词,首先需要掌握不同诗词体式的特点,划分诗词朗读节奏,并在反复诵读中掌握其节奏和韵律,体会音韵美;其次,在了解创作背景、掌握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品析诗词的语言美与文学美;最后,协助学生“跨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古人进行对话,感受不一样的生命体悟和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结合诗词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词语言与文学美。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感态度,与其对话,体会其独特的生命感悟。
【教学重点】
结合诗词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语言与文学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感态度,与其对话,体会其独特的生命感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唐诗。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李白想必已经是同学们熟知的诗人了。他文采斐然,爱写诗也爱喝酒。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所写的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简要介绍作者以及诗歌背景。
(屏显)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背景链接:在天宝元年,李白被唐玄宗招入长安城,入职翰林院,作为文学侍从之臣。他怀揣理想,想要在朝堂中有所作为。但无奈唐玄宗后期时李林甫集团把控朝廷政治,他们排挤与打压许多贤能的大臣。李白也难以幸免,于天宝三年受到奸臣的诋毁被赐金还乡。就在临行之际,李白受到朋友们设宴款待,在此情境下,《行路难(其一)》一气呵成。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同学们,李白在如此失意之时写下的诗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诗歌,感知行路之难
(一)结合注音,朗读成诵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屏显)
金樽(zūn) 投箸(zhù) 冰塞川(sè) 歧路(qí) 济沧海(jì)·
2.播放朗读音频,帮助学生划分朗读节奏,读出抑扬顿挫。
(屏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自行翻译诗歌。
(屏显)
诗歌疑难字词斗十千羞箸歧路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释义一斗酒值十千钱.同“馐”,美味的事物筷子叉路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渡过大海
2.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诗歌主要内容及主旨。
参考:这首诗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与崎岖,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社会时内心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深入探究,品析行路何难
(一)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感诗人之情
师: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师提示联系创作背景,请生回答。
参考:李白被赐金还乡,面对朋友们的一片盛情,他心中怀有浓郁的悲愤和深沉的苦闷。
师:那么在这两句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指导学生圈出关键动作词语。
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师:接下来写的“冰塞川”“雪满山”是真的吗?
生思考后,点名回答。
生1:不是。这两句诗是进一步承接上句,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忧郁之下,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师:理解得很好!上一句还在冰川雪山上不得前行,为何又来到了溪边垂钓,做梦乘舟呢?
生思考回答。
参考:正值诗人在内心茫然不得解脱之际,他想到了姜尚、伊尹这两个在政治上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能有所作为的历史人物,借此表达自己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古代先贤一样被统治者所信任和重用。
师:没错。但是诗人有就此沉沦、一蹶不振吗?诗歌的最后两句又表达了怎样的志向和情感呢?
生合作讨论回答。
参考:诗人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而是对自己又重新充满信心。即使前面的道路阻碍重重,诗人依然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够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冲破所有的阻碍,一如施展自己的才情一般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体现了其豪迈的气概以及自信豁达的乐观精神。
师: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在一首短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诗人展现了多种情绪,请同学们总结。
请一生总结回答。
参考:整首诗歌诗人流露出了“欢乐——苦闷——悲愤——开阔——彷徨——乐观”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二)探究诗歌浪漫笔法,品文学之美
问题:《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概和精神追求,对此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
合作探究得出:词语的夸张,例如“金樽”“玉盘”“斗十千”“值万钱”;诗句的夸张,有“拔剑四顾心茫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境的夸张,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此外,诗句和意境的夸张中还伴随着浪漫而奇特的想象,一方面展现出诗人独特的人生追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只存在于理想之中。
(三)对话李白,掌握诗歌创造的自我形象
问题:如何理解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
明确:在这首诗中,李白在宴席之中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渡河川却又踌躇不前,向往古人却又难以望其项背,在迷失中不断咏叹“行路难”,在悲愤失意中又勉励自己乘风破浪渡过大海。诗人的自我形象可谓以“迷”以“狂”来确认,这其中有理想破灭无处可去的迷失,也有梦想启航舍我其谁的疏狂。李白手扬长剑、披荆斩棘、自信而歌的画面跃然纸上。
(四)小结本诗,收束课堂
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评价李白时说道:“(他)狂得要命,浪漫得要死。”“狂”指的是即使其身处逆境也对自己充满自信;“浪漫”指的是其始终坚持理想,并用浪漫而奇特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乐观的不只李白,下节课我们将会走进另一位诗人的内心,体验另一种情绪的起伏。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相应习题。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有着“诗豪”之称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要介绍诗人和写作背景。
(屏显)
诗人简介:刘禹锡有“诗豪”之称,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名篇。
资料链接一:诗人刘禹锡在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遭到了唐敬宗的一再贬谪。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同被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宴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题目的含义也就出来了。“酬”在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扬州”是相逢的地点,“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因此,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逢的酒席上的赠诗。
二、初读诗歌,疏通文意
(一)结合注音,朗读成诵
1.学生利用工具书及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
(屏显)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明确:前两联要读出低沉的语调,后两联要读出昂扬的语调。
3.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并请几位同学发言,根据发言情况及时纠正语词理解的疑误之处。
(屏显)
诗歌疑难语词酬巴山楚水弃置身怀旧翻似长精神释义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指诗人被贬到之地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怀念故友倒好像,翻:副词,反而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2.请同学用几个关键词说说本诗各联的感情色彩。
参考:首联:辛酸与悲凉;颔联:悲痛与怅惘;颈联:积极与乐观;尾联:感谢与共勉。
三、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一)品味语言,体会笔法
1.理解课文中的典故及其内涵与表达效果。
明确:课文中的典故出现在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闻笛赋”指西晋向秀做赋怀念友人嵇康;“烂柯人”指的是王质烂柯的故事。这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慨叹。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义和比喻义是什么?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和“万木”则比喻仕途新贵们。后来人们以这一联来表达新生事物必定取代落后事物,社会总是会不断前进的哲理。
(二)合作探究,体会诗情
1.对照白居易所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本诗展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屏显)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明确:在诗的开头,刘禹锡紧承白居易诗的末联起笔,概括自己“二十三年”被贬遭遇。“弃置身”的意思是被放逐,这一联诗人心中充满无限的悲凉。在第二联中,他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共同参与政治改革的好友们多已离世,物是人非,恍若隔世。诗言及此,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怅惘之情达到顶峰。第三联情势转变,不仅充满哲理意味,还有枯木中焕发新枝之意,尽显慷慨激昂的气魄。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的同时也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有与友人共勉之意。诗人的情绪由悲凉痛苦的低谷转向乐观进取的高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对照白诗,如何理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表现出的乐观精神?
明确:白诗的整体格调还是消极悲观的,白居易同情好友的悲惨身世与命运,为刘禹锡感到不平和惋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与白诗相比,刘禹锡这首答诗虽抒发了万千感概,却保持着明朗、高亢的格调,具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与诗人的性格有关,二十多年来他被一贬再贬,但是他越挫越勇,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从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秋词》中对秋天的赞美,还是《陋室铭》中展现出的身处逆境的泰然自安,都可以领会其精神境界。
(三)比较阅读,体会哲理
1.回顾李白《行路难(其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预设:
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典故;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乐观进取的态度;都有警句。
不同之处:写作笔法不同;情感色彩略有不同。
2.请几位同学谈谈启示。
生组织语言回答,畅所欲言,师即时给出评价和鼓励。
(四)课堂小结
即便暂时改变不了自己无力悲惨的处境,但只要坚信新事物终将打败旧事物,一切都会向好的方面转变,以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昂扬精神前进,无论如何都是在为好的转变做准备。希望同学们能跨越时空,与两位诗人对话,获取名为“豁达乐观”的良药,奋起前进!
四、课后作业
如果白居易与刘禹锡再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写出二人的对话,2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水调歌头》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花好月圆夜》。(播放歌曲《花好月圆夜》。)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几句歌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几句歌词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讲的一首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简要介绍作者。
(屏显)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豪放派代表词人,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意
(一)结合注音,朗读成诵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屏显)
宫阙(què) 绮户(qǐ) 无眠(mián) 婵娟(chán juān)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及重音。
(屏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情:首先是轻松愉快,再过渡到激愤和悲伤。
语速:明快,急促,有力,低沉,缓慢。
3.学生再次对照所划节奏和感情提示自由诵读,体会诗歌音韵之美。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同桌互译,借助课后注释大致翻译本词,疏解文意。
(屏显)
重点词语把酒宫阙琼楼玉宇不胜弄清影何似朱阁绮户照无眠何事释义端起酒杯宫殿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经受不住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比得上朱红色的楼阁刻有纹饰门窗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为什么
2.请简要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参考: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三、由月而起,深入探究
(一)查找相关信息,锁定关键线索,感受词人内心曲折
1.这首词在正文之前有个小序,请结合关键字词分析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屏显)
资料链接: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事与愿违,词人七年未与胞弟见面,面对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明确:“中秋”,交代写作时间,已暗含相思之意;“兼”,可见本词表达的感情是丰富的。
2.显然,我们解读本词的核心线索是“月”。那么,苏轼是如何由月而起、借月抒怀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词中具体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上阕:词人想回到朝廷做官却难以在党派斗争中有一隅之地的矛盾和苦闷;即使不能回到朝廷,在地方也可以发光发热为国效力的积极乐观。
下阕:对月亮的反诘埋怨,“为何月亮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格外圆呢”;人的悲欢离合正如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无法改变,词人对事物运行规律理解后的旷达乐观;在释然之后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即希望人人岁岁平安,即使远隔千里不能相见,也能共赏这皎洁月光。
(二)品味具体佳句,体悟月中之情
指导学生将喜欢的句子写在纸条上,折好之后同桌之间交换分享,学生自愿上台分享。
预设:
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词人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由于政治失意生发了乘风上天生活的想法,但又有所顾虑,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具有哲理性,展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表现了词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三)课堂小结
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今天就用这句话来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尾,希望同学们能真正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同苏轼以及上两节课提到的同样豁达乐观的两位诗人对话,获得超越时空的人生启示。
四、课后作业
请学生在三首诗词中选择喜欢的一首,结合个人生命体验写一篇习作,4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不仅是扩大与强化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更是一项有价值的塑魂培元的工程。所以,通过古典诗歌的原生价值发掘出其教学价值,并围绕教学价值选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要求的落实。
《诗词三首》的三篇诗词都寓含笑对人生、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此外,此单元提倡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古代诗文的音韵美和语言美,因而教师要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反复诵读,力求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二是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进一步品析诗词的语言美与文学美;三是抓住“育人主线”,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诗情,让学生跨越时空同千年前的优秀诗人、词人对话,体会这些优秀个体生命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态度。
《行路难(其一)》是第一篇古诗,此前学生刚刚结束几篇文言游记散文的学习,对于体量较小的诗歌的学习应当是相对轻松的,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不知从何下手之感,因此,要引导学生一步步读诗、品言、体情,为后面两首诗词的学习作铺垫;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中则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与白居易的赠诗在情感上进行对比分析,与《行路难(其一)》在修辞手法上进行比较;《水调歌头》的教学则更偏向对词意的深度领会和对词人矛盾情绪的深入理解。如此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意识,让学生体悟跨越千年却历久弥新的人生哲理。当然,正所谓“教学相长”,更多体悟与进步还需在实践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