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泡灌洗用于小儿肺部疾病研究进展
2022-07-06梁柯静
梁柯静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小儿肺部疾病;肺结核;肺部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
支气管肺泡灌洗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实践发展逐渐向细胞亚群、蛋白组学及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拓展,被应用于肺部肿瘤、肺部感染等难治性肺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支气管肺泡灌洗具有无创性,能够减少患儿身心痛苦,提高患儿配合程度,因此在小儿肺部疾病诊疗工作中应用广泛。本文研究分析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小儿肺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现综述如下。
1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小儿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1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支氣管肺泡灌洗技术的发展为肺部肿瘤疾病诊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肿瘤标记物及支气管肺泡灌洗诊断肺部肿瘤的价值得到了医学界的一致认可。支气管肺泡灌洗主要适用于如下群体:(1)已发现肺部病变,但由于病变处于较深位置,常规气管镜无法明确肿物位置,难以得到组织标本及细胞刷片;(2)CT下可见肿物处于肺部远端位置,难以直接对病变标本进行获取。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肺泡灌洗对制片及阅片有着较高的要求,若环境、温度控制不严格或制片操作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到诊断结果。学者黄薇在研究中对80例肺癌患者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肺癌组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及神经元烯醇化酶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肿瘤标志物能够用于对肺癌的早期诊断。肺癌肿瘤组织主要位于细支气管及肺泡内,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时远端支气管及肺泡也能够被生理盐水灌注,实现对肿瘤脱落细胞的收集。但由于小儿肺部肿瘤发病率较低,因此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诊断小儿肺部肿瘤疾病意义不大。
1.2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支气管肺泡灌洗在诊断小儿肺结核疾病时,首先在远端气道及肺实质位置注入生理盐水,通过负压吸引作用对灌洗液进行收集,其中可能含有深部结核杆菌,支气管受到生理盐水的刺激,会导致患儿产生咳嗽反应,便于深部结核菌的顺利排出。学者祁雪、彭小姗等在研究中对351例疑似结核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留取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并将其作为病原学检测标本,XpertMTB/RIF为待测标准,结果显示Xpert MTB/RIF检测结核敏感度及特异度显著高于临床诊断,且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MTB核算检出的载量病原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诊断方法能够在缺乏细菌学诊断依据的情况下有小检出MTB,提高对肺结核病原学的检出率。该检测方法操作简单、速度快,通常2~3h便能够获得检测结果,在肺结核早期诊断中作用显著。有学者认为肺结核是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下的慢性细胞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现象,其在研究中对60例肺结核患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y、IL-12、IL-4等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发现重症肺结核各项指标显著高于轻症,且患儿经过治疗各项指标均有降低,提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能够用于对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1.3在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肺部感染是小儿最为常见的肺部疾病,针对合并免疫受损及免疫缺陷的肺部感染患儿给予精准的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培养无法明确病原菌的情况下,利用支气管肺泡灌洗能够获得微生物学标本,有利于细菌及真菌感染的准确检出。学者陈志敏认为,支气管肺泡灌洗能够利用电子支气管镜及气管插管回收小气道及肺泡衬液,通过对灌洗液成分的分析,能够帮助更深入的探究小儿肺部感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支气管肺泡灌洗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可以结合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病变肺段,一般为右肺中叶。在具体操作中应加强对患儿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维持在95%以上。范江花、张新萍、胥志跃在研究中对263例重症肺部感染患儿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诊断,从研究结果看肺泡灌洗液培养菌谱主要为格兰阴性菌,阳性率达到53.99%,患儿肺不张及肺炎反复发作主要是由于炎症病变引起。
2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小儿肺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1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儿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引起机械通气患儿死亡的主要诱发因素。目前,临床关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治疗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在治疗方面主要致力于如何降低死亡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学者认为,儿童呼吸机相关肺炎主要高危因素包括输液、再次插管或机械通气天数等,危害性高,合理、规范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法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疾病诊断水平,而且能够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治疗针对性与有效性。邓毅等在研究80例行机械通气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后不同时段行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相关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呼吸机相关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明显,提示其能够用于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监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李剑锋u纠在研究中,对2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结果显示患儿咳嗽咳痰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2.2±4.0)d、(7.2±2.3)d、(13.6±2.4)d、(6.0±3.2)d、(15.2±3.3)d,短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并发症发生隋况,观察组并发症1例,对照组1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并发症,提示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优势。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直视下将分泌物、痰液吸出,创伤小、目标准,且能够减少副作用,有效改善患儿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各项症状的缓解。
2.2在难治性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以往临床针对难治性肺炎患儿多给予抗生素或化痰药物治疗,其在改善患儿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部分患儿经过上述治疗仍无法实现对病情的控制即难治性肺炎,主要表现为痰多且咳出困难、呼吸不畅、病情反复、迁延难愈。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患儿舌下用药,待镇静麻醉起效后,将一根气管从鼻腔伸入气道,直达肺部病灶,然后通过生理盐水灌洗,将原本致密的痰冲散,最后一点点把痰钳夹出来,再配合雾化等辅助疗法,达到治愈肺炎的效果。通常难治性肺炎,如大叶性肺炎单靠传统意义上的输液难以解决本质问题。支气管肺泡灌洗,不但实施简便,对患儿没有任何伤害,而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大大缩短了患儿病程,避免了其因病长期使用抗生素问题的发生。周忠进等在研究中,将56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分别行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从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86%,体现了该治疗方式的优越性。在电子支气管镜作用下,支气管肺泡灌洗能够直接对局部病变产生作用,将患儿呼吸道及肺泡中的滞留物质彻底清除,在缓解气道阻塞、提高患儿呼吸功能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学者陈云龙等认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利用纤维支气管镜能够对病变部位直视,便于对病变情况的评估,明确感染灶及脓液滞留情况,通过负压吸引可有效缓解呼吸道阻塞,促进呼吸道通气功能改善。其在研究中将86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n=44)与对照组(n=42),分别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与常规抗生素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平均热程、咳嗽转归时间分别为(8.72±2.76)d、(10.67±1.84)d,较对照组短,总有效率为93.18%(41/44),高于对照组的61.90%(2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优势。研究中,大部分患儿经过1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便能够实现病情缓解,仅有少数患儿由于病程长或病情严重,经过2次以上治疗得到好转,且治疗期间随访观察显示患儿未出现血氧饱和度降低、出血等,安全性有保障。
2.3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多伴随肺毛细血管一上皮受损,增加了通透性,引起白蛋白、血红蛋白等的渗出,对肺泡气体交换会产生阻碍作用。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则能够将小气道及肺泡炎性介质及渗出蛋白组织有效清除,从而达到疾病控制的目的。电子支气管镜支持下能够辅助吸痰操作,完成引流、灌洗等一系列相关操作,清除痰液,对局部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加快咳嗽反射,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急、疗程长,且容易出现后遗症,对患儿造成不可逆损害。近年来,因溺水引起的患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不断增多。陈晨松等在研究中,将5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例数均为26例的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支持治疗与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Pa02、PaC02、SaOz、Pa02血气指标经过治疗后均较对照组好,且患儿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肺部阴影消散时间短于对照组,体现了该治疗方案的优势。
2.4在肺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肺部感染是儿科多发疾病,主要指的是肺实质因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儿健康成长。以往临床针对小儿肺部感染多应用物理疗法、抗生素等予以控制,尽管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存在细菌耐药,且患儿配合度不佳。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则能够反映出肺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动态变化,为肺部感染治疗提供参考。王世彪等在研究中,将150例严重肺部感染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分别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抗感染治疗与单纯抗感染治療,结果显示治疗组共有59例显效、11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学者认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能够在局部病灶形成较高的抗生素药物浓度,增强杀菌、抗炎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且能够减少抗生素用量,具有鲜明的优势。
3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小儿肺部疾病的注意事项
目前,关于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小儿肺部疾病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但基于患儿的年龄特点,自制力差、配合度不佳,若治疗期间操作不当容易引起患儿生命体征不稳定。因此,在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时应严格掌握指征,协助患儿做好配合。首先,在治疗前应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说明,评估患儿病情状况,严密监测患儿体征变化情况,若患儿年长可理解医嘱,应指导患儿做好配合,对于低龄患儿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使得患儿能够保持良好的配合。术前禁食、禁水4~6h,建立静脉通道,予以吸氧,防止出现低氧血症。其次,治疗时患儿取仰卧位,将颈部垫高,头略微后仰,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对鼻导管给氧含量予以调整,灌洗时选择氯化钠溶液,避免使用蒸馏水,对灌洗液予以加热处理,以36℃~37℃为宜,防止低温度引起的肺部毛细血管破裂。治疗期间安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紧张、焦虑引起的应激刺激。吸痰压力及时间应设置在合理范围内,压力以16kPa为宜,时间控制在15 s内,减轻不适。完成治疗后应及时安抚患儿情绪,家属做好陪护。治疗后2 h禁食禁水,并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喉头水肿、发热,并积极预防。最后,治疗后患儿容易出现呼吸道堵塞,进食前先喝温开水,无咳嗽症状后可进食。添加新鲜水果、蔬菜,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与抵抗体,提升疾病康复效果。
支气管肺泡灌洗为不同肺部感染源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且能够帮助完成吸痰、灌洗、引流等相关操作,将其应用于小儿肺部疾病诊断及治疗工作中,安全、可行,符合患儿的耐受性,效果显著。但关于支气管肺泡灌洗禁忌症及适应症还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提高其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