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是地球人都面临的问题
2022-07-05
第一次与人谈论“精神内耗”的话题时,我对这个国内媒体“热词”其实有点陌生。询问了一些在德友人,大家第一反应是:每天忙得连轴转,哪有时间内耗?
我思考着,所谓“精神内耗”,是不是只在某些地域、某些人群中存在?在思考与调查之后,我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我把自己在中德两国之间生活工作的经历进行了复盘,才发现自己曾经也有过精神内耗,只是彼时这个词不流行而已。
在采访赴德学习的中国女性及经历过职业抉择的德国女性后,我发现 “精神内耗”也许是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要面对的事。
人到德国,心理困扰跟着来
近两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频频发出通知,提醒在德华人注意心理健康,如有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帮助或就医。究其原因,是一些留学生因疫情带来的学业、就业压力,以及人在他乡的孤独感,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2019年赴德国念书的晓雨,还没来得及欣赏异国风情,就被繁重课业与经济压力打倒了——课堂演讲的前几晚紧张到彻夜难眠,每次考试前更是无数次预判自己一定会挂科,“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的念头一直在脑中盘旋。
还有一重困扰来自国内亲友的议论。在国内时,晓雨的朋友圈丰富多彩,到了德国后,她开始把朋友圈设为私密。她仍是那个喜欢记录的人,只是不再乐于分享。她说:“我抽空会去周边国家看看,坐廉航、住青旅,但有些亲友看到了就觉得我是在国外挥霍,不好好学习,说话挺难听的。”
内心“超载”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她远程寻求国内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才慢慢走出这种焦虑又无助的状态。
晓雨说,“出国这几年,最大的改变就是学会了寻求专业帮助与屏蔽他人看法。虽然亲友的话仍会影响我的情绪,但能屏蔽就屏蔽,同时劝说自己与异见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事实上,纠结、无助、内耗等等心理问题,在德国本土年轻人中也日益突出。2018年,巴伐利亚州的6个大学生服务部收到了39.15万大学生要求心理治疗的申请。著名数据分析网站Statista对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做过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全德大学生有3%出现过心理问题,这一数字在2016年涨到了7%,而到了2020年高达10%。
今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简报中指出:“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比利时鲁文大学的一项报告也指出,近年来欧洲学生饮食失调和非自杀性自残等现象一直在增加。
果断的人就不会精神内耗吗?不一定
以上调查数据只涉及已诊断出心理疾病的人,在这些数据之外的人们就没有精神内耗的问题吗?我想并非如此。
从小到大,我都是朋友眼中那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无论中考时放弃奖学金去心仪的高中,还是高考时一定要去“离家远”的大学,抑或工作六年后毅然辞职去德国,只要有了目标,我几乎从来不纠结得失,行动也干脆。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内耗几乎与我绝缘。
但出国后,在学德语这件事上,我陷入了“必须学”和“不想学”的对抗中,始终无法说服自己。2018年10月,我揣着崭新的德语课本走进二十多人的课堂,心里默念“这次一定好好学”,但这种决心仅坚持了一个学期。
几乎人人都会说英语的欧洲,大学以英语授课,各路翻译软件也日益精进,“究竟要不要花这么大精力去学一个工具”的念头不断在我脑袋里溜达。我陷入怪圈:每天脑海里的两个小人在打架,我对着老师发呆,看上去我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学德语,但实际上一点也没学进去,别的事儿反而因此一拖再拖。
在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时,一个学期已悄然过去。现在回头看,很长一段时间工作和学业毫无进展,其实根源就在和德语毫无意义地拉扯。
有一天,我拿起笔,把内心的真实想法都写下来,学德语的理由在左,不学德语的理由在右。我问自己,不学德语是否影响我的正常生活?答案是否;不学德语是否影响我的工作?答案也是否;不学德语是否影响我的学业?答案还是否。当我看到纸张右边长长理由的时候,我决定彻底和德语说再见。做出决定的一瞬间,我如释重负。一个礼拜后,我重新开始旅行和写作。
回想这段内耗经历,我发现纠结的原因是别人的意见与世俗观念左右了自己的取舍。而实际上,他人觉得正确的事未必一定适合自己。我不否认学习语言是件益事,但是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尤其是面临多个目标时,要允许自己“偏科”。
我很慶幸自己能够及时止损,没有将这种精神内耗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德国人,好工作,内耗到失眠
远赴德国的中国人难逃精神内耗,德国本土人士一样得面对自己的问题。我的德国友人Resi跟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2015年,Resi从德国的一所精英大学毕业后,成功留校担任海外项目助理,工作轻松,工资不错。但很快她就发现这并非她想要的生活: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程序化、社交单一……
当现实和理想有差距时,内耗开始了。“要不要放弃这块鸡肋”成了Resi每天上班路上反复思量的问题,处理公文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问题,以至于工作漏洞百出。回想起那段时间,Resi表示真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最后连脱发、失眠等身体状况都找上门来。
“我认为对抗精神内耗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然后内心就会慢慢跟随身体有一些改变。”这是Resi在一个冬天终于辞掉学校工作,背上行囊去“流浪”之后总结出来的。
如今的她,仍在世界各地边走边寻找自己喜欢的事:在布达佩斯的咖啡店打工、在印度的NGO做志愿者、在清迈教英文……36岁的她,过着很多人眼中“看不到未来”的生活,但内心却比以前平和,因为每一次尝试都让她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她说,“当你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要行动起来,去尝试,最起码你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离开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是向喜欢的东西迈进了一大步。”
采访者:孙琳
旅德媒体人。读了6年的政治学之后,写了6年时政新闻。32岁时离开北京到德国继续读书,同时担任《大公报》和环球网的海外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