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敬“大先生”,争做“好先生”

2022-07-05林俊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7期

林俊强

【摘要】“先生”之名,在于有学问、有道德、有风骨、有担当。《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文主要从“大先生”处重温历史回音里的教育梦想,追溯现代教育的精神源头,从而坚定现代教育理念,争做“好先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大先生”;“好先生”;教育情怀

从孔子到柏拉图,从陶行知到苏霍姆林斯基,从叶圣陶到于漪,在人类教育事业的历史长河中,称得上“大先生”的可谓灿若星辰,熠熠生辉!“先生”,于有学问、有道德、有风骨的人而言,是一个称谓,一世修为,一种精神。“先生”二字,既亲近又大气,可以俯身聆听,亦可以仰望致敬!他们,或许是中小学教师,或许是大学教授,或许是知识分子中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不曾远去的背影,铸就了我們中华民族的正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历史回音里的教育梦想,回望一下现代教育中的精神源头。

一、何谓“大先生”

“大先生”之大,在于大修为、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有着为国为民之大担当;“大先生”之先,在于先知,更在于先觉,不但具有扎实的学识,更是具有崇高的道德品格。他们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及影响。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大先生”,是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启蒙者,他们的性情、经历和作为具有传奇性。他们,也曾身为学生,理想至老不灭,将苦难化作笔下的珠玑,带着人们一起找寻光明。在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国运下,正是这些知识分子,有风骨有学问,活成大写的人。

试想,那些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面。一个时代的教育,如果孕育出了姿态各异、生龙活虎般的优秀人物,那么,这个时代的教育就值得我们反复回望和致敬!“大先生”总是这样——具有岗位幸福感、事业成就感、职业荣誉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爱生如子,爱教如命,爱校如家,守住了初心,担起了责任。

二、民国教育界的“大先生”风采

陶行知先生无疑就是一位“大先生”。2021年,先生诞辰130周年。他去世后,覆盖在遗体上的旗帜有八个大字,它们最能说明这位“大先生”之“大”——“民主之魂,教育之光”。这里的“民主之魂”,指的是先生的政治之魂、生活之魂和教育之魂;“教育之光”,指的是中国之光、平民之光、生活之光、创造之光。

陶行知先生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国教育改造》一书,所言皆所信,所信皆所行,从幼稚园到中学,从乡村教育到平民教育,从职业教育到师范教育,其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至今仍有价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在“教学做”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并终生以此自勉。先生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也曾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做到“教学生学”“一面教一面学”。先生曾趣谈,教育就像喂鸡,如强迫学生学习,他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如果让他自由地学,那效果一定好得多!他用纯朴而生动、准确而简明的文字把教育问题推上更广、更深、更高、更令人瞩目的视域,为中国的新教育指明方向与路径。

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的舒新城先生,在《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一书中,记录自己在1893至1925年间的教育生涯。先生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以“学生生活”“教师生活”“教育著述生活”为主线,从做学生时,亲历私塾和书院生活;到当教员时,探索新式教育方法;再到教育著述时,反思新旧教育利与弊,用心力写就一部深思学术与人生的精神自传。

舒新城先生的妻子,刘济群先生有这样的补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先生的风采——“新城家中藏书多得惊人,除一大架外文书外,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应有尽有,特别多的是文史哲及教育学、古今小说之类,甚至自清政府开办学校以来的中小学教科书都是整套的。”“他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一贯是简单朴素的……夏天只有一件夏布长衫,晚上脱下洗晒,第二天早晨穿它去办公。……食的方面:每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住的方面,原则上是租住个人负担得起的房子。”“新城治家是‘严而不厉’,不像一般家长摆架子、专门发号施令、强迫别人无条件去执行他的命令,而是从我做起、注意修身,处处‘以身作则’。”

已故百岁老人许渊冲先生,在《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中,他记录了求学期间点滴生活;《许渊冲百岁自述》更是一个人的精神跋涉史,他讲述了在家乡的读书生活、在西南联大的学习岁月、在巴黎的留学往事以及回国后的工作。

王木春先生在《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一书中,也为我们呈现出民国时期优秀知识分子的群像。无可厚非,民国教育是丰富的,复杂的,有缺陷的。书中勾勒了50多名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人物的陈年旧事,剪辑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让读者们一睹名家的教育风采,也为今天以及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又如,在《启功的“恩”师》一文中,讲述了时任辅仁大学校长的陈垣先生,对家境贫寒的年轻才俊——启功先生的关爱和帮助,尤其在写字方面,功不可没。

三、新时代“大先生”对教育的守护与专一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然,教育系统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堪称新时代“大先生”。

年近期颐的叶嘉莹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她一口气写了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退休后,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截止2019年,她已向南开大学累计捐赠了3568万元。

年过古稀的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教研工作、论文写作和教学艺术堪称一流。先生长期坚持深入中学课堂上示范课,立体多侧面地开展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下大功夫对优秀青年语文教师的培养,可以说,他是一名善于创新的实干家。

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她是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她却谦虚地说,做了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在学做老师。

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大”就是人,人是顶天的,一横就是两个翅膀,拥抱祖国、拥抱民族和拥抱世界,“大先生”就是要有这种情怀。教育,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

“不忘教育初心,点亮生命灯火。”于漪先生在《点亮生命灯火》一书中说,“人生是一张单程票,每一站都要遇到好老师。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宝贝、今天的基础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对于于漪先生而言,教育就是一生的牵挂;教师就是一生的职业。对比今昔,回归初心,自省自励,不断追求教育的真谛。于漪、黄音两代教师的对话记录在《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教育实践沉思对话录》一书中,先生妙喻教师就是“基础教育森林”中小小的“护林人”。在五彩斑斓的学生世界里,爱就是学生成长的基本需要,在美的熏陶感染中,点燃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四、从“大先生”到“好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不仅对新时代教师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还对所有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诚然,“大先生”的出现,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而这里的阳光、空气和水,就是爱、自由和宽容,也就是说,包括“大先生”在内的所有杰出人才的生长,都需要爱的阳光、自由的空气和宽松的土壤。

今天,我们对海内外、古往今来的“大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像陶行知这些“大先生”那样做人、做事、做教育!毋庸置疑,不是每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最后都能成为“大先生”,但是,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以成为“大先生”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以“大先生”的标准来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明确坚定的理想理念,心系国家和民族,心中有学生,贯通古今,拓宽视野,树立精神风范,增强文化自觉,厚植家国情怀,才能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争做、学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好先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就要秉承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时代理念,成为一个信奉教育科学、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要着眼于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点亮学生的梦想之光,照亮学生脚下的路,为学生走向未来蓄积强大的青春力量和知行素养;要矢志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也要博览群书,具备高阶思维、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的素养学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人文修养;同时,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争做新时代的“好先生”,应该在德、才、识、能等方面上下功夫,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遵循“学生为本”的育人信念,始终坚持“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始终涵养“高尚师德”的职业道德。要有大爱心、大学问和大智慧。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平凡而琐细,但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高低。教师必须站在高处,想在远处,干在实处。心中要燃起一团火,通透自己,照亮别人。

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建国六十年对中国教育有突出贡献者60年60人”荣誉获得者吴颖民校长,是广东教育界的泰斗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领航人。他的格局大,富有人格魅力,修为、学识、视野和思维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可以在其自传体专著《行思悟道 立己达人——我的教育人生》中接受洗礼。

人生的每个阶段,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当然是人生的幸运;学校,能遇到好老师,那是学校的荣光;而时代,能遇到好老师,那当然是民族的希望。“大先生”的不断涌现,是民族的希望,学校的信心,更是人生的幸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家要进步,“大先生”无疑是多多益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华夏,放眼全球,办好中国的教育,为学生开启幸福人生奠基。

正如新时代“大先生”于漪所言:“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教师,一直站在课堂上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什么是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最为根本的是精心育人,全身心投入引领学生走一条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

五、结语

选择当教师,就等于选择了高尚。教书育人的每一天,都有如旭日东升,新鲜,光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师的殷切期望。我们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

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向“时代楷模”黄大年学习,学习他敢为人先、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报国之志、爱国之情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作用更加凸显。在教育均衡化、提高教育质量、“双减”“五育并举”等大政策背景下,教育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勝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  罗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