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先生》·后记

2015-10-15李静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大先生关心戏剧

李静

《大先生》是我的第一部戏剧习作。2009年之前,一直怀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情,边做文学批评,边做着小说、散文和戏剧的零散练习。我并不认为批评的价值低于叙事,只是,但凡选择写作的人,都会被自己的创造欲所诱惑——不过是有人终于把它压抑了下去,有人则终是忍不住它的发作。我属于后者。在年已老大之时,从熟稔的批评领域,瞎子摸象般闯进戏剧创作的领地来,即便最终铩羽而归,也不打算后悔。

从2009年开始着手准备,到2012年初完稿,这部剧本经历了三年的孕育期。又过了三年——直至今年3月,排演之事方才确定,于是做了最后的修改,并将剧名由原来的《鲁迅》,改为《大先生》。一是因为,“大先生”乃鲁迅先生家人对他的称呼,叫起来温暖亲切;二是因为,先生的心灵、天才、人格与矛盾,的确堪称“大”者;三是因为,“鲁迅”之名长期被刻板化,一见其名,会令多少人望而却步,此剧既是请大家走近他,又何必把这明知的隔阂横在中间。本书用的就是这最后的定稿。

这剧本,因了题材的特殊和写法的奇怪,发表之后,引来不少的关心和疑问。于是,按捺不住问者的勾引,絮叨了几篇关于剧本的文字,也跟师友通信探讨。此前,在写作的过程里,时常感到困惑犹疑,产生跟先生对话的冲动,也写过几篇梳理思路的短文。它们都写于2015年之前,那时剧名为《鲁迅》,收入此书时,文章保留了当时的面貌——凡称《鲁迅》者,即是指《大先生》这个剧本。现在集成一束“自白”,列入书中。

此剧的筹备过程一波三折,本身已够得上一出戏。到2014年8月,貌似一切大体停当,只等招兵买马,排练上演,出版剧本了。于是作家徐晓做东,约来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和演员、戏剧导演赵立新先生,围绕剧本和鲁迅,对谈了一次。谈过之后,排演事宜又发生了变化。但这对谈的内容本身自有其重要价值,于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便是书中的“三人谈”。

现在的《大先生》和初稿、二稿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三年的写作摸索,报废了不少笔墨。然而也有些许自感不至完全无趣的片段,不忍丢弃,遂收入书中,是为“残稿”——算是给关心此剧创作历程的读者,提供一点证据,也给自己,留下一点挣扎“奋斗”的印痕。

现在,这本小书就要走向读者那里。带着些许不安,祈祷它未惹我深爱的大先生生气。也祈祷更多的人在这不冷不热的时代里,愿意走进他炽痛的灵魂。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先生关心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开心与关心
戏剧类
做“大先生”,让人格魅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大先生”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