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瘦劲”书风探析
2022-07-05许路
许路
摘 要:“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在书法上上承齐周,下开盛唐新风。褚遂良晚期的作品《雁塔圣教序》作为“瘦劲”书风的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褚遂良“瘦劲”书风的形成与时代和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梳理褚遂良“瘦劲”书风形成的原因以及演变过程,探究褚遂良“瘦劲”书风对后世书家薛稷、颜真卿的影响,以及“瘦金体”出现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瘦劲”书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书法发展的高峰期,楷书、行书、草书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以楷书发展最为成熟。唐代的楷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唐新风,有南北朝与隋朝书风的余绪,主要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第二个阶段是盛唐中期,颜真卿、徐浩等书家积极投入革新,创新出与时代相呼应的书法;第三个时期是唐晚期,代表书家柳公权、徐浩的书法风格渐回瘦硬。
一、褚遂良“瘦劲”书风的成因
褚遂良被誉为“唐之广大教化主”,其楷书开一代书风之先河。他的楷书作品出现了前后两种不同的风格:早期代表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骨力刚健;晚期作品以《雁塔圣教序》和《房玄龄碑》为代表,笔力瘦劲。褚遂良书风的转变受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就外部因素而言,他早期书法多受北齐、北周书风影响,并没有形成“瘦劲”书风。南北朝时期实行禁碑令,很少立碑。到了西晋时期,司马氏依然延续曹魏时期政令,立碑依然被遏制,人们只好在石板或者地砖上书写,因此北朝时期的碑石墓志兴盛。与此相对,南朝自东晋始便采用二王一路的妍美书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到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被李唐取代,隋实现了南北统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提到此时南北书法已然融合,“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精通,汇成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1]。隋唐时期文学相互混合,书法同样。初唐时期,魏征等人提出文學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取南北方的长处加以融合,这个观点是对艺术繁荣发展的总结。褚遂良早期书法创作是在政治南北统一的状态下进行的。对于当时艺术是在融合还是在混合的状态下发展的,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融合”还是“混合”,都是在隋唐已南北统一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一个人书风变化除了受环境因素影响之外,与统治者的喜好也有关系。唐太宗提倡“崇王观”,将王羲之书法作为最高标准,而作为近臣的褚遂良更是受其影响。“崇王观”提出后,褚遂良潜心学习王羲之书法,在自己原有的书法风格上演变出“新妍”楷书。清代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曰:“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2]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法,是认为其融南北书法于一体,他还亲自为王羲之作《王羲之传论》,认为王逸少书法是“尽善尽美”,故“崇王观”影响深远。
此外,师承关系也影响着褚遂良书风的形成。张怀瓘《书断》云:“善书,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亦尝师授史陵。”[3]褚遂良年少时学习虞世南的书法,之后学习王羲之书法,也曾经向史陵学习。《朱长文·续书断》曰:“其书多法,或师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4]褚遂良书学钟繇以及王羲之,钟繇书法评为“瘦”,逸少更是妍美书风的代表。李嗣真《书后品》中提到:“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授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褚传羲制。”[5]另外,褚遂良书学史陵也有所记载。笔者参考了朱关田的《唐代书法家年谱》,在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褚遂良出生于长安,这时虞世南三十九岁,褚亮三十七岁,他们均是晋王杨广的东宫学士,此时欧阳询书名未显。直到大业九年(613年),褚亮因杨玄感逆事左迁西海郡司户,至此二人分开谋事。这时褚遂良已经十七岁,从此推测出,在十七岁之前,褚遂良是有机会师从虞世南的,这就与张怀瓘所说的“少则服膺虞监”相呼应。元郑杓在《衍极》中云:“欧阳询得于世南,褚遂良亲师欧阳,或云虞、褚同师史陵。”[6]说明褚遂良或曾向欧阳询学习,具体考究他是否师承欧阳询,史书中并无过多记载,然在《旧唐书·褚遂良列传》中有文:“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7]可见欧阳询十分欣赏褚遂良是真,曾对褚遂良的书法指点一二,但是说亲师欧阳询,未免有些夸大其实。褚遂良书学师承史陵、钟繇、虞世南、王羲之等书家,这些书家大都发扬了南朝疏放妍美的书风,褚遂良在这样的书学书风中,自然形成瘦劲遒美的书法风格。
相较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则是促成褚遂良“瘦劲”书风形成的关键。唐太宗认为褚遂良为人正直,如在唐太宗想要亲自征伐高丽和唐高宗要立武氏为后这两件事上,褚遂良为了朝代的兴衰,极力说服君主。在立武氏为后这件事上,褚遂良触怒了唐高宗,也因此让武后记恨于心,导致他晚年颠沛流离,含恨而死。刘熙载《艺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8]书如其人,品质、才学尽在一笔一墨所呈现的章法气势中。此外,褚遂良的家世是影响他品格的另一重要因素,其父褚亮因文采出众被陈后主重用,其后又被李世民所重用,可见其文学素养之高。正是在这样的家庭影响下,造就了褚遂良率直的品格。
二、褚遂良“瘦劲”书风的演变
褚遂良现存的楷书作品,以《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最为可靠。其早期作品《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融入了北朝碑刻的用笔和结字方法。《伊阙佛龛碑》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由岑文本撰文,褚遂良书。此碑字体端庄清秀,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起收笔多为方笔,用笔古雅,结体宽博,点画劲挺,虽然是碑刻,却展现出摩崖书法瘦硬的特点。《孟法师碑》用笔露藏兼用,在技法上吸收了欧阳询楷书中的劲健骨气,精神意趣上保留了虞世南楷书中的圆融温润,点画粗细分明、方中带圆,具有工巧与拙朴兼备的特点。褚遂良晚期代表作有《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二碑,《雁塔圣教序》更能代表褚遂良晚期书法风格。此碑在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在运笔上采用了方圆兼施,逆起逆止,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褚氏书风由宽博典雅转变为瘦劲古雅,在其早期作品中已自然而然流露出晚期的遒美瘦劲书风,可看出其早晚期书风的延续性。
张怀瓘评褚遂良楷书:“真书甚得媚趣,若瑶台青璅,窅映春林,美女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9]清王澍《跋褚河南雁塔圣教序》云:“董广川称,河南书学逸少,疏瘦劲炼,不减《铜筩》等书……宜其笔法瘦劲如铁线绾成。”[10]“瘦劲”一词运用在书法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的“书贵瘦硬方通神”,首次将“瘦硬”作为书法品评词语提出来。宋魏泰云:“唐初,字书得晋、宋之风,故以劲健相尚,至褚、薛则尤极瘦硬矣。”[11]在当时,薛稷先书学褚遂良得其“瘦劲”书风,后在褚氏“瘦劲”书风的基础上变为“瘦硬”书风。可以说,两人的书法风格一脉相承,极其相似。清人王澍称赞褚书《雁塔圣教序》:“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12]又说:“古钗脚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百岁枯藤,以其渐近自然。”[13]他评《雁塔圣教序》为“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认为“古钗脚”和“屋漏痕”,都不如“百岁枯藤”,其“笔力瘦劲”是形成“百岁枯藤”的主要原因。“瘦劲”一词常常出现在王澍的品评中,他评价《汉鲁相韩敕孔庙碑》:“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吾向以褚河南书疏瘦劲练,如铁线绾成,究其本根,实原于此。”[14]他评《唐王居士砖塔铭》:“然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15]可见王澍认为,褚遂良书风是属于“瘦劲”一路。同样在书法史中,不止褚遂良的书法被评为“瘦劲”。羊欣评钟繇书法“胡(昭)书肥,钟(繇)书瘦”[16]。《杨守敬评碑评帖记》中评:“《龙藏寺》张公礼撰,正书,额,开皇六年十二月……瘦劲宽博,故自不同。”[17]《龙藏寺碑》被评为“瘦劲宽博”,其又与褚遂良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褚遂良处于初唐时期,隋朝南北统一了几十年后被唐所取代,而隋碑的书法就影响了初唐时期的书法。隋代则是继承北朝书法风格,南北朝统一后,在南朝妍媚书风和北朝雄强书风的影响下,《龙藏寺碑》在秀妍书风的基础上掺以北朝粗犷的风格,形成了瘦劲宽博的书法风格。
“瘦劲”者,遒劲而有骨力。“瘦”和“劲”分开来看,“瘦”表示人的外形特征。《广雅疏证》中对瘦的解释为:“赢、瘦,瘠也。”[18]“劲”则是一种力量的体现,二者合在一起运用到书法中,可以理解为从形质方面看线条力度,也就是线条看起来瘦但是却有力度蕴含其中。书法是一种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艺术,人使用工具将笔画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组合形成新的造型,塑造造型的过程中,蕴含了塑造者的感情,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特点及内在力量。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提到关于用笔与风格的关系时说到:“用笔轻者,其效果为超逸秀发;用笔重者,其效果为沉着温厚。书之使笔,率不令过腰节以上。二分笔身,分处为腰。自腰及端,复三分之。至轻者用端部之一分,其书纤劲,所谓蹲锋;至重者用腰部之三分,其书丰腴,所谓铺毫。介乎腰端之间者为二分……惟风格之厚薄与强弱,初不关笔画之肥瘦。有肥而反薄弱,瘦而反刚厚者。学者所宜审也。”[19]他认为用笔的轻重与最后呈现的效果相关,用笔又分为使用二分、一半、腰部之三分,而肥瘦自然是用笔把握好轻重的直接效果。《龙藏寺碑》和《雁塔圣教序》都被评为“瘦劲”,而“瘦劲”从形质上看主要归于用笔。将《龙藏寺碑》和《雁塔圣教序》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表1),《龙藏寺碑》的“大”在横画中段提笔,笔画纤劲,撇的书写也同样微微提笔,遒劲有力。“其”与“大”字的用笔方式相同,在笔画中段提笔,“而”的横则是细劲,如胡小石所说,用笔在笔尖,再重则为二分,呈现出“瘦劲”的风格特征。《雁塔圣教序》的“大”“其”“而”字与《龙藏寺碑》写法基本相同,“其”在两竖的中段笔提起,用至笔尖到二分的程度,横则是运用笔尖书写,带有轻微弧度,更显遒美瘦劲。“四”和“圣”可以看出两碑的笔画中段都提起笔,“圣”字的结构也几乎一样。《龙藏寺碑》与《雁塔圣教序》在用笔上类似,同样在结构中也是有共通处,二者放到一起对比,可以看出,多有相似之处。《龙藏寺碑》结体端凝静穆,峻整宽博,灵秀疏朗。《雁塔圣教序》则更加遒美,融入了更多的南朝书风。
三、褚遂良“瘦劲”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褚遂良“瘦劲”书风是初唐环境下的产物,从南北朝一路发展而来。直至开元时期,仍有褚体风貌的墓志铭出现,可见在褚、薛的影响下,“瘦劲”书风不仅对于上层的知识精英有所影响,对于一般的平民生活也有所影响。
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是对“瘦劲”书风的肯定,受褚遂良“瘦劲”书风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同时代的薛稷,窦暨在《述书赋》中记载薛稷:“少保師褚,菁华却倍。”[20]张怀瓘《书断》记载薛稷:“可谓河南公(褚遂良)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21]此外,宋徽宗赵佶创造的“瘦金体”,同样也受到了褚遂良、薛稷和薛曜书法的影响。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22]关于书写中产生的“骨”“肉”“筋”与“瘦劲”书风是相互关联的,“瘦金体”的出现正是契合了这一书法品评观。褚氏对北宋诸多书家有所影响,其中以米芾学褚用功最深。米芾曾记载其学书经历,初学颜,又学柳欧,最后学褚最久。随后元赵孟 ,民国沈尹默、马一浮等书家都曾取法褚遂良。时至今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类展览中,仍有从瘦劲俊逸到婉媚空灵的褚风,褚体仍是广大书法创作者的取法对象。由此看出,褚遂良对唐代乃至后世的书法发展繁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答案:
[1][2][3][4][5][6][8][9][16][20]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809,630,192,330,134,
409,715,192,46,255.
[7]刘昫.旧唐书第八册:卷6[M].中华书局,1975:2729.
[10][12][13][14][15]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613,645,646,673,658.
[11]魏泰.东轩笔录[M].李裕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167.
[17]宜昌市及宜都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杨守敬学术年谱[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35.
[18]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7324.
[19]胡小石.书艺略论[J].江海学刊,1961(7):35-42.
[21][22]张彦远.法书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12,5.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