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境文心相得益彰
2022-07-05贾峰
贾峰
屈健,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教学名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屈健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来看,山水、花鸟、插画创作等均有涉猎,其中最为钟情、用功最多的还是花鸟画艺术,他的花鸟画创作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十五年以工笔花鸟画为主,此后逐步转向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但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屈健始终将自己的绘画艺术定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这一定位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智者的深思与远虑,可如果向前推演二十多年,在质疑传统、欢呼现代的艺术创作氛围中,屈健的艺术价值观却又显得“不合时宜”。
我想,这样的先见之明,不仅源于屈健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更是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结果。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厚理论修养,所以他对绘画发展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绘画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上,他具有一般画家难以企及的深刻认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屈健有一个著名观点——创新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半步,走半步就不容易了,跨两步就会摔跤。为什么是半步,而不是更远的距离。仔细想来,他的这一研判,正是抓住了中国传统花鸟画艺术的核心精神要义:中正气象、文人气质、唯美气格。这一核心精神要义是中国花鸟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蕴与审美理想,而当代花鸟画的变革与创新不能脱离这一核心精神要义,唯有在此视域下不断向前推进才是正道,哪怕只有半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多年来,屈健将深入挖掘传统绘画审美品格看作是自己创作与创新的母体,特别是历代文人绘画给予他无限的艺术滋养与创作启发。从其笔墨意蕴中不难看出,他在徐渭、恽寿平、郑燮、齐白石等文人画家处取法甚多,并深刻领悟到文人绘画的笔墨精神。同时,他继承了刘保申、周积寅先生花鸟画创作高妙的用墨用色技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色彩中提炼花卉、鸟兽的艺术形象,如《去年曾访梅花园》《春来遍地桃花香》等作品就是这一路径下产生的精品。可以说,屈健致力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汲取二者的優势,既继承了传统花鸟画的艺术精髓,又不断探索现代语境下审美意趣的形式变化,最终形成了个人静逸、清新、雅趣、唯美的艺术风格。贺西林曾撰文指出:“屈健的花鸟画秉承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艺术理念与创作方法,工写兼备,讲章法,重笔墨,尚意趣,画面清新明快,格调淳朴自然。”
此外,屈健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之余,还钟情于诗歌写作与书法创作。他曾在《论中国画的空间结构》一文中谈到,中国画对诗歌和书法艺术的借鉴与吸收是构成中国画空间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在诗、文、书、画方面的全面发力,才造就了他“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审美追求,善用笔墨之功阐发胸中“逸气”,继而呈现“自然”“天真”“纯化”“高古”的书卷气息。《风动野水香》是屈健2008年创作的一幅工笔花鸟作品,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诗意。画面中莲香销尽、荷叶凋残,秋风微微拂动湖水,让观者瞬间进入一幅苍凉凄怆的诗境之中,正应了词中所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就连枝干上栖着的小鸟,也不忍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若有所思地注视远方,似乎正应了词中“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作品背景以赭石色分层反复渲染,使画面整体、统一、和谐,呈现出古朴、苍劲、幽远的诗境,将古人诗词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完美再现出来,诚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近年来,我感受到屈健的写意花鸟画在唯美气格的基础上,又有了苍茫气象,这应该与他对“长安画派”的持续研究关系密切。因为“长安画派”的一大历史贡献在于对当代西北地缘美学价值的深度挖掘,并形成了成熟的笔墨语言与审美格调,影响深远。总的来看,屈健的艺术人生始终将绘画创作与学术研究并行推进,并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于其间深耕细作,实现了画境即文心、文心即画境的艺术追求。94C1A880-14E9-4CBB-A0A5-5ED98D07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