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探析

2022-07-05冀志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六法谢赫

摘 要:气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而在中国绘画中最为关键的气韵理论当属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说。它确立了以气韵生动第一的品评标准,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艺术批评理论中重视风神、气度、气势的独特审美精神,确立了以气韵为首且形神统一、富有笔墨趣味的系统理论准则,让中国美术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也对中国美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着重分析“六法”中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谢赫;《古画品录》;“六法”;气韵生动

一、气韵思想的文化来源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就提出过“气”的范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但是老子是从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层面去阐释“气”的范畴,还没有运用到艺术中。

《左传》则提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种气象降为五声,一旦超过这种新限度就会产生疾病。王充提到:“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这里的意思是,人从天那里承受了天的元气,就要各自接受自己的寿命。也就是说气的外化形式,影响到了人的各个方面。

两汉和南北朝时期,有关“气”是万物生成之根本的论述被许多哲学家们认同,“气”首先影响到的是人物品评,后来逐渐影响到艺术领域。这个时期是历史转折的时期,也是文化自觉时期。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意思是在写文章时,文章应以文气为根本,文章之气有自己的体式和根源,不是勉强就可以达到的。且曹丕这里说到的“气”是文学方面的内容,一是形容作者的气质,二是作品已经形成的风格,“清浊有体”之“气”是兼备这二者的。曹丕在文学中的“气”显然是没有他虑的,是一种自觉形成的人物文风品评,虽然对绘画的影响并不大,但这也让“气”这个品评标准被纳入文学艺术之中。

《南齐书·文学传论》提到:“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这两句讲的是文章的气韵,所谓文章,是情感和心性的风向标、精神和智慧的音律。长久积累的思考似含毛笔,随心而动,思考酝酿,然后自然而然地落笔成章,气韵就像天然生成的一样。大意是说文章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文章气韵强调由内而发,是心智苦心孤诣的结果。

在之后的画学中,南齐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这一重要的命题。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将气韵放在绘画“六法”的首位,且他提出的以气韵为首的品评标准,主要是针对人物画,是指绘画对象的精神面貌、神情风姿,同时也强调了画家本身的主观精神。其实,在谢赫之前的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神”与此并无二致。顾恺之和谢赫都认为,在品评绘画时形神不可分。美术史论家葛路也曾提到:“没有顾恺之的理论,就没有谢赫的六法。”因此,在一幅绘画作品中,气韵是首要的品评标准,形似并不是最重要的品评准则,但也不可以没有形似空谈气韵。

二、气韵生动的产生及内涵

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曾经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六朝时期,文人们思想自由开放,纵情山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谢赫提出了“六法”论,并且“气韵”一词首次被提出并被放在绘画品评中。这里,气韵针对的是画家所画的内容是否生动、画家本身是否技艺精湛,更深层次来看,它是画家的思想以及人生观的一种体悟。

气韵的“气”,如前所述,在中国历史中有非常多的用法,气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物质之外的东西。气的运用体现在中国词汇中,如士气、气势、气色。其实,“气”与“道”的意思相近。孟子也曾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突出一种君子人格的表达。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提出,强调思维的自然生命基础、强调一种生命整体观,这两点结合,突出了中国人以自然生命为基础的生命统一体观。而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气”的理论上。因此,气强调主体发出,客体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活动。

气韵的“韵”是什么呢?在蔡邕的《弹琴赋》中:“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这里的“韵”指一种和谐的声音。《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到:“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这里的韵是指和音乐相关的不同音高的声音,它们组合在一起相互构成的关系。它同时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再后来被纳入藝术的领域以及品评标准之中。它表现的是一种看不见的节奏感,同理,在绘画中,这种节奏感存在于点和线的韵律之中。

三、气韵生动的艺术特色

(一)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品评准则

谢赫是如何理解气韵的呢?其实我们可以从《古画品录》的首句来看:“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在首句便表明出了其创作目的和审美标准,即通过品评来评判画家优劣的标准,并且表示,画家的绘画是带有教育意义和政治劝诫意图的。谢赫的目的是结合好的创作意图,遵循绘画中的“六法”标准来品评的。谢赫将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将陆探微放在第一品的第一人,称他“穷理尽性,事绝言象”。穷尽天地万物之性,超越言象之外,也就是说陆探微的人物画达到了穷究人物情性之理的境地,并且是不能用语言形容的,也不被一些表面本质的东西所掩盖。这八个字就已经说明了,陆探微的作品中擅长把握人物的风度姿态,就是如前所述的“韵”。在谢赫看来,陆探微把握了人物的精神和更深层次的人物本质,因此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

卫协被放在第一品的第三人:“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虽然卫协的画在形似方面还有欠缺,但他的画贵在“壮气”。这里的气,是一种讲求力度的气,就是气韵,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感,画中有了气韵和超凡的境界,便是一件不可复制的作品。可见谢赫对气韵品评的高度认可。26BF857B-9FBF-42C4-8FE6-264A3227A158

接下来提到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指出风范和气韵是很微妙的,他们善于把握对象的神韵,但是没有描写出对象的骨相形貌。虽然谢赫认为两位画家对骨相形貌的表达还略有欠缺,但是依旧可以把握一种作品的风范和气韵,所以他们依然在第一品中。对于卫协、张墨和荀勖等人的作品,谢赫是表肯定态度的,因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把握住了作品的气韵,这是一种绘画的精神状态。谢赫认为这种气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绘画表现出一种“生气”,是一种生命的力量。由此来看,“气”便是一种生命感,表现出一种精神的力量,但是谢赫所说的气韵是不可分的,“韵”紧紧跟随着“气”,表现出一种优雅平静的感觉。因此,在绘画美学中,气韵是一种具有生命感的“气”和一种平和优雅的“韵”,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绘画美学独一无二的品评标准。

在理解了氣韵之后,我们来看生动。“气”“韵”结合在一起,说明绘画作品是具有一种精神特征的。当我们看到一幅绘画作品时,当它有了气韵的生命力,那么生动就是随着气韵而生的一种运动感。生动是紧随气韵之后的,那它是从何而来的呢?是画家给出的吗?其实并不是,而是气韵给出的。实际上通过“生动”的词语组合方法也可以看出,生动的“生”是动词,“动”作名词用。它的意思就是一种动势、动态。王微在《叙画》中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指画面上横纵的变化生成一种动势。这里的“动生”,就是作为一种动宾结构使用的。再回到气韵生动中去看,因为气韵所以可以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所以气韵生动是一个完整的准则,是充满生机的生命力又带有平和淡雅的节奏感,因而被谢赫放在了“六法”的首位。

(二)气韵生动中的形神统一

在《古画品录》中可以发现,在前三品的品评中,“气”“韵”二字使用得很多,通常与“雅”“逸”“情”等字一起出现。第二品对顾骏之的评价为:“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就是说,在气韵和笔力方面顾骏之是不如第一品画家的,但在精微谨细方面又是超过前人的。第二品中关于陆绥的评价:“体韵遒举,风彩飘然。”这里所说的体韵、风彩就是一种人物的风貌韵度,即气韵,而“遒”是一种势态,可以说是一种生命活力,也就是生动。评价第三品的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按照谢赫“六法”的标准,夏瞻的画虽然在气韵和笔力都不足,但写形貌色方面还是很精彩的。顾骏之和夏瞻的画因为缺少了气韵,所以即使其他的方面很突出,也不会被放在第一品中。谢赫在第三品对毛惠远的评价为“纵横逸笔,力遒韵雅”,对戴逵的评价为“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这里的“情韵”“风趣”就是气韵,而“连绵”与“巧拔”是一种动势,所以就是一种生动。而在第四品之后,就很少看到“气”“韵”的出现,而是看重画作的选材以及技巧。如第四品中对蘧道愍、章继伯的评价:“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厘不失。别体之妙,亦为入神。”这两位画家擅于画寺庙壁画以及扇面,但是能画出神妙境界的是关于人、马之外的题材。他们不同于前三品的画家画人物,而是擅于神像的描绘,这并不符合谢赫推崇的人物画题材,所以被称为“别体”。同时,谢赫认为,他们的作品也无法描绘出人物所具有的气韵,因此被放在第四品。刘瑱因“形制单省”也就是概括人物的力度不够,以及在选材上“其于所长,妇人为最”,“纤细过度,翻更失真”,所以被放在第五品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谢赫对画家的品评标准一直秉持气韵生动为首的准则。谢赫的气韵更多体现为关于人的精神,以及在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一种生命感。如前所述的陆探微作画,既表现了人物的形貌,也表达了一种人物内在的独特性情,如此也能看出气韵生动就是谢赫将形神达到高度统一的品评准则。

(三)气韵生动中的笔墨趣味

谢赫在进行绘画品评时,除了人物的形与神外,还注重用笔的方式,这也是判断作品优劣的标准。谢赫对用笔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强调骨法。

谢赫在评价第二品的陆绥时提到:“一点一拂,动笔皆奇。”此句意为说他的用笔技法非常出色并且突出他技法方面的“奇”。之后评价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强调姚昙度的绘画技法不同一般,可以用笔锋画出多种变化。评张则:“意思横逸,动笔新奇。”说明其作品的横逸与用笔表现方式非常新奇。评价丁光:“擅名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意思是丁光虽然擅于画蝉雀,但他的用笔轻弱,即使画得细致认真,依旧缺乏一种生气。因此,可以看出绘画创作与画家的用笔功力息息相关。这种强调骨法的用笔功力依然是以气韵生动的准则为基础的,同时也为之后的笔墨技法发展提出全新的探索路径。

之后北宋画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中也提到:“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间意定,神间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说的是看气韵如何,首先看的是笔墨,不可舍弃笔墨来谈气韵。笔墨是画家的基本工具,能体现中国绘画美学的独特风格。一幅好的绘画应该体现出气韵的灵动之感。

四、气韵生动的后世影响

气韵生动是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最为重要的概念。作为“六法”之首,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总原则,为中国古典绘画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体现在序言和品评之中,被后人所继承。

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一直将“六法”作为根本的评画准则,又对气韵进行了更深层的解读:“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强调描绘物象的气韵全在用笔,并不是普通的用墨技法,这种技法与气韵紧密相连。在张彦远这里,气韵已经成为一个纯粹抽象的范畴,它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审美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体现在画家本身的艺术修养、笔墨技巧、情感体会方面,不仅如此,它也对创作对象有了精神、气质等方面的要求。而后荆浩在《笔法记》的阐释中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随迹立形,备遗不俗。”意思是说,所谓“气”,是用自己的思想控制画笔,同时也要熟悉生活,对所表现的物象做到心中有数,用客观形象去表现内心的感情;“韵”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之美,这种内在之美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形象让观者感觉到的,而且必须依附于形象来表达的。荆浩的思想受张彦远的影响,将“气”“韵”分开来谈,而且谈到的气韵是抽象的范畴。这种理解也一直影响着今天的中国画论研究。

总之,以气韵生动为首的谢赫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一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一方面为后来的绘画理论提供了一种写作手法,并且强调画家的个人修养和技巧以及表现出的人物风姿,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是无穷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王充.衡论校注[M].张宗祥,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冀志茜,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美学。26BF857B-9FBF-42C4-8FE6-264A3227A158

猜你喜欢

六法谢赫
巧用新媒体提升汉字书写能力“六法”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浅析刘道醇之“六要论”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西汉秘密花园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从谢赫“六法”看中国画创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