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丕、陆机、刘勰文论之比较研究

2022-07-04赵法旺

青年文学家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典论文赋陆机

赵法旺

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三部杰出的文艺理论作品从不同的维度对文学创作进行了阐释,向我们呈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思想的发展过程,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典论·论文》的文论思想

魏文帝曹丕的《典論》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著,是曹丕有关国家大事等一系列问题的论文总集。但是非常遗憾,《典论》中的大多文章已经散佚,只剩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典论·论文》一篇被南朝的萧统选入《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论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开始进入自觉时期。

《典论·论文》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构想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显然,“气”是指作家的气质、禀性、情感等内在状态在文章创作中的体现,强调以作家个性气质为重要参考系,对文学创作风格的理论构想进行审视。这里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是分而言之的,由于作家的天赋修养各异,进而形成了“清”“浊”两种不同的个性气质,表现为舒缓与飘逸的文学风格。曹丕指出了“文人相轻”的陋习,认为这是“不自见之患”,应当“审计已度人”;他还评论了“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学与缺陷,认为“建安七子”的艺术风格的差异在于他们禀气的裂变,分析不同文体之间的不同写作要求,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而对于“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一命题看似强调个体创作方面的天赋异禀,实则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心理传统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猜测和把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文章体裁

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主张“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的“文”,包含了“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总计为八种体裁。而对于“雅”“理”“实”“丽”,则是对文章体裁的具体要求,一反前人强调诗赋的教化作用而否定其美学特征的陈旧观念,具有划时代的美学意义,给读者带来了艺术认知和审美享受。同时,这里谈及的“本”“末”问题,则反映出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作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也标志着“文”开始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成为文学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三)文学价值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认为,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比立功、立德更为重要,对文章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功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肯定。曹丕主张文章创作要把自身命运与家国情怀联系起来,这是“文学的自觉”所带来的人的觉醒。正如作为人这一个体来说,不把生前的建功立业看作唯一,而是去思索和追求死后如何能够万世留名,永垂不朽,所以曹丕发出了“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的慨叹,将个体理性的精神理念蕴藏在“不朽”的诗赋之中,以此抒发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无限留恋。可见,“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二者体现出文学目的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

二、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

《文赋》作为晋代陆机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阐明了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向,指出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重大困惑,强调文章创作虽然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但更应该从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总结。陆机的《文赋》在承袭曹丕文体分类的同时,对其有所改良与细分,在审美观点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对刘勰的《文心雕龙》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立起完整的文学批评系统。可见,陆机的《文赋》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文赋》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作准备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这是陆机在正文开始时所论述的艺术构思问题,这一问题是《文赋》探讨的重点内容。在这里,陆机着重强调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深入观察、博览群书、培养高尚的情志,即把外界的一切事物作为观察和体会的脚本,同时能够饱读前人的诗书文章,以此陶冶自己的性灵,写出境界高深的文学作品,由此突出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是陆机对于构思准备阶段的论述,他着重强调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极力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构思当中,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鲜明的艺术形象,获得准确的语言,使之具体地呈现出来。

(二)写作立意

陆机在《文赋》的小序中揭示出“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而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即写作立意的问题。“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踯躅于燥吻,终流离于濡翰。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在此段论述中,如何运用文辞把握写作立意的问题至关重要。因此,陆机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

(三)文体选择

陆机基于曹丕《典论·论文》里面的四体八类这一理论进行扩展,将文体分为十类,并说明各类的性质。“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在陆机的文体论中,一反曹丕对文体的排名,将纯文学“诗”和“赋”排在最前面,最后才是应用文体“论”“奏”“说”。可见,陆机对文学的审美认识和理解相比曹丕更加前进了一步。

(四)艺术灵感

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文艺创作的过程,并对艺术灵感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扎扎其若抽。是以或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段话集中描述了灵感现象的特点,具有难以预期的突发性特征,以至于成为一个无法破解的“迷”。陆机认为,文艺创作中的灵感还具有形象性和獨创性的特征,其不同于科学的逻辑思维,这是对文学艺术基本特征的深刻感悟。

三、刘勰《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结构严密、论述精致的文学理论著作,是对曹丕《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又一次科学的继承和发展,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之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总结了文学的审美本质和美学规律,提出了精湛透辟的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作方法

魏晋时期,曹丕首先探讨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其后陆机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在刘勰这里对文体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进行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原道》篇中提到:“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刘勰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这体现出一种客观存在,可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同时,在《体性》篇中,“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陆机着重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才能与学识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意义。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之间的关系。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认为作家只有在观察外物时带有自己真挚的感情,使得外界事物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在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美的辞采。

(二)文体分类

曹丕《典论·论文》的“四科八体”,专门讨论了文体分类问题,八体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西晋时期,陆机的《文赋》将文体又分为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到了南朝梁,刘勰关于“体”的理论贯穿《文心雕龙》始终。刘勰在《文心雕龙》对各类文体作了十分详细的阐释。从第六篇《明诗》起到第二十五篇《书记》共二十篇文章,刘勰用了全书五分之二的篇幅论述了诗、乐府、赋、讼、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议、对、书、记等三十三种不同的文体。由此看出,文体意识的自觉落实到文体实践中便形成文体分类的细密,文论家对文体分类的认识及方法也越来越丰富。

(三)文学风格

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于文学风格也有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了曹丕对风格问题的论述,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扬,强调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原因既有“情性所烁”,既有先天的才情和智慧,也有“陶然所凝”,即后天的习染和学识,并且将不同的文章分为“四对八体”,每一对各有正反两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在文学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提出“风骨”一说。“风骨”原来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借鉴过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极强的思想感染力,而“骨”则是要求文学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柔靡繁缛的文风而发,又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总结出来的,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艺术想象

刘勰的《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在陆机《文赋》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在《神思》篇中,借“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刘勰说明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同时,他还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即构思的妙用,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外界物象紧密结合,一起活动。《文心雕龙》还强调,只有作家的精神状态处于“虚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时,才能更好地运用艺术想象力。此外,《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的看法,要求艺术想象要有日常积累与生活知识,这体现出刘勰的想象理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

综述,曹丕的《典论》、陆机的《文赋》以及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三部文艺理论作品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者向我们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产生、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他们的思想与智慧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后世文论的发展,成为文论研究宝贵的文献资料。

(指导教师:房莹)

猜你喜欢

典论文赋陆机
陆柬之《文赋》
Research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llium indium tin liquid metal arcing process
黄耳传书
从《典论?论文》看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觉醒
《文赋》对当下写作教学与实践的启迪
浅析《文心雕龙》对《典论·论文》的继承与发展
从曹丕《典论·论文》看其文体观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陆机《文赋》的抄本及译本考述
浅析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