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响下的“突围”
2013-04-29郑璐杨杉
郑璐 杨杉
摘要:本文在把握《文心雕龙·神思》篇主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把《神思》与陆机《文赋》进行对比分析,尝试阐明一种理解《神思》篇的新角度。从指导文人创作的角度讲《神思》篇是刘勰为了消除前人经典给文人造成的创作焦虑而提出的艺术革新策略;同时从刘勰著书立言的理想的角度看,此文也是他突破前人理论自成一家的创新之作。
关键词:《神思》 《文赋》 创作 经典 策略
“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首篇,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义重大。对于它所讲的主题思想,历来的学者都有过阐释,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说法认为神思即艺术想象,整篇文章就是在阐释想象贯穿艺术构思的过程。另一种认为神思是文学写作前的艺术构思过程,“一切文章论著的写作,无不先有构思,然后下笔,这是刘勰创作论以《神思》为首的原因之一。但本篇有别于一般的写作构思,而是艺术构思的专论。”最后一种观点认为神思是作家在创作中的思维过程,而艺术想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神思,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整个的艺术思维过程;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论述艺术思维过程中的想象活动及其特征。”
综合来看,这三种观点都认为《神思》篇探讨的是创作者的想象过程,对作者具体的艺术构思进行了指导,是基于文本的较为科学的分析。本文将结合神思篇的文本和创作环境,提出另外一种新的主题理解的角度。
神思主要是刘勰在他的艺术创作论中提出的一种艺术革新策略,目的之一就是要挣脱经典的束缚,开拓文人的思维和眼界。首先把这篇文章放在刘勰《文心雕龙》所建构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来看,它虽位于创作论之首,但也与前面论文章缘起的五篇文章有很强的逻辑关联。刘勰在《序志》篇表明了他要成一家之言的用心。他认为大凡文章都是源出经典“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后世的创作又“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肇悦,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于是决心写一部文学创作论,以求经世致用。
在刘勰看来,写文章不应该完全依赖经典,还应该进行一点理性的艺术创新。但面对前人的经典作品,要想革新,“榜样”便会转为无形的压力。“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为了摆脱这种经典传统的压力,他在《神思》篇中便尝试提出了这样一个可以尽量摆脱前人压力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在创作开始之前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这一革新办法与外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布鲁姆提出的“创造性误读”的策略有根本性的区别。布鲁姆所谈的是对传统原义有意的误读与反叛,作家们试图通过对以前的作品进行系统改造来逃离那种由于已有知识储备和经典作品给他们创作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于是作家们大多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或代替,或改写。刘勰所说的策略除此之外,重点指出了艺术构思和知识储备上的变化和吸收。他把自身已有的思维模式与前人创作的思维相对比,在对比中研究前人的思维,历练自己的心境,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成就的前提下力图有所发展和突破。
刘勰对陆机《文赋》的借鉴和突破便是最好的例子。《神思》与《文赋》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文赋》中陆机不仅论及文学创作的原理,也对文学创作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他认为文学创作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所以采用了赋的形式去把这种过程描述出来,“其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哳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文笔极为优美细腻。在《神思》中同样也有这样的描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从有创作冲动到完成作品的艺术构思过程及克服困难的策略,陆机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概括,这些在《神思》的全篇中都有所借鉴和吸收。
对于这二者的继承关系,宇文所安先生曾有过论述,他认为“是陆机先发挥了那个古老的神游模式,用它来描述创作准备阶段的心理活动。跟陆机相比,刘勰对该过程所作的描述更为充分,但他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创新。”宇文所安还进一步指出《神思》篇开头对于神思的定义,其实是为了不让读者把这个题目和陆机的《文赋》直接联系在一起,才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开篇。不可否认,在艺术构思的整个流程的描述上,刘勰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创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一点创新也没有。
虽然刘勰借鉴了陆机的思维,却不是完全照搬。与《神思》相比,《文赋》是典型的太康文风。陆机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他着重想介绍一种能够使文学意象更好地表现所感之物的方法,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衔接得更好。刘勰在陆机的基础上则更强调思维的发散和主体知识储备等对文章创作的影响。在构思的过程中他提出要有张有弛,先将思维无限制地扩大,以超越自身感知的局限,达到虚静的状态,然后根据自身所构思的形象,运用较准确的言辞把它表达出来,形成一个合理的思想维度。
他提倡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就是为作家表达内心构造的形象积累技巧和语言材料,防止无意识这种非理性思维的泛滥,进一步对作家的创作进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尤其突出的是,《神思》还进一步描绘了在灵感来袭后这种幽渺难识的非理性精神活动的内在变化“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笔者看来这更像是一个无意识的爆发过程,情不自禁、不可控制的情感会悄然而至,表现在创作心理上便是创作过程中无意识对自我意识的冲击,以及理性意识对它的限制和改造。这种理性和非理性的斗争所产生的结果便是文学作品。《神思》更深刻地展示出了这一矛盾的创作过程,更具进步意义。
其次,《神思》所讲的内容比起《文赋》更具理论体系性。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首要篇目,它不再是单篇自成系统,而是更缜密地考虑到整个大体系,保证了整部著作的宏观逻辑。
为更加直观地展现创作论部分的内在逻辑,现将其余各篇目与《神思》的关系梳理如下:
艺术形式是艺术观念在艺术世界的投影,正是艺术观念决定了艺术家创作的方法、风格,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和形态结构,所以说志气统其关键。要很好地把自己内在的观念表现出来,就必须借助于文字语言,所以辞令是其“机枢”。创作论大体上就是围绕着志气和辞令来对“垂文制胜”的创作过程做系统性的指导说明。刘勰的文章引经据典,化用无形,可谓厚积而薄发,运用从内到外的强大逻辑系统,使《神思》篇的行文脉络与整本书的系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
《神思》正是从艺术创新的思维上对前人的经典进行吸收和创新的典型作品,它更重体系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创作本身便是对自己提出的艺术创新策略的实践和运用。它是刘勰为了挣脱经典的束缚在他的艺术创作论中提出的一种艺术革新策略,这不仅可以从他文本内部的思想得到佐证,还与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以及他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重视儒学,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此时的文坛儒学、佛学交相辉映,创作百花齐放。特别是永明时期,文学趣味雅俗相容。由于之前文学创作因袭成病,此时的文人竭力探索出了许多新颖的文学体式,这些都给了刘勰很大的熏陶和启迪。但同时他也注意到当时文坛的弊病——文人创作离圣人经典创作的体制越来越远,一味地求新,渐渐失去了理陛的规范。考虑到这样的文坛现状,刘勰用了约四年时间,精研儒家经典义理和佛门的玄谈论辩,重新确立文章写作的标准,写成这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在此期间,他的知识储备有了很大的提升。据罗宗强先生考究,刘勰在大量研读前人的著作的时候,积累了很多关于历史、思想史和文学史方面的知识,可谓“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不仅为论文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更形成了严谨缜密的思维方法,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神思》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园囿中,是一棵充满活力缀满鲜果的树。它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沃壤之中,汲取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整理,集众家之大成,融会贯通,重整文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神思》对篇中提到的构思方法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演绎,其创作本身便是刘勰主张的艺术革新策略的最好证明。这样一部作品正像一口永不枯竭的老井,轻轻一攫,便全是知识的甘泉,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求知若渴的后人,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陆机,文赋集释[M],张少康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张晶,神思:艺术的精灵[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5][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M],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郑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隋唐文学;杨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隋唐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