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心雕龙》对《典论·论文》的继承与发展

2017-07-25宋晓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曹丕

宋晓丹

摘 要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态度、“文气”说、文学价值与地位等方面,对《典论·论文》有着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关键词 曹丕 典论 文心雕龙

1文学的功能与地位

《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并非把文学看作政治教化的工具,而将文章提到了有利于“经国”的高度,这种观点刘勰也深有共鸣。他在《原道》篇末尾就说到了经典作为文章,有“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的功能;在《序志》篇中又提出:“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在论述士人品德与才能问题的《程器》篇,刘勰更是进一步提出“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若此文人,应梓材之士矣”。这不仅强调了文学在“经国”上的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了文人的社会职责、人生道路,表达了他对文人的期许。正如他所说: “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这就代表了那个时代士人们共同的人生理想。

曹丕首次明确地把文章价值的不朽与个体生命的短暂作比较,并说:“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也说:“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曹丕从生命的有限看到个人形体脆弱,生命短暂,文章却可以显扬声名以垂后世,故鼓励文人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写作。而刘勰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仅赞同并且付诸实践:《序志》篇既是作序,又是述志,刘勰在篇末感叹道中“茫茫往代,既沈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说明《文心雕龙》不仅是论“为文之用心”的著作,也是刘勰儒生之志的重要体现。

2作家修养与作品风格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气”是指作家与生俱来的自然禀性、气质个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才华,融汇到具体文章中,就是强调个人特有的文风,认为这种文风是作家与生俱来的主体特质所决定的。刘勰充分吸收了《典论·论文》中“文以气为主”的思想,并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在《体性》篇中他在强调作家天生的资质和才气影响作品风格的同时,又加进“学”与“习”两种新要素,提出才、气、学、习四项先天与后天要素为一体,共同促成了作家千殊万别的作品和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在曹丕强调“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先天禀赋基础上,提出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指明“才有天资,学慎始习”,写作不能完全的依靠天资,还要重视后天的学习。

《典论·论文》把“气”分为清、浊两类,阴浊阳清,阴柔阳刚。《体性》篇中所论述的“氣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正是受其启发,认为论作家个性禀赋是刚健还是柔弱决定了作品风貌特征的刚健或柔弱,并进一步加以延伸,把所有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并论述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他把文章的不同风貌归纳为两两相对的四组,而归根到底说来就是阳刚、阴柔两种不同的风格:雅、奥、繁、轻属于阴柔之美,相对的奇、显、约、壮则为阳刚之美。不仅《体性》篇如此,《熔裁》篇的首段则更明确地提出了“刚柔以立本”,在通论镕情理、裁文采的谋篇之道的时候,指出了要用刚柔的风格来建立作品的根本,这正是对曹丕“气有清浊”的吸纳和延伸。

3文学批评的态度

《典论·论文》明确指出了两种错误的批评态度:“暗于自见,谓己为贤”“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并以建安七子为例,指出正是因为他们自视甚高,才会“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只能使批评失去参照系,不仅不能形成自我调整更新的内部机制,而且不能发现他人长处并对其做出公正评价,难以形成健康的舆论风气,对文学及理论批评的发展极为不利。对此,曹丕提出“君子审己以度人”的主张,要求文人正确估量自己并且全面看待他人,把强调品德修养问题作为“文人相轻”的解决方法。

刘勰在此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三种错误态度:即“贵古贱今,向声背实”,“崇己抑人”和“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并进一步论述了文学的鉴赏方法,首先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文学鉴赏者要加强修养。其次要“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强调克服偏见;又提出了具体的“六观”说,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六个方面入手来鉴赏文情,在落实具体评论时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对作品进行研究。曹丕把文学批评中认识缺陷的解决方法仅归结于君子要具备道德修养,而刘勰提出的以上三条指导批评鉴赏的系统方法具体可行,实为一大进步。在公正评判作品优劣的基础上,刘勰还把文学批评引入到了更深的层次:要求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对作品深思熟玩以求有感情的交流,把“见异”作为批评鉴赏的最后归结点,达到“知音”的高度,从而使批评得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总而言之,《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文章,对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文心雕龙》正是在其基础上的发挥和完善、因袭与开创。

参考文献

[1] 韩湖初.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 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曹丕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给曹丕的建议
曹丕:武功比文采更好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曹丕《燕歌行》解读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