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主”与“次”

2022-07-04宋永强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文教员参考答案

宋永强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作为全卷问答题的“压轴题”,一直具有思维含量高、命题形式活、考核能力全等特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的颁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道题越发呈现出多种形式,“双文本探究”就是其中比较“热门”的一种命题方式,也成为众多考生感到棘手的一种题型。

一、双文本探究题的形式

所谓双文本,在形式上表现为一长一短两段文本:长文本是完整的小说或是散文;另一则短文本多数为文学评论,也有少数是小说或者散文的片段。例如八省联考的长文本选取了金克木《国文教员》这篇小说,短文本则是一篇作者自评。有时候短文本会以一则“新概念”的形式融在题目中,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越野滑雪》的最后一道题,就是将“冰山理论”嵌入题目中成为一个整体。有时候短文本会以材料链接的形式呈现,例如2015年全国卷的《朱东润自传》正文后,附了两则链接,一个是朱东润对于“自传”和“传人”的理论阐述,另一个是傅璇琮的读后感,三则材料构成了多文本的形式。

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的双文本,文本之间一定是相互照应的,进行对读可以增加文本的丰富性,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设置的两道问答题都紧扣文本,既落实到文本的理解,又上升到文学鉴赏实践的高度。双文本的特征,让命题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在关系上,两则文本体现出“互文性”原则,长短文本之间有相互联系。具体说来,就是由小说或者散文中的内容引申到文本的相关评论,用评论中的具体观点来观照文本内的主要内容。学生将两个文本进行比对,就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一加一大于二之妙。

二、双文本探究题的价值

《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明确指出 “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这种命题方式,是切合《课标》要求的,必然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热门题型。

设置“学习探索情境”,指的是设置具体情境,展现真实的研究过程,体现学生实际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这种命题方式的落脚点在于文本的个性特征,真正做到了“题由文生,因文设题”。

双文本探究题考察的核心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与鉴赏侧重考察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具体说来,考查指向学生挖掘隐含在情境中的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角度,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表达,从而检测出考生思考能力的深与浅。“情境”与“任务”叠加的命题方式,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有效地规避命题的程式化,破解了高三学生因为机械性重复训练造成的答题套路化这一问题。

三、双文本探究题的路径

长短文本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不能构成对等阅读,而是有主文本和次文本之别。一般将小说和散文文本看作是题目的主体,而评论看作是材料的附录。长文本提供依据,短文本则是用来给出答题视角。准确说来,短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是整道题目能够准确作答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整理出答好双文本探究题的思路。第一步,要做到目标精准。短文本在形式上虽然较为简短,但是学生要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对文本的关键内容进行定位与筛选,让答题的区间更加准确。第二步,要做到条理清晰。将短文本定位的答题区间进行层次划分,这是理清答题思路的重要环节。在作答主观题时要依据短文本的层次做到分点作答,这既体现了学生的答题思路,又能让阅卷老师迅速判断答题思路是否准确。第三步,就是从材料一中找到能够解释和证明答题思路的依据,将其整合完备,不仅要做到精简,又要做到完备,整合梳理长文本的过程也是一個推动学生深入思考鉴赏的过程。有了文学理论的指导,学生对于小说或散文的理解可以走向深刻,思维得到深化。

下面,笔者以八省联考《国文教员》的最后一道问答题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路与解法。

1.单文本的准确解读是基础。文本二作为文学评论,首先要梳理文段观点及思维表达的层次,让评论的要点了然于胸,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随笔文章”,用对比的方式点出文段观点即中国小说的差异性;第二层到“小稗子”,说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作者的地位不高;第三层到“道听途说”,写出了小说取材的路径;第四层到材料最后,写出了中国传统小说真假不辨的特点。

文本一是一篇记人小说(散文),经过整合,可以发现金克木对国文教员的追忆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在教材编著方面,国文教员强调自选教材篇目,重视阅读的作用;在授课表现方面,主要叙述了对《洪水与猛兽》的讲解;对《病梅馆记》的点拨,对《看山读画楼坐雨题诗》的提问,对背完《鸿门宴》后的高谈等内容;文章的最后,是作者对国文教员的总体评价。

2.双文本比较梳理是关键。题目的问法如下: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通过对题目关键词的圈画,可以发现答题内容是“评论要点”,答题区间是“双文本”,答题的关键词是“新+世说”。具体说来,评论要点就是整理思路,写出分论点,“世说”一词要求我们对《世说新语》的特点把握准确,所以对文本二的深入解读是抓手,“新”就是从文本一中找到继承与发展两个层面的内容,文本一成为答题是否完整的依据。

在具体作答时,我们可以将问题做以下的变形:《国文教员》这类小说和《世说新语》这类文言笔记小说,有什么异同?我们将文本一和文本二进行对比,可以绘制出下表:

我们将之整理,就可以得出答案:①与《世说新语》之同:善于勾勒言行,显人物风貌。②与《世说新语》之异:关注普通人的真实经历,以回忆为主,写作风格自成一派。与参考答案进行比对: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新语》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好像并不完全贴合。两个答案之间的差距的本质是什么呢?

四、参考答案的多维度思考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我们的答案出自文本,内容具体,与原文勾连紧密,参考答案站位更高,更加具有“学理性”。那么是否可以判断我们的答案就是错的,应该被扣分呢?

其实不必如此担心,在核对答案时,需要注意的是作答的思路和参考答案的思路是否一致,而不是一味追求和答案完全相同。例如本题,参考答案的第1、2两点指向的就是与《世说新语》的“同”与“异”,只不过我们的答案增加了结合文本,具体阐述的部分,这当然不会影响得分。参考答案第3点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切入的,我们在自拟答案的第2点中的“写作风格自成一派”是有所扣合的,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理解是有所遗漏的。其实答案第3点在文章最后的注释中是能找到线索:“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所谓的“自评”,自然是金克木独特小说观念的阐述与概括了。

有些同学找到其他的角度,也是值得鼓励的。例如以下两个思路,可以作为补充答案:①可窥见之新世。②可注意之新说。

参考答案是判断答案是否准确的依据,但是如果在订正时拘泥于其中的每个字,我们的思路就会有被束缚的可能。依据答案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解读思路,对答案进行更贴合文本的“改造”与“补充”,甚至创造性地提出其他思路并自圆其说,将参考答案进行多维度甚至多层面的思考,尊重答案却又不唯其马首是瞻,才是提升我们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猜你喜欢

国文教员参考答案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