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文本特质 激发思维生长

2022-07-04潘森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所感一滴水丽江

潘森云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自读课文,课程导入时,单是课题就引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一滴水为何要去丽江?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优美的胜景?有没有像《登勃朗峰》一样遇到过什么特别的奇人?这滴经过丽江的水最终去了哪里?它的使命完成了吗?……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开始了自读学习之旅——按照游记的特点来自学本文,为单元写作做好铺垫。整堂课由四个学习活动连缀串起,学生的思维基础从课题起步,基础得到加强,能力受到训练,素养得到提高。回望整节课,惊喜不断。

一、寻找“所至”,画出来

有了对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游记的三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十分熟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自学能力,因此对于本文三要素的内容掌握,也会比较轻松。笔者先展示《登勃朗峰》一文的“旅游路线图”,再请学生按此形式,画出本课“一滴水”的游览行踪,形成一个完整的“所至”过程。完成这一环节时,学生可边圈画“所至”,边在纸上连接,形成一幅小水滴旅行图。

这种看似简单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里确立阅读文本的脉络,整体清晰地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由我来行文,这些“所至”也会交代得很清楚明白吗?课后提示就明确表达: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所以,笔者这一步骤安排,其实也是为本单元写作“学写游记”做好铺垫。

二、发现“所见”,读出来

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笔者先请学生将课题补充完整。学生默读课文后认为,《一滴水经过丽江》“所至、所见、所感”(恰好是游记的三要素)是作者表达的主要内容。接着,笔者请学生再浏览课文,体会题目的妙处。学生很快能说出第一人称独特的视角兼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以一滴水为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一滴水以人的思想感情,以游览者的视角观察叙述,给人真实感、亲和力,且留下难忘印象,更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再请学生按所给示例先寻章摘句,朗读用自己语言组织后的精彩语段,并从中体会出作者在写景中饱含的感情:

我随一滴水来到了_______ 山下,_______看到了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看到了马帮来往的驿道和纳西族村庄。我感受到这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

这一环节,因为有示例可借鉴模仿,教师给学生搭台子、递梯子,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再全班展示——“攀摘学习之果”完成得相当精彩。学生们将目光聚焦在了课文的第7、第10、第13、第14、第15等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通过写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模样的人来游黑龙潭、四方街、丽江古城等,正面表现世界各地的游客游览兴致之高,侧面表现黑龙潭的自然环境美、四方街的历史悠久、各色小店的人文景观特色分明,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和赞美。这个环节的文本内容展示,唤起了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感受,他们恨不得立刻飞往丽江,随一滴水去赏美景、观人文,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三、表达“所感”,悟出来

作为一篇轻盈灵动的自读课文,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所思所想所感,是融合在写景的过程中的。笔者带领学生将此文与所学过的两篇教读课文《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很快能发现它们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那如何让学生体悟出本篇课文作者的“所感”呢?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后,发现此文作者的表现手法(多感官调动、寓情于景、情景相融、想象联想、修辞手法等)很有特点,角度特别。接着,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相关语段,一步步加以体会,直至“柳暗花明”“字字俱感”。比如,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学生们是这样理解体会的:作者将自己对丽江古城的赞美之情、陶醉之感,用“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这样优美的语句加以描写,且对于所描写的景物,既注意到了俯仰的角度变化,又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薄云掠过月亮的情景,比作丽江古城中银匠在擦拭银盘,令人不得不感佩作者联想丰富。丽江古城的迷人夜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就被这样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了。

四、体会美味,写出来

学习一篇自读游记散文,我们不但要读出作者、读出编者,更要能读出自我、读出创造。为了檢验学生对这一类游记散文的阅读能力,笔者设计了第四个学习活动:将自己所读出的感受用批注的形式写下来。于是,有的学生在第13~15自然段,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做批注;有的学生批注“读到此处,突然联想到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想起了摘花送人的大嫂、卖杨梅的姑娘”;有的学生用“岁月静好”“意境美”“烟火气”“人间仙境”“慢生活”“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历史与现实的穿越”“建设与传承”等词语给内容注解;有的学生由第14自然段“夜凉如水”一词,联想起唐代杜牧《秋夕》中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有的学生在第15自然段批注“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玉盘里一青螺是否合此意境”。甚至有的学生将第15~16自然段直接改成了小诗:我是一滴奋进的水/我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满天星光/黎明时分/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再细看其他学生,也有人用小诗做批注:“我是一滴幸福的水/我在水车上眺望古城的美丽/我在各色小店里溜达/尤其喜爱看巴东文‘水的写法/我在兰花上嗅到馨香/我在水流中听到人们的欢笑与歌唱”……

一篇自读课文,因为关注到了单元整体的文本特质,关注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自然过渡,关注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被激发、被调动、被唤醒的活跃兴奋状态。整个课堂随着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的不断推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齐头并进,呈现出课堂活、表达畅、文字美、收获多的喜人局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生长的适性课堂深化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E-b/20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

猜你喜欢

所感一滴水丽江
请珍惜每一滴水
珍惜呵护生命中的每一滴水
丽江三朵节
我是山上一滴水
丽江的荒
一滴水
送“君”千里路 语尽“意”无穷——听周丽蓉老师“最后一课”所感所思
说出你所想,写出你所感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