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中培养想象力
2022-07-04时守礼
时守礼
《宇宙的另一边》运用逆向思维想象,描述了宇宙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倒着的世界,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想象的神奇”。三年级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就是要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让文中所描述的宇宙另一边的奇特事物“在场”。
一、用自己的话语说“神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中写了“宇宙另一邊”哪些事物的秘密,并相机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城市、街道、房子、另一个“我”、雪、太阳、石头、加法、乘法、习作。之后,让学生给这些事物分类:城市、另一个“我”、自然景物,明确这些事物都是围绕“倒影”这个词来写“神奇”的。
最后,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分类趣说“宇宙另一边”的秘密。请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事物,加入自己的想象,给宇宙这一边三年级(1)班的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嗨,三(1)班的小朋友们好!我是你们班在宇宙另一边的某某某……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说一说”的方式让宇宙另一边奇特的事物“在场”,运用了以下思维策略:一是归纳分类,将这些奇特事物分为三类,感受围绕中心句“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举例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内化文本结构。二是转换叙述视角,课文以宇宙这一边“我”疑问的语气猜测另一个“我”;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以宇宙另一边的“我”的身份讲述自己见到的奇特景象。转换叙述视角,帮助学生走进想象世界,有效激发了学生在讲中想象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发散创造,讲,不是对课文的机械复述,而是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运用发散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如,有的学生想象宇宙另一边的石头可以唱歌,而且像面包一样软……这样,宇宙另一边各种奇特事物不但“在场”,而且立体鲜活;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表达得具体生动。
二、用自己的经验悟“神奇”
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让宇宙另一边的奇特的事物“在场”?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深刻理解事物的“奇特”,并把握作者运用逆向思维创制事物的方法。
教学的第二个板块,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心理空间,自主与文本对话: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最神奇的地方,反复读,写下自己的感受,并从所画句子中读出神奇。
有的学生说:“石头怎么能像人一样行走?难道它也有两条腿吗?”有的学生说:“他们的乘法很有意思,乘数全是描写春天的诗句。”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相机点拨:造成这一切奇特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宇宙的另一边和这一边是相反的,这边是美的,那边就是丑的;这边是高的,那边就是矮的……在文本具体描述的驱动下,学生在追问中明白“倒影”的含义,进而感悟作者逆向思维发挥想象的方法。
三、用自己的想象编“神奇”
三年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用自己的想象编创“神奇”事物,首先要从两个方面向文本模仿学习:一是文本的表达,二是作者运用逆向思维想象的方法。
第三板块的学习任务是“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为达成此任务,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表达支架——
1.浏览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5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对比式表达:都先写这一边事物,再写另一边的事物;疑问句式表达自己的好奇之情。)
2.浏览课文第8~11自然段,看看这3个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第一句都是总起,后面具体解释说明。标志性标点符号是“:”。)
3.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看谁想得更奇妙,选择一种表达方式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
文本的表达方式蕴含着作者的思维方式,通过将同类表达方式的自然段组块呈现,引导学生发现内在结构秘密,给予学生思维及表达的拐杖。实际教学中,学生从思维和表达两个方面对宇宙另一边的事物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让人眼前一亮。如,一个学生这样描述减法:“在宇宙的另一边,万物复苏减烈日炎炎,减五谷丰登,等于一场大雪。”再如,一个学生这样想象:“在宇宙的这一边,星星是在天上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星星会在草丛中闪烁吗?我能够捡起一颗做我的发卡吗?”
逆向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文学艺术天性;对比、阐释的表达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诗人。
总之,学生的想象力要在想象中培养。关键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想象。运用“感知—理解—运用”三维模式,实现“三步走”:第一步,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各种“神奇”事物,生成具体心理表象,初步感知“想象的神奇”。第二步,用自己的经验悟“想象的神奇”所在,理解“倒影”概念表征,理解“神奇的想象”如何生成。第三步,用自己的想象编“神奇”,运用思维和表达创制属于自己的“神奇的想象”。最终,在“三步走”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三期立项课题“互构理念下的文本分类教学实践与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9Jk13-L088]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