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俱乐部分层教学模式的机制构建
——基于四位一体目标视角
2022-07-04覃俊连
覃俊连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学校体育指出,要构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四位一体”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位一体”目标指示精神,笔者尝试以分层教学模式为切入口,厘清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俱乐部教中具体的全过程操作机制。
1 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多,大致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首先,“有何价值”方面。张磊认为,分层教学模式贯彻了“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周文达指出,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动机有增强的作用。成强指出,其促进了篮球专项技术的提高。盖宏新认为,其让学生对学习兴趣度与探究度能够显著提高。其次,“如何操作”方面。孙宇提出,需要理性分层,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级别的质量评估标准。梁佳麒对分层与分组混淆、分层教学内容存在合理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探寻。最后,“有何良策”方面。王辉等人针对场地、管理、资金、人员等外部的条件不能满足分层教学要求的现象,认为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徐徐图之。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各有千秋,但对分层教学进行全过程的流程设计研究,比较少见。笔者尝试性在四位一体目标视角下,弥补这一空白。
2 理论工具
SMART 理论是指制定目标,需要遵循聪明法则,具体如下:S(specific)——目标要明确,不可模棱两可;M(measurable)——目标具有可衡量性,或目标可以使用数据来说明、量化;A(attainable)——目标具有可实现性,不可设置脱离实际或者超出能力范围,遥不可及、难以达到的目标;R(relevant)——目标具有相关性,需要注意与实现目标相关的因素;T(time)——目标具有时限性,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个目标。鉴于大学体育俱乐部分层教学模式全过程操作机制,也需要注意明确性、相关性、可实现性、可量化性、时限性,故而文章选取SMART理论是适用的。
3 大学体育俱乐部分层教学模式五步走机制构建
3.1 多元化的考量分层
3.1.1 从理论、技术与访谈3个角度开展考核
第一,使用纸质或者电子版试卷测试理论基础。教师可以制作一张纸质或者电子版的试卷,针对本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题量设置在30 个左右,尽量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是100分。卷面分值的三层区间,可以设置高级为80分及以上、中级为60至80分、初级为60分以下。
第二,教师设置一定的任务或者项目,让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展示,比如,乒乓球课考核学生发球到某一定点位置、相互推挡球的次数等。乒乓球发球到定点的10个位置,可以设置高级、中级、初级3个层级,分别对应的个数为8~10、6~8、0~6,对应的3 个层级的分值分别是80~100、60~80、0~60。
第三,开展访谈式交流。访谈围绕“为什么学”“之前有过这方面的基础没”“打算如何学”3 个主题,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粗线条地对其进行量化打分,进行高级(80~100 分)、中级(60~80 分)、初级(0~60 分)3 个层级的归口。
3.1.2 设置权重进行计算
笔者尝试性对卷面、技术展示、访谈3个考核成绩的权重分别设置为30%、40%、30%,使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进行计算,即
四舍五入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将计算结果,按照0~60分是初级,60~80分是中级、80~100分是高级的区间进行分层。出于对学生心理的保护,分层结果教师知道即可,不需要公开。
3.1.3 层次鲜明的分组
第一,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教师需要对所带行政班的学生说明分组的目的,出发点是为了大家更好地学习,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跳一跳式”增长以及一视同仁地教学,但层次要求不同。
第二,按照分数划分小组。分组秉承的原则是均衡,在同一个层级一个小组里,分数高低的分布,跟其他同层次小组尽量分布得相似,以便于开展教学活动或者比赛时各组实力相当,体现公平性。
第三,设置小组组长。在3个层级的不同小组,选取基础相对而言比其他学生稍微好一点、分数高一点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组长职责主要是负责本小组成员的考勤、落实小组成员的训练、维护小组自我活动时的秩序。
3.2 弹性化的教学生态
3.2.1 小班制与大班制混合推动
小班制是指将所带的行政班级的学生按初、中、高级3个不同层级的小组,分开进行教学,突出不同的技能要求。大班制教学是指虽然分了初、中、高级不同层次的小组,但还是一起上课,只是课时量分配上稍作调整。
3.2.2 合宜的课时量分布
教师在课时的分配上需要注意,进行小班制与大班制教学,分配不同的课时量,笔者建议以下实施方略。设置大学体育1~6,总共6项,每一项是一个学分,学时是一个学期.其中,设置大学体育1~4,一、二年级开设体育俱乐部必修课,并且每学期“小班制”的课时量是32,“大班制”的学时是16。大学体育5~6,三、四年级及研究生可以开设体育俱乐部选修课,每学期“大班制”的学时是32,这是一门课程,按照48 课时量来计算。
3.2.3 阶梯型的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遵循“跳一跳”原则,制定教学目标。针对初、中、高级3个层次的大学生,在对其开展教学时,落实好SMART 原则。比如,乒乓球教学中,互相推挡球这个环节,可以设置一次发球连续推挡,初级组10~15次、中级组20~30次、高级组40~50次,时间尽量控制在5min内。
3.2.4 教师大班理论讲解、技术示范与小班巡回点拨
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课时量分配匀称,特别是小班制与大班制穿插上课时,教师利用大班制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技术动作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里,进行小班制学习,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学习与沟通,教师在各个小组间进行巡回式观察、指导、点拨。
3.3 差异化的考核机制
3.3.1 不同层级不同考核法
在篮球教学中,初级组的考核方法可以是在罚球线处定点投篮,10投5中为合格,中级组的考核方法可以是三步上篮,10投6进为合格,高级组可以通过半场或者全场的对抗赛来进行考核。
3.3.2 多指标与比例设置进行考核
笔者尝试通过指标与比例的分配,将考核分为两类进行。首先,大学体育1~4,第一学期期末考核成绩=专项技能30%+俱乐部活动20%+素质30%+体能测试10%+平时成绩10%;第二学期期末考核成绩=专项技能30%+俱乐部活动20%+素质30%+理论10%+平时成绩10%。其次,大学体育5~6,三、四年级及研究生期末考核成绩=专项技能30%+俱乐部活动30%+体能测试40%。
3.4 动态化的晋级设置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奥林匹克格言。那么,作为大学体育课堂,在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时候,若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追求更好,也是从另一个层面来健全人格、磨炼意志。不言而喻,教师也需要遵循可实现性(attainable)与相关性(relevant),如果学生在半学期里的绩效提升到了更高一级的水平,是可以对其进行晋级的,以此激励其他学生更好地开展体育学习。
3.5 一体化的联赛安排
教师在组织竞赛时,可以将初、中、高级3 个不同层级的大学生整合起来,比如,同级常规赛——都是一个层级的学生进行比赛;升级挑战赛——进行初级对中级、中级对高级、初级对高级的比赛;全明星联赛——3个层级中的佼佼者进行的比赛、高级中的优秀学生进行的竞技。
4 结语
大学体育俱乐部分层教学模式全过程五步走操作机制的探寻,为分层教学模式吸纳到体育课堂做了理论探索,具备一定的操作可行性与价值,但是在大学体育俱乐部具体的实施如何,还需要考量实施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环境、配套设备设施的齐全与否、教师课堂的把控能力等。故而,其实践操作的绩效还有待更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