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2-07-04石宜鑫

科教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素养

石宜鑫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当前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台阶,高校德育工作也进入了一个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观念、把握新机遇、处理新问题的崭新时代。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俨然已成为现阶段亟须解决的新课题。故此,高校德育工作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高品德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奋斗精神、加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着力,将德育工作引进现代化大学治理体系构建、教育教学制度重塑的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抵御、匡正不良思想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1 新时代高校德育发展新机遇

第一,德育形式更加多元。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破除了时空界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德育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接受各式各样的信息。由此可见,高校德育工作势必要摒弃传统的单一模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德育教育活动,而电子媒介学习方式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共享性要比单一的纸质媒介学习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如,高校可通过开设德育专栏、打造德育学习APP 等形式来提高德育内容的覆盖率。

第二,学生主体更加突出。以往的德育课堂始终将知识传授放在首位,这也使得学生学习时常处于被动应付、机械学习的重复之中,直接影响其对德育的自主思考,而较少的师生交流更让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深受阻碍,教育者也无法精准掌握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更对其个体差异知之甚少,进而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成效甚微。新时代背景下现代教学技术的介入为教师学生互动提供了有力载体和弹性空间,可以在共享信息资源、讨论时事热点等形式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差异,而且互联网技术也能够帮助高校全方位、立体化总结和分析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和趋势,更加突出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角”身份,从而改善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病。

第三,评价机制更加完善。传统德育评价在于“师”对“生”的主观认识,往往通过经验进行评价,缺少客观理性的量化评估,而部分学生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和实际生活中会有巨大反差,网络时代高校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来监测学生动态和思想状况,肃清网络环境,为更好地评价学生提供支撑。

2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

2.1 确立中国特色德育工作目标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紧跟党的步伐,要把红色革命文化、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德育工作加以融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多维度提高德育质量。高校德育工作要破除重才智而轻德育的传统观念,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2 构建中华传统文化铸魂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意识的重要构成内容,它不仅仅是驱动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对于中华民族的知识教化、精神教化作用也不可忽视,传统文化之中诸多的德育素材,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知行合一”等对于大学生科学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高校教育者要深入挖掘德育素材,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积极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铸魂教育。

2.3 推动网络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理应转变自身传统理念,积极学习先进工作理念,紧随时代步伐,紧握新时代提供的新机遇,敢于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扎实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育人功能。

3 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策略

3.1 德育融入专业课程

高校教育者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时融入德育,对于学生优良道德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助推作用。一方面,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挖掘德育价值。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及新课程的深入改革要求高校教育者教学时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与德育工作相关联的内容,统整隐匿于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对其展开教育,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如,高等数学教师可以引进数学史、数学家故事等内容,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着重培养他们追根究底的求知观和甘为人类科学奉献的价值观等。另一方面,找准德育工作切入点,从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导正思想、端正态度着手提高其基本职业素养。如,专业课教师要严肃对待学生上课玩手机、迟到早退等不良行为,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时间观念、学会遵守纪律等,真正做到“教育无小事,事事都教育”。

3.2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德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行为习惯。第一,针对当代大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德育工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诉求是有序开展德育工作的原动力,是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重要表现。而传统德育工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其也缺少人文关怀,直接影响德育工作成效。所以高校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维动向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使德育入脑、入心,从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第二,把握德育工作规律、了解学生特点,培养学生个性化品质。高校学生最终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必然要利用其在校时间,结合各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举例来说,对于入学新生要积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对于毕业生,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从而使其在步入社会和工作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理念。

3.3 构建双向互动德育模式

教师是学生高质量发展的“灯塔”,肩负着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其一,构建师生双向互动德育工作模式,加强德育交互性。新时代新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固化的德育工作理念和方式,在师生双向互动模式下开展德育;还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开放式教学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三观。如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革命家故居;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与此同时,高校要为广大师生构建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以往灌输式的说教转化为平等、多元的德育。其二,创新德育工作机制,增强组织保障。高校要加大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构建高素质德育工作队伍,提高德育队伍的道德素养,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行为养成的高度统一,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还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德育观念,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工作,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4 重视网络德育工作创新

随着智能手机与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文化全面占领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大学生的行为观念、思想信念以及社交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切的影响,所以高校要想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高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交流会,通过集体学习实现德育工作队伍素质的共同提升;还要明确德育工作职责,创建师德师风考核评估机制,采取师师互评、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评定,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挂钩,借此调动德育工作者的主动积极性。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来搭建网络德育平台。如,通过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载体(APP)发布有关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教育主导者(老师)与教育客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交流,在网络空间延展大学生接受德育的渠道。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血脉,其所具有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为高校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所以高校要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利用黑板报、展示栏、广播站、图书馆等地设计文化长廊,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寓德育于校园建设之中,真正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另外,要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可利用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等契机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德育活动,或者设置爱国主义月、环境保护月、安全教育周等,有的放矢安排德育活动,让当代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素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德育活动开展必须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拓宽活动空间和渠道,从而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4 结语

高等教育并非单纯的教学,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让其认识到“德”的重要性,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所以更要认识到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更新和深入挖掘德育内容,破除传统教育理念的枷锁并积极革新德育形式,将德育工作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诉求,彰显其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全方位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育人水平,凸显示范引领作用,依托隐性课程+显性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道德素养的熏陶;要结合新时代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方式,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素养
《中国德育》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