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命起舞

2022-07-03张小美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1期

[摘要]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的熠熠闪光,有的平庸无光,有的黯淡失色。但在班级这个磁场里,拥有独特个性的每一个生命都想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释放属于自己的精彩。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命、认识生命、丰富生命、升华生命,无疑是让每一颗心灵得以妥善安放、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良好途径之一。

[关键词] 自我同一性;情感互动;生命起舞;转化之道

一、初遇——回到生命

小西是文理分科后新转入我们班的女生。她长相清秀,身材修长,脸上长有几颗青春痘。初见时,我发现她眼神空洞,脸上没有一丝微笑。在班级里,她是一个安静的乖乖女,几乎看不到她与同学们交流。

开学后的第一次月考让我和小西有了一次深入接触。小西考完试就来我的办公室请假回家。想到孩子平时的状态,我关切地询问原因。话音刚落,小西就开始不停地掉眼泪。我没有着急询问,只是轻轻地拍着她的肩膀,让她释放自己的情绪。几分钟过去,她终于停止啜泣并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她不想来学校了。经过沟通,我大概了解到个中缘由。小西虽然坚持努力学习,可是成绩毫无起色,这次月考再一次让她备受打击,加上最近跟室友发生了一点小摩擦,让她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开始否定自己。在整个沟通过程中,小西几次提到“孤独”“周围都是坏消息”“再怎么努力都不行”等。听到这些,我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涟漪。一个15岁的孩子究竟是对自己有多失望与无助,才会哭着卸下本能的自尊,用“一无是处”来评价自己?在对小西进行了初步的心理疏导,暂时安抚她的情绪后,我答应她回家调整休息。可我知道事情还没有结束,小西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二、究因——认识生命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将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其中,12—18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而认识自己是健康成长的一部分,它基于早期阶段获得的信任、自主、主动和勤奋,并且为成年期应对挑战奠定基础。小西似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陷入了同一性危机。

事后,我第一时间联系小西的家长了解情况。小西是父母年近四十才生下的独生女儿,父母一直把她当作心肝宝贝,生怕有一点闪失。也可能是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小西从小到大很少跟小朋友们一起玩,也没有什么好朋友。父母从事个体工作,只要小西在家,妈妈会全程陪同。孩子从小就比较乖巧听话,初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父母和小西自己对学习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小西刚进入高一的时候成绩还能跟上,但后来因为生病,断断续续请了一个半月的假,导致她之后的学习越来越吃力。尽管小西比之前還要努力,但成绩却大不如前。初高中的巨大转变让正处于青春期需要认同感的小西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彷徨、无奈、失望等负面情绪一拥而上,打败了自己,她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加上父母向孩子传达的目标、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让孩子产生角色混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无法确定合理的、适当的同一性。那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在她成长的关键节点度过同一性危机呢?

三、破局——丰富生命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孩子在磨炼受挫中实现自我成长,有的可能需要外界的帮助。当学生表现出某些问题行为或表达自己的内心冲突时,可能就是他们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作为老师,需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个体成长的关键时刻。在心理学家霍尔称为“暴风骤雨”的青春期,小西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意向,她需要在尊重、理解、支持等安全环境中度过角色混乱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需从交流开始,丰富的情感互动能够滋养人的心灵。对于小西来说,以爱为前提的各方面情感互动应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药剂”。

1.师生互动交流,诠释理解与信任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我们头脑里的东西一股脑儿地倒给孩子,而是唤醒孩子新的思考和认知。跟小西说道理很简单,但让她逐渐接受并改变思维不是一两次谈话就可以解决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为了让小西更加信任我,我采用了书信的方式跟她互动。写信的内容包括开学前的问候、考试前的技巧分享、考试后应如何看待成绩,以及对她的期待,一封封书信让教育有了温度。我还设计了专属生日卡片送给她,用卡片传递我对她的关心。这些做法本身并无玄妙之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里是个真实存在的个体,被关心、爱护着。

当我向她敞开心扉、表达我的友好时,她也能够向我敞开心扉。之后,小西找我的次数多了,她明显开始喜欢找我反馈自己的状态。我们几乎每天都有交流,从今天食堂的菜好不好吃、降温了注意增添衣服、数学课有没有听懂、作业有没有困难,到喜爱的歌、喜爱的人和事等。一旦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有效沟通便会应运而生。趁着一次月考的契机,针对小西目前的学习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听了她的诉说,我充分给予安慰、引导和鼓励。有时或许并不需要做什么,而是陪伴,静静地等待她安然度过这个阶段,让她感受到有很多人关心她,有很多人可以帮助她。

2.家校合力共育,赋能向上与向美

青春期少年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冲突大多数都围绕着普通的小事,如成绩、作业、穿着、朋友等,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这些冲突引发的情绪强度可能反映了青少年为个人同一性所做的努力。小西经历了父母过分保护的童年期,进入青春期的自己开始迷茫。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认识到青春期是一段困难时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多关心和爱护孩子,就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但是,如果家长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状态,就会忽略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小西的父母刚开始就是如此,他们并未留意到孩子心态和情绪上的变化。

幸运的是,小西的父母很快做出了可喜的改变。认识到问题后,我们达成默契,希望通过家校合力一起为孩子的幸福成长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西需要家长的鼓励和认同,从而慢慢树立自信,不断战胜消极情绪。每周定期沟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中,见证学生成长的点滴,发自内心认同、欣赏孩子。小西的父母在我的建议下阅读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书籍,还观看了相关视频,更新了思想观念,逐渐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同时,为了让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我建议小西父母以写信的形式跟孩子交流,一封封家书不纠结分数,放眼孩子的未来,开启以爱为主题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小西的父母在学习上降低了期望,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家长给了小西足够的尊重、自由和陪伴,营造了一个积极、宽松的成长环境,告诉孩子我们看到了“她”,引导孩子看到“自己”,为孩子的发展补给向美向上的能量!

3.生生互动交流,传递认可与鼓励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在青少年时期,为了能够确认自己,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听从同伴、同学的意见,而对家长有一定程度的疏远。青春期的孩子更多依赖朋友寻求亲密支持,往往超过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他们愿意与朋友分享更多的秘密。亲密程度的增强反映出青少年开始关注、认识自我,这个时候,那些值得信任的朋友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内心感受,形成同一性。因此,在帮助小西树立信心、坚定信念的过程中,帮助她融入群体、获得同伴的认可和鼓励尤其重要。

小西的性格让她不擅长主动融入集体,这需要外界的帮助。学习上,我让性格活泼大方的学习委员小然与她结对并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周末,小西的作业都是和小然在学校里面一起完成。写作业的过程中,小然会督促小西,帮助小西培养好习惯,同时增进了友谊。活动中,我积极创造让小西表现自我的机会。借助学校艺术节班级汇报表演的机会,我与文艺委员提前沟通,让小西担任重要的钢琴演奏这一角色。在排练的时候,平时毫不起眼的小西居然能弹出如此流畅的钢琴曲,这让同学们感到惊讶。全班同学都对小西投来了赞扬的目光,小西觉得不好意思,但脸上挂满了笑容。我想这就是“自我效能”原理的运用。小西在学习上不出众,但是我们可以去发掘她身上的其他闪光点,让她感受到来自同伴的认同和鼓励,成就属于自己特有的精彩。群体能帮助小西建立同一性,让她认识到自己是这个优秀学习小组的成员,更是优秀班集体的一分子。渐渐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小西的脸上开始出现笑容,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每个人的生命之“蛹”都束缚在“茧”中。对于类似小西的学生,破蛹化蝶的生命之剑,需要老师、家长、外界环境以及孩子自身的密切配合才能鑄成。班主任不能放弃学生,要不停地为孩子创造条件,等到所有因素达到最佳结合点,就能迎来学生质的转变。破茧化蝶的生命之力需要细心捕捉、发现,及时给予足够的情感互动。若蝶般翩然起舞的人生需要时间,更需要赋能。班主任要用爱、用心、用情去伴随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生命终会起舞,让我们一起守望并期待着!

张小美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