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同一性与人际交往关系研究
2017-05-08荣婵谢小辉
荣婵 谢小辉
摘 要:本研究对江西一所高职院校457名学生进行人际困扰和自我同一性问卷调查,用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自我同一性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相关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自我同一性 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对一个人的自尊、自我认同、行为适应等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个体倾向自我认识、自我认可,逐步形成完善人格。心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做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往往伴随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发现,个体心理表现越健康,越能够比较好地接纳别人,其形成的人际关系较他人深刻。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我同一性及人际交往关系的研究尚不成熟,探索其相关关系,对发挥教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随机对江西省一所高职院校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学生发放500份自我同一性状态和人际关系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57份其中男生254人,女生203人。符合样本被试分布。
研究采用郑日昌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郭金山博士修订的《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在一所高职院校,对班级进行团体施测并请指导老师协助。施测时,采用统一主试和指导语,发放问卷,要求现场作答并及时回收问卷。数据统计时筛查剔除无效问卷,本研究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进行方差和相关分析。
二、研究结果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总分的平均分稍大于8,高职生人际交往总体情况良好。
通过对不同人口学变量的高职生人际关系的平均值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性学生在交友、异性交往上较男性学生更多困扰;单亲家庭学生在人际交谈方面较完整家庭学生有难度;从总体人际关系看,部分独生子女存在困扰,尤其在人际交谈上;部分农村学生在异性交往上较有困扰;
高职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得分高低排序是人际关系领域排他型、意识领域排他型、双领域的弥散型、意识领域成就型、人际关系成就型得分。
对不同人口学变量的高职生自我同一性总分及各维度的平均值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女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情况与男性有各自的步伐和特点;单亲家庭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完整家庭学生有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家庭功能等都会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农村高职学生由于家庭责任、经济压力等较早独立、对未来发展方向明确。
高职学生在人际关系各维度得分越高则在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得分越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与自我同一性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交谈困扰与自我同一性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待人接物困扰与自我同一性总分及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交友困扰、异性交往困扰与自我同一性总分及各维度存在部分相关。
三、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讨论
总体上,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状况良好;在情感体验丰富、强烈,易受影响的年纪,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女性学生在交友、异性交往上比男性学生更为困扰,这与女性细腻、敏感的特质有关;单亲家庭学生在其家庭环境和外在社会偏见下,常表现出孤独、封闭、逃避、冷漠、自卑和不与他人接触等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化及亲密关系的建立都存在很大影响,社会适应、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亲密关系建立的建立离不开人际交往,家庭学校教育需多关注这类人群发展。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只有唯一的一个孩子,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用尽心思,心疼爱护,但如果采用方法不适或用力过猛,独生子女可能骄纵、任性,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会造成很大的阻碍,不能体谅他人,难以融入大学生集体生活。另外,部分农村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胆怯心理,在异性交往上较有困扰。
(二)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讨论
高职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良好,大学,青少年身心发展成熟,人格逐步完善,从大学一年级的懵懂、好奇、探索,到对自我的认识深入和自我发展的倾向,在大三时期,尤其是面临就业、职业生涯的抉择,自我或仍在探索或达到、或重新陷入弥散状态;事实上,在我同一性的形成的过程中,女性学生的任务比男生重,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使女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许多压力。其发展情况与男性发展情况有各自的步伐和特点;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家庭功能等都会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个人人格发展不利,父母角色的缺失也会使子女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缺乏角色引导,早期认同易产生问题。总体上农村学生从小有更多生活任务,但大学后,生活压力迫使他们需早早考虑未来发展,尤其在排他型、成就型上与城镇学生有所区别。
(三)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讨论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同一性关系密切。处于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如弥散型同一性状态较被动、消极。不同个性特点如交往主动性、情绪、个性、自尊等都是会影响其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困扰。同时相对地,人际关系作为外部环境又作用于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諧的人际关系能使学生在学校集体中找到归属感,有利于学生自我同一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秋玲.青少年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冯丽敏.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影响因素的探索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2010:147-148.
[3]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27(5):1266-1267.
[4]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51-55.
[5]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227-234.
[6]宫贤平,林向英.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13-14.
[7]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