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共性中发展,在个性中飞扬

2022-07-03蒋云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1期
关键词:归属感

蒋云

[摘要] 随着小学高年级学生步入青春发育期,班主任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心发展变化。开展多渠道沟通,形成“师生伙伴”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关注个体成长,让学生在共性中发展,在个性中飞扬。

[关键词] 共性发展;个性飞扬;师生伙伴;归属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作为班主任——班集体的引导者,应深知学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班主任适时调整教育策略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更让我坚信“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会让班级走得更快,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一、了解发展规律,引导正确对待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从认识上已开始进入成人的抽象思维时期。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独立性也不断增强,他们想证明自己的欲望愈加强烈,渴望自己的见解和行为能够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一旦得不到认可,便会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太愿意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把对父母和老师的依靠逐渐转移至年龄相近的同伴身上。因此,关注青春期同伴交往,重视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高年级班主任需要关注的焦点。

优秀的班主任应当明确,面对学生问题应该采取的方式是疏而不是堵,不要等到事情发生才被迫做消防员强行灭火,要走在学生情感发展的前面,主动引导学生的成长方向。要充分利用好晨会、班队等集体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呵护好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引导其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异性交往是青春期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的问题。与其让学生暗地里好奇,班主任不如大大方方地引导学生了解。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堂班队课——“我们的变化”,着重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的变化,告知不必难为情,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恭喜孩子们又成长了一大步,同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身体变化的原因及作用。针对青春期男生容易产生好奇的地方,我结合女生将来都会成为母亲这一特点,引导男生对女生的变化由好奇转变为对女性的敬意。

二、改善师生关系,成为倾诉伙伴

新时期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好伙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开展班主任工作。

1.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理应做到:以崇高的人格濡染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以出色的能力折服学生,以诚挚的情感打动学生。

2.以非语言进行巧沟通

教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语言表达是教师最常用的手段,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非语言交流。美国专家伯德惠斯特尔研究表明:词语仅仅表达我们思想中很少的一部分,只占30%—50%,非语言交流具有某些语言交流取代不了的作用。对于青春期的高年级学生,简单的表扬与说教并不能引起其兴趣和重视。在某些情境中,利用非语言进行沟通,其效果远胜于言语交流。鼓励的眼神、上扬的嘴角、翘起的拇指,教师自然得体的手势语可以增强表扬的艺术性。我与学生约定俗成的手势有:握拳——迅速站队;两臂打开——原地散开;双手交叉——停止讲话……非语言交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师生间的默契,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3.以换位走进学生心灵

首先,教师要具有同理心,尊重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其次,教师要敞开心胸,有容忍之心;再次,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把自信还给孩子。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团小火苗——成为好孩子的心愿。作为老师,要竭尽所能地保护好小火苗,让其越烧越旺。

三、关注心理变化,重视有效沟通

教育即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人际沟通有传达信息、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苏联心理学家洛莫夫认为,人际沟通有信息、思想、情感三方面的沟通功能。不难发现,现代教育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最基本功能是传达信息,而建构师生有效沟通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简而言之,学生是否愿意向班主任倾诉是实现青春期有效沟通的关键。

本学期,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象,我在班集体搭建“心灵驿站”平台,构建多元化沟通渠道。

1.家校联系本——师生间的秘密通道

家校联系本中有一个板块叫“成长足迹”,记录了孩子们每日成长的点滴,开设这个板块的目的:

(1)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很在乎自己的同伴,朋友间的交往问题往往是影响他们心情的重要因素,若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孩子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可能会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家校联系本,孩子用文字表达方式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巧用科学的方法为其答疑解惑,可以及时解决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在互动过程中,师生间互信的纽带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教师还可根据家校联系本中孩子们提出的典型问题,利用晨会、班队集体开展主题活动,对人际交往进行指导,有效避免因同学之间的误会对班级凝聚力、和谐班风造成的影响。

(2)青春期成长过程中,部分学生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容易将他人的某些言行举止与是否尊重自己联系起来。由于生活经验尚浅,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容易出现听不进他人的批评意见,遇事忙于为自己解脱争辩,肆无忌惮地表达心中不满的情绪。此时,如果立即采取教育手段,对于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会适得其反,越是这样,班主任越要冷处理。此时,家校联系本可以起到调解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感,冷静思考过后,会明白问题的所在。班主任可以从中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间接维护学生倔强的尊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学会自我反思,并在反思中成長。

(3)青春期的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期待老师的表扬。学生在校展现的并非完整的自己,大多仅仅是学业成绩。不少学生羞于言语表达,这让老师无法做出全面的判断。他们用笔尖将今日进步成长的足迹记录在纸上,既是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给了班主任认识、表扬学生的机会。

2.你问我答——学生之间智慧经验的交流

借班级文化建设之际开辟“成长困惑”专栏,学生之间相互答疑解惑,碰撞智慧的火花。

(1)敢提问:正视同伴的小秘密。没有秘密的青春是不完整的,班主任要宽容看待学生们之间的小秘密。当遇到困惑时,不妨问问同龄人是怎么看待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可匿名提问)。搭建一个令学生感到舒心、安心的倾诉困惑的平台。

(2)善解答:同龄人更易沟通。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板块中的话题讨论,提出可行性建议。在解答他人困惑的时候,作答学生情景代入,深入思考,也有利于今后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从容应对。

(3)重反馈:激励建设性意见。提问者可根据同学给出的意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对提供建议最佳者予以感谢。

班级内,每月评选出“知心达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出谋划策。同时,教师也要相信孩子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培养归属感,参与班级管理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生理与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寻求归属和爱。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在班级里获得归属感,获得他人的尊重、帮助、关心与爱护。如果学生形成了归属感,那么,他就会对学校、班级产生一种向心力,将自己的言行和学校、班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我将全班39人分为6个小组,学生根据组内发展需要自由组合,巧妙地运用位置排列——圆桌式或者马蹄形,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开展头脑风暴,促进共同进步。

2.做一颗有用的螺丝钉

青春期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认可,老师要为学生努力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小组中设置不同的岗位,让每位同学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各尽其职,如语数英组长、卫生组长、纪律组长等。在担任某项工作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也可以选择自己有待改进、提升的方向。每一个小组就像一台机器,每位成员都是机器的部件,只有相互配合才能高效运转。

3.我是班级管理者

现有班级班风良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有强烈的集体意识。良好的班风离不开优秀的班干部团队,但是,他们也是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思敏感,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班级管理的重担压在他们几个人身上,不利于他们天性的释放和个性的发展。班主任要敢于放手,转换班级管理模式,让其他同学有更多机会参与班级管理。

开展“我是班级管理者”活动,设置值日团队,替代原来的值日班长。每天的班级事务由6个小组轮流承担,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同时树立容错理念,允许新管理团队犯错,给予理解和宽容,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错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换个角度看待班级的日常事务,更能明白班级制度的重要性,大大避免了班干部与不服从管理的学生之间的矛盾,让班级更有凝聚力。

五、关注个体成长,创造发展条件

教学论学者胡克英教授认为,教育的伟大力量在于发展个性,教育的最高价值也在于发展个性。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辩证关系。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目的。班主任应当鼓励学生“和而不同”,做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它们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努力开发每个学生各自所擅长的方面,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倡导布置开放作业,力求答案多样化

班主任大多是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孩子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不拘泥于形式,不提前设定好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2.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争取家长和社会资源,让孩子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学习不同范畴的技能,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丰富课余生活,发现、培养不同兴趣爱好,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3.组建班级兴趣小组,学习者变为组织者

在班级内整合教育资源,开展班级兴趣小组,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新的领域。特长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没有了外在因素的影响,更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习更加轻松。

活动中,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学生可根据校内社团和课外兴趣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申请成立相关兴趣小组,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其他同学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学习者变成组织者,这非常考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组织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激发潜在智能,充分发展个人特长,让学生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沙纯娟.小学师生沟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黎亞贤.小学师生沟通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吴申全,丁正梅.班主任工作十日谈 走进学生[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蒋 云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猜你喜欢

归属感
从个案实例浅析高中生培养归属感的意义
基于PCK视角的幼儿园归属感教育课程构建的探究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一个没人注意的女孩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民办院校员工归属感现状调查研究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人力旅行
法院编外人员的归属感问题分析
用户归属感对其口碑传播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