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一词的词汇化和术语化

2022-07-03魏兆玲

现代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词汇化新闻

摘  要:语言学意义上的“新闻”一词首现于隋代佛经。在五代之后,该词的佛教意味逐渐减弱。由“文”“闻”通假而产生的“新文”“新闻”二词通用,对“新闻”词义的泛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词汇化的基础上,“新闻”从宋代开始与报纸产生关联,发生了第一次术语化。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在晚清时期又发生了第二次术语化。

关键词:“新闻”;词汇化;术语化

任何学术史的建立,都是从术语、概念的解释开始的,每一门学科的专门词汇都有必要厘清其历史渊源。清代学者追究名源,“一言一事,必求其征”。美国学者戈德伯格曾指出:“我们的文学期刊中经常出现连语言学最基本的东西都置若罔闻的现象,的确可悲。这种情况或许是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问题。”他举例说:在现代,如果一个人对植物学一窍不通的话,他不敢轻率地触及植物学科。可是涉及语源研究的问题,人们常常不以为然地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小心从事是无用的。如我们过去见到的那样,任何人都认为自己会开车别人就会开车[1](P251)。

在现代汉语中,“新闻”是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新闻”有两个义项: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②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2](P1459)。新闻类出版物(包括教材、辞书、期刊)中多处可见对“新闻”词源的讨论,但很少有语言学者参与其中,目前见到的主要有牛角的“日语回归说”等[3]。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新闻”在新闻学史上的发展过程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一、“新闻”的词汇化

(一)“新闻”的成词时间

关于“新闻”一词的首现时间,学界争论不一,主要有唐代说、南北朝说等。

1.唐代说

目前,唐代说在新闻界流传最广,又可细分为初唐和晚唐两种说法。

首先看初唐说。姚福申曾引用四个例证来说明“新闻”一词产生于唐代,它们分别出于尉迟枢的《南楚新闻》、段成式的《锦里新闻》、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以及《旧唐书·隐逸传》[4]。《旧唐书·隐逸传·孙处玄》云:“孙处玄,长安中征为左拾遗。颇善属文,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姚先生分析说,这四条史料中,就时间而论,以唐末尉迟枢的《南楚新闻》为最迟;段成式、李咸用的生活年代大致相当,均处于晚唐时期;孙处玄则生活于初唐。就语源学的角度而言,孙处玄使用“新闻”一语的史料价值,无疑应高于其他三条。因此,“新闻”一词应产生于初唐。问题是,孙处玄果真“使用”过“新闻”一语吗?

方一新指出,史书中的材料可分为两大类:原始资料和其他资料。所谓“其他资料”,是指原始资料以外的部分,包括记事和记言两大类,史书中的叙事及评赞语均属于其他资料中的记事类。作者在叙述史实时肯定参考、采用了许多前代史料,但这种参考、采用不太可能是一味地照抄照搬,而通常要经过作者的整理沙汰、修理加工后再写入史书,理应看作是史书作者年代的语料[5](P9)。也就是说,史料与语料毕竟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所编撰,始修于天福六年(941),成书于开运二年(945)。就此而言,这条语料的年代,不应归于孙处玄所在的唐初,而应归入《旧唐书》成书时的后晋。从史料性质来看,它的确是四个例证中最早的;但是从语料性质来看,它又是四个例证中最晚的。因此,仅凭孙处玄这条语料来证明“新闻”一词产生于初唐,是值得商榷的。

接着看晚唐说。余家宏等《新闻学词典》指出,我国“新闻”一词在唐代开始出现,其主要证据是李咸用的诗句“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6](P57);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也认为李咸用诗是首现[7](P2);史文贵则认为《南楚新闻》是首现[8]。

2.南北朝说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左右,朱昭之曾撰有《难顾道士夷夏论》一文,其中提及:“玄化东流,以慈系世,仁众生民,黩所先习,欣所新闻,革面从和,精义复兴。”该文收录于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卷七。邓绍根认为,这是“新闻”一词的源头,这一时间比孙处玄“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的初唐神龙年间(705年前后)提前了200多年[9]。焦中栋同意这一观点,并指出“新闻”是“新近了解的事物”之义[10]。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南北朝说也存在一定问题。焦中栋在解释“所新闻”时说:“‘所相当于‘其,是人称代词兼指示代词,复指前面的‘仁众生民,修饰中心词组‘新闻……‘所新闻的意思为:他们(仁众生民)新近了解的事物。”这种解释很难令人完全信服。其实,这里的“所”就是一个普通的辅助性代词,与“所见”“所闻”中的“所”功能相同,用在“新闻”这个动词词组的前面,使动词性成分发生转指,这样一来,整个词组便具有了名词性,“所新闻”就是指“新近所听到的事情”。在古代汉语中,“所+[副词+动词]”前面又出现指示代词“其”的例证有很多。如《庄子·胠箧》:“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吕氏春秋·有度》:“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这里的“所不知、所已知、所未知”前面,都出现了代词“其”,如果按照“‘所相当于‘其”的观点去解读的话,岂不是叠床架屋?

在一定程度上说,“所”的存在正能证明“新闻”的动词性。“所新闻”实际上就等同于后代的名词“新闻”。“所+[副词+动词]”所构成的名词性词组经过词汇化,“所”字脱落,“副词+动词”遂成为名词。在古代汉语中,“所+[副詞+动词]”结构最终发展为“副词+动词”结构的名词也很多。以“新作”为例,《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改作端门,又灾内殿。”南朝宋裴松之注:“《吴录》云:‘诸葛恪有迁都意,更起武昌宫。今所灾者恪所新作。”这里的“所新作”,即为“新近建造的(宫殿)”,是名词性词组作谓语。“新作”本来是一个[副词+动词]的组合,“所”字使其发生转指,于是“所新作”具有了名词性。唐代以后,“新作”才成为一个名词,如齐己《送卢说乱后投知己》:“舟中有新作,回寄示慵疏。”南北朝时期的“所新作”就相当于唐代的“新作”,只是后者常指新作之文。前面引文中的“未知”“已知”的成词过程亦是如此。只是它们直到现代汉语时期才有名词的用法,如“科学问题是已知和未知的统一”。2BE22783-D69A-47F0-93D0-1EB02B3C6EA3

“所+[副词+动词]”结构演变成双音节名词,是由于“所”的语法功能的衰落造成的。董秀芳指出:“一些由语法性成分和词汇性成分组成的句法结构在后来变成了词,这往往是由于原来的语法性成分的功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弱化甚至丧失,从一种必有成分变为了一种可选成分,这样它与实词性成分的组合能力也就萎缩了,原有的一些组合就成为这种句法结构的遗迹而固化为词。”[11](P33)“所见”“所闻”中的“所”之所以沒有发生功能弱化而脱落,主要是受汉语韵律特点的制约,“所见”“所闻”本身就是双音节,而“所+[副词+动词]”则不符合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要求。据周荐统计,在现代汉语中,像“新闻”这样的偏正式双音节复合词占所有词汇量的一半以上[12](P23-37)。就此而言,“新闻”经历了由动词词组向偏正式双音节名词演变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发生在南北朝时期。

(二)名词“新闻”首现于隋代佛经

在邓绍根的论文中,曾提及这样一条语料:“然新闻异响,未见深旨,一切诸人,并皆同疑,愿为开示,遣疑滞也。”该语料出自隋代高僧吉藏(549—623)所撰著的《大乘玄论》卷三。我们认为,此例可看作名词“新闻”的首现,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不像“黩所先习,欣所新闻”那样有“所”的转指;二是其后没有支配名词;三是与名词“异响”为对,作“未见深旨”的主语。因此,从语言学意义上来看,作为名词“新闻”的正式出现,既不是在南北朝时期,也不是在唐代,而是在隋代。邓绍根曾指出,“新闻”一词是从佛教用语逐渐向社会上流传的,在他所举的8条例证中,有6例均来自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如:“故业新闻,备填胸臆,及远入关,从而来至。”在唐代佛经中,这样的用例还有很多,如遁伦《瑜伽论记》卷十九:“或约新闻熏习,有漏见转成无漏见以释。”

在佛经中,“闻”是一个高频专用词,“信、闻、时、主、处、众”是佛教里的六种证信成就。宽忍《佛学辞典》对“闻”的解释是:“闻,耳听,与思、修合称三慧。根据经典而来之教说,听闻而信解之,称为闻法、闻信。佛陀之弟子常听闻声教,称为声闻。”[13](P978)据姜兴鲁统计,在西晋竺法护的译经中,表示听觉的动词“听”“闻”“聆”的使用次数分别是:1054、2716和2,万字使用率分别是6.69、16.98和0.01。可见,在听觉义上,“闻”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14]。就此来说,“新闻”一词最早来自于佛教用语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新闻”的动词词组用法始见于南北朝佛经,名词用法首现于隋代佛经;到了唐代,这两种用法在本土文献中都出现了例证,如陈陶的《题僧院紫竹》:“新闻赤帝种,子落毛人谷”,就属于前者;“新闻多说战争功”、《南楚新闻》中的“新闻”,则属于后者。邵天松认为,这里的“新闻”表示新近听来的或者新近发生的事情[15]。

二、“新闻”“新文”的通用与“新闻”词义的泛化

学界对“新闻”成词时间有所争议的另一原因,则是缘于“新闻”与“新文”之间的纠葛。王志兴发现,《旧唐书·隐逸传·孙处玄》“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中的“新闻”,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均作“新文”,作者认为,这里的“新闻”实为“新文”之讹误[16]。可以说,王志兴能从相关异文中发现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格外重视的。

(一)上古汉语中的“文”“闻”通假

在上古汉语时期,“文”“闻”二字读音相同,均为明母文部。《说文解字·耳部》:“聞,知聞也。从耳門声。”段玉裁注:“往曰听,来曰闻。”[17](P592)于省吾认为,“闻”作“”,“本象人之跪坐、以手掩面、倾耳以听外警”;“”即“?”,是“闻”的古字

形[18](P216)。《说文解字·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段玉裁注:“错当作逪,逪画者,?逪之画也。”[19](P425)可见,“闻”“文”二字音同而义异。

“文”“闻”的通假关系可以追溯到上古汉语时期,这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均有用例。《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指出,“?”与“文”可通假:“《祭公》:‘甬(用)(膺)受天之命,尃(敷)?才(在)下。按,今本《逸周书·祭公》:?作文。”[19](P1353-1354)清代魏源《书古微》卷十二《书大序集义·祭公解》云:“受命于天,而敷其文德于下土也。”[20](P367)“文”乃“文德”之义,是本字,“闻”则是通假字。《通借字萃编》中也有例证:“《易·晋》:‘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注:‘闻乎幽昧,《释文》:‘闻,亦作文。按此为‘文‘闻互相通借之证。”[21](P395)再如《孝经》:“言不文。”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文,饰也。本或作‘闻,非。”[22](P691)

(二)汉代的“旧闻”“旧文”通假

在“新闻”一词出现之前,汉语中已有“旧闻”一词。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云:“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东汉荀悦《前汉纪·孝武皇帝纪第十四》云:“迁报书曰:……仆窃不自量,托于无能之辞,欲网罗天下放逸旧文。”原来的“旧闻”则写作“旧文”,可见,它们是可以通用的。“旧文”本指“旧纹”,指的是古代礼制所规定的车服器用等物的彩绘文饰,如《荀子·王制》:“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后指前代的典籍,或指以前的文章,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刘向〈九叹〉序》:“典校经书,辩章旧文。”

在后世文献中,“旧闻”“旧文”的通用亦不乏其例,甚至出现了同一篇中两者交替使用的现象。如明代周圣楷所编纂的《楚宝·林敏功》(邓显鹤增辑本):“元和以后至国朝,歌诗之作或传者,多依效旧闻,未尽所趣……若言多依效旧文,未尽所趣,又非也。”

(三)后晋及以后的“新闻”“新文”通用

“新闻”在产生之初的隋唐时期,并未出现异文现象,这是因为佛教用语“闻”在佛经中是不会写成“文”的。一方面,由于语言发展自身的规律,“新闻”的佛教意味逐渐减弱,其意义有不断泛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旧文”“旧闻”的通用,对于“新闻”从佛教用语发展为通用词语,又起到了类化的作用,于是产生了“新闻”“新文”这组异文。可以说,“旧闻”和“旧文”之所以在汉代就能通假,主要是因为“旧闻”并不是源自佛教用语的缘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文”并无佛教色彩,促使“新闻”的佛教意味进一步减弱,在本土文献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2BE22783-D69A-47F0-93D0-1EB02B3C6EA3

就目前所见的材料来看,“新文”与“新闻”的通用不会晚于后晋,如《旧唐书》中“以广新闻”一句,有三个版本用“新闻”,一个版本用“新文”。在“新闻”“新文”通用时,既可以表示“新消息”,也可以表示“新文章”,需要视具体语境而定。比如,元代郭翼《和读李五峰集》:“著作新文征士诏,天光久待照青藜。”“新文”,景元刊本作“新闻”,此处应是指“新文章”。再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老先生倚门佇望,敢街市上有甚新闻么?”庚辰、甲戌、列藏、杨藏、舒序、甲辰、程甲、卞藏作“新闻”,己卯、蒙府、戚序、戚宁作“新文”,此处应是指“新消息”。据统计,《红楼梦》前80回中,有12回14处使用了“新闻”或“新文”,这些地方大都存在着异文现象。

“新文”与“新闻”的通用或混用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在经学大家皮锡瑞(1850—1908)的日记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一现象。比如:“初二(九日)……报言京事甚详,无甚新闻。”[23](P1494)再如:“廿七。

晴。出买鞋及年货。阅《新民报》三十七号,无甚新文。”[23](P1774)吴仰湘在校注时指出:“‘新文,似当

作‘新闻。”可见,《皮锡瑞日记》的点校者也注意到这一情况。

三、“新闻”的进一步术语化

如前所述,“新闻”在隋代发生了词汇化,成为一个佛教专门用语;至唐代,其意义产生泛化,演变为一个通用词语。到了宋代,“新闻”在词汇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生变化,一方面可以作为通用词,另一方面则发生了术语化。

(一)“新闻”的第一次术语化

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级政府官员和书铺主人秘密合作,将未经官方审查的邸(朝)报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私自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时人将这种与邸(朝)报相对应的小报称为“新闻”。宋代赵升《朝野类要·文书·朝报》:“日出事宜也。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24](P47)在元明清时期,这种“新闻”也称“小本”“小钞”或“报条”。可以说,宋代“新闻”一词首次与报纸这种传媒方式结合起来,开始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由于“新闻”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出版物,因此,从宋代到清代,朝廷都严禁“小报”“新闻”的岀版与传播,但屡禁不绝。《宋会要辑稿·刑法二》:“淳熙十五年正月二十日,近闻不逞之徒撰造无根之语,名曰小报,转播中外,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如有似此之人,当重决配,其所受小报官吏,取旨施行。令临安府常切觉察,御史台弹劾。”[25](P8351)

宋代以后,虽然“新闻”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作为“小报”义的“新闻”很少被文献记载,这可能与它受到朝廷的查禁、打压有关。与之相比,表示“新消息”义的“新闻”则比较活跃,并且产生了“新知识”“新花样”等引申义。比如,北宋苏轼《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新闻妙无多,旧学闲可束。”此处的“新闻”与“旧学”相对,是指“新知识”。再如,清代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五十六回:“金钟儿道:‘他有什么新闻?想是中了。”此处的“新闻”是指“新花样”。

(二)“新闻”的第二次术语化

1.现代意义“新闻”术语的出现

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印刷业的发达、出版业的兴盛等使“新闻”的内涵再次发生变化,“新闻”与报纸的关系被重新勾连起来,并再次成为一个专门词语,用以表示报社等机构所报道的消息。黄时鉴指出,西方汉学家最早收录“新闻”一词的,是马礼逊于1819年编撰的《汉言字典》,它对译英语中的news[26]。马西尼介绍了1828年英国传教士吉德(Samuel Kidd)在马六甲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天下新闻》(Universal Gazette),认为这是西方人最早使用“新闻”的例证[27](P33)。1833年,郭士腊所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首次出现了“新闻纸”的说法,该报所刊载的《新闻纸略论》,被称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是“newspaper”的仿译,当时也有译作“新文纸”“新闻篇”“辕门报”“京报”“京钞”的。周光明、杨烨曾对1853年香港杂志《遐迩贯珍》与1857年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六合丛谈》进行了统计,作者发现,从实际使用的情况看,“新闻纸”明显多于“新闻篇”。其中,《遐迩贯珍》中“新闻纸”出现35次,“新文纸”7次,无“新闻篇”;

《六合丛谈》中“新闻纸”出现19次,无“新文纸”,无“新闻篇”[28]。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二云:

“澳门所谓新闻纸者,初出于意大利亚国;后各国皆

出,遇事之新奇及有关系者,皆许刻印散售,各国无禁。”[29](P1440)由于魏源及《海国图志》在当时影响很大,从而使“新闻纸”的用法进一步普及。

之后,“新闻”“新闻纸”分别出现了异写“新文”“新文纸”。1856年5月,英国人罗伯特·贝尔(Robert bell)在澳大利亚编创办了免费的《唐人新文纸》(The Chinese advertiser)中文周报,这是澳大利亚的第一份中文报纸。19世纪中期,广东画家关联昌《三百六十行》画册的题名中,出现了“卖新文纸”和“贴新文纸”的用例,这里的“贴新文纸”是指将新闻纸张贴出来以供公众阅读。

俞樾《茶香室丛钞·新闻》云:“‘宋赵升《朝野类要》云:朝报……故隐而号之曰新闻。按:此则今时外国所出新闻报,其名亦古矣。”[30](P199)俞樾指出,外国所谓的“新闻报”,在中国亦是渊源有自,宋代的“新闻”其实就是当时的“新闻报”“新闻纸”。需要指出的是,那时的西方人可能未必知晓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新闻”本来即指报纸,他们更为熟悉的是对应英语news的“新闻”。同时,由于不谙汉语构词节律特点,因此,只是仿译英语“newspaper”而创造出“新闻纸”“新闻报”这样的三音节词。如果说是直承宋代“新闻”之义的话,那么“纸”“报”显然就是冗余的了。民国初年,随着双音节词“报纸”一词的出现,才逐渐替代了三音节的“新闻纸”“新闻报”。涂凌波指出,西方传教士将“汉语‘新闻词汇唤醒”,“他们帮助英美传教士借用了‘新闻这一汉语词汇,又通过他们的翻译,将‘新闻作为西方新词引入到中国士大夫的话语系统中”[31](P32)。我们认为,涂先生的分析自有其精辟之处,但是有两点值得商榷。首先,表示“新近听来或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新闻”,在汉语史上从未“沉睡”;其次,作为“报纸”前身的“新闻”也未曾被成功“唤醒”,并永远成为历史。2BE22783-D69A-47F0-93D0-1EB02B3C6EA3

2.宋代“新闻”义在日语中的保存

如前所述,在现代汉语中,宋代的“新闻”义已经不再使用,但在日语中,这一意义却得以保留。日语中的“新聞”指的就是报纸,这可能是在宋代“新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而来的。牛角认为,汉语“新闻”是来自日语的“回归词”。作者分析说,“新闻”一词古已有之,但是作为新闻(news)、新闻界(the press)、新闻报道(reportage)、新闻从业者(journalist)等相关概念的“新闻”一词,却来自日语,译示近代西方的新闻概念[3]。这一说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如果汉语“新闻”确实是来自日语的“回归词”,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新闻”来表示报纸,却要再新造出“新闻报”“新闻纸”等词语呢?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新闻”的词义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首先,在隋代佛经中,它从动词词组演变为名词,“新闻”遂正式成词,并逐渐从佛经文献扩展到本土文献,表示“新近听来的或者发生的事情”。其次,它先后发生了两次术语化,第一次术语化发生在宋代,表示“小报”类的报纸;第二次术语化发生在晚清,表示报社等机构所报道、传播的消息。再次,在古代汉语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着“新闻”和“新文”通用的情况,并对“新闻”词义的泛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术语化是建立在词汇化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语言学界,对“新闻”词源的认定都必须坚守科学审慎的态度。推而广之,任何一门学科名称的起源研究,都需要将本专业和语言学、文献学等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美]I.戈德伯格.语言的奥妙——语言入门人人学[M].张梦井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牛角.古代“新闻”辨义——古代新闻、传播概念的训诂研究之一[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4).

[4]姚福申.唐代孙处玄使用“新闻”一语的考辨[J].新闻大学,1989,(1).

[5]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M].合肥:黄山书社,1997.

[6]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新闻学词典[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8]史文贵.“新闻”一词始于何时?[J].新闻爱好者, 1999,(9).

[9]邓绍根.“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可提前200多年[J].新闻与写作,2009,(11).

[10]焦中栋.“新闻”一词首次出现时间新考——兼论“新闻”词义的历史演进[J].国际新闻界,2009,(7).

[1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2]周荐.词语的意义和结构[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4.

[13]宽忍.佛学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香港:香港华文国际出版公司,1993.

[14]姜兴鲁.竺法護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5]邵天松.也说“新闻”一词首先出现的时间及词源[J].国际新闻界,2013,(4).

[16]王志兴.唐人孙处玄用过“新闻”一词吗?[A].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学论集》编辑组.新闻学论集(第八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1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18]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 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 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20][清]魏源.书古微·附禹贡说[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21]郑权中.通借字萃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8.

[22][唐]陆德明撰,黄焯汇校.经典释文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清]皮锡瑞.皮锡瑞日记[M].吴仰湘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5.

[24][宋]赵升.朝野类要(丛书集成初编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25][清]徐松辑录.宋会要辑稿(第14册)[M].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6]黄时鉴.苦竹斋札记三则[A].黄时鉴文集Ⅲ·东海西海[C].上海:中西书局,2011.

[27][意]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28]周光明,杨烨.晚清中国的媒介知识:以“杂志”为中心的考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

[29][清]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0][清]俞樾.茶香室丛钞[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

[31]涂凌波.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The Lexic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Xīnwén(新闻)”

Wei Zhaoling

(Aviation Flight Academy, Jiang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a Arts,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The word “xīnwén(新闻)” in the linguistic sense first appeared in the Sutra of Sui Dynasty, and then extended to the local literature as “xīnwén(新闻)” because of interchangeability between “wén(闻)” and “wén(文)” from the Late Jin. In Song Dynasty, it began to be associated with newspapers, resulting in “xīnwén(新闻)”. Its the first time specialization. In Qing Dynasty, “xīnwén(新闻)” came into being, its the second time specialization. The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rpu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traceability and research of special vocabulary.

Key words:“xīnwén(新闻)”;lexicalization;specialization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学科渗透的高校情感德育研究”(2020SJB0461)

作者简介:魏兆玲,女,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2BE22783-D69A-47F0-93D0-1EB02B3C6EA3

猜你喜欢

词汇化新闻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