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柳腔《王三卖鱼》音韵分析
2022-07-03刘一梦
摘 要:青岛电视台于1984年所录制的电视戏曲片《王三卖鱼》,是新时期即墨柳腔的代表作,它基本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即墨方言的原汁原味。以《王三卖鱼》中的音韵现象为例,对这一时期即墨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行探讨。就声母特点而言,《王三卖鱼》分尖团,知庄章组分为平翘,日母多读为零声母。就韵母特点而言,二合元音[ai]简化为单元音[?],有些果摄喉牙音舒声韵字、入声韵字的读音,具有地方色彩。从《王三卖鱼》中的语音特点可以看出,二等[i]介音的出现要早于韵母单元音化;此时即墨柳腔中还没有明显的鼻化元音,之后[a]元音产生鼻化,这反映出近四十年的韵母变迁。同时,还出现了同一个词的语音叠加现象,如“给”既保留了土语读法,又在不同语境下透露出普通话的影响。
关键词:《王三卖鱼》;音韵;声母;韵母;即墨柳腔;即墨方言
一、引言
柳腔是山东青岛地区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它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在民间说唱“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该剧种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后流传于胶东一带。柳腔主要采用即墨方言演唱、说白,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1](P333)。2008年6月,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柳腔在即墨境内广泛流传,因此,人们将即墨誉为“柳腔之乡”,也将柳腔称为“即墨柳腔”。
1984年,即墨县文艺工作者编演的柳腔《王三卖鱼》,被青岛电视台录制成电视戏曲片[2](P54)。该剧为新编柳腔,采用当地百姓所熟悉的乡音乡调,讲述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坚守道德底线、坚持诚信经营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王三为了尽快致富,听信村里海狗的话,在所卖的鳘鱼里掺进泥沙。妻子发现后,巧设妙计,引导王三交代了掺假的来龙去脉。王三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成为一名诚实守信的经营者[3]。该片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并荣获1985年首届中国戏曲电视剧“鹰像奖”二等奖[4](P193)。
由于《王三卖鱼》采用的是当地的乡音乡韵乡调,因此,它基本保留了上世紀80年代即墨方言的原汁原味。可以说,《王三卖鱼》的录制,建立了一个时空坐标参照点,为我们考察三十余年前即墨乃至胶东方言的音韵特点,提供了极为可靠的音像依据。就此而言,以即墨柳腔《王三卖鱼》所体现出的音韵现象为例,对这一时期即墨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行深入探讨,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王三卖鱼》的声母特点
(一)分尖团
1.见系字的颚化情况
中古二三四等的见系字,在普通话中,已颚化出舌面前音;在柳腔《王三卖鱼》里,尚未颚化到舌面前音的位置。该剧具体出现的例字与相应的中古音韵地位,如表1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见组字“巾”的中古音韵地位为“臻开三平真见”,它与《王三卖鱼》里精组三四等声母发音部位相同,也读舌尖前音。这一特殊现象反映出见、精两组个别字开始合流、混同。
2.精组细音
在《王三卖鱼》中,精组与细音相拼,读舌尖前音,对应普通话的舌面前音。笔者对《王三卖鱼》中出现的精组细音字进行了梳理、汇总,具体如表2所示:
汉语普通话中,这些来自中古三四等的精组字,受舌面元音i的影响而颚化,形成舌面前音声母;而柳腔《王三卖鱼》中,这些中古精组字仍然保留着舌尖前音的读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三卖鱼》中,来自中古一等的精组字“三”“走”,其声母有齿间音的读法。这一现象应与当地方言密切相关,只是齿间音的数量没有后来专题记音那么多。
从中古精组字、见系字在《王三卖鱼》中的读音分析来看,整体上说,上一世纪80年代的即墨柳腔或即墨方言,是区分尖、团音的。
(二)知庄章组
在柳腔《王三卖鱼》的知章庄组读音中,平舌、翘舌皆有,难以用简明清晰的中古音对应规律进行表达。
1.知庄章组读为平舌音的情况
与北方话知庄章组读翘舌音的系统性变迁相比,通、江、蟹、果、咸摄字并没有普通话读翘舌、《王三卖鱼》读平舌的现象。其中,读平舌的变化涉及到止摄开口知、章组,止摄合口止、章组,遇摄开口庄组,遇摄合口知、章组,臻摄开口章组,臻摄合口章组,山摄开口章组,山摄合口章组,效摄开口知、章组,假摄开口章组,假摄合口庄组,宕摄开口知、章组,梗摄开口庄、章组,曾摄开口知、章组,流摄开口章组,深摄知、章组。具体如表3所示:
此外,在《王三卖鱼》中,止摄“市”字有平舌、翘舌两读,体现出平、翘这一变化过程;“说”亦有平舌、翘舌两读。
2.知庄章组读为翘舌音的情况
在柳腔《王三卖鱼》中,知庄章组字不仅有读平舌音的情况,也有读翘舌音的情况。笔者对这些字进行了汇总,包括此后即墨方言中的舌叶音、卷舌音。可能是因为唱腔的缘故,其他的字并不能明显分辨出舌叶、卷舌的对立,更多地体现为平舌、翘舌的对立,故不再细分。《王三卖鱼》读翘舌的字主要来自止摄开口庄、章组,遇摄开口庄组,臻摄合口章组,山摄开口庄组,山摄合口章组,效摄开口知组,假摄开口庄组,宕摄开口知、章组,梗摄开口庄组,曾摄开口章组,流摄开口章组,深摄开口章组,咸摄开口庄组。
其中,普通话读平舌的“所”,在《王三卖鱼》里有平、翘两读;“察言观色”的“色”,则不读平舌,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通过归纳、对比,可以发现,止摄开口章组,遇摄开口庄组,臻摄合口章组,山摄合口章组,效摄开口知组,宕摄开口知、章组,梗摄开口庄组,曾摄开口章组,流摄开口章组,深摄开口章组,均有平、翘两读的情况。也就是说,不仅有个别字平、翘两读,还有一部分中古摄、开合口、声母组别相同,其所辖音也存在着平、翘两读的情况。这说明《王三卖鱼》中的知庄章组读音不能简单化地一概而论,它还存在方言接触、演变中的两读情形。
(三)日母字FBC55375-AD38-441D-8116-B2B796BFBCFF
1.《王三卖鱼》日母字的总体特点
在柳腔《王三卖鱼》中,中古日母字今读零声母。具体如表4所示:
以上例字皆为零声母,其中,“日”读[i];“如”读[y];“肉、热、然、惹、让、人”这些开口呼的字,其日母字位置用[i]读音替代,如“肉”读[iou]。这一现象,与今天的胶东话乃至整个胶辽官话的特征相符。
2.日母字读音个例
即墨方言中的日母字,如“二”“儿”,在《王三卖鱼》里出现“挑了皮鞋二十一”“还想给恁儿说媳妇”,均读[?]。
(四)泥母字
在北方方言中,泥母字大多读[n],《王三卖鱼》亦是如此。同时,还存在着个别土语读音。比如,“泥”读作[mi]:“哎呦,亲娘唉,一肚子的泥[mi]和沙,鳘鱼肚子里哪来的泥[mi]和沙?”再如,泥母字“嫩”的声母读[l]:“俺不是恁娘们家,细皮嫩肉不抗磨。”可以说,《王三卖鱼》中“泥”“嫩”的特殊读音均保留了胶东土语的特点。
三、《王三卖鱼》的韵母特点
(一)二合元音单元音化
普通话中读[ai]的二合元音,在《王三卖鱼》里简化为单元音[?]。这些字集中在蟹摄,主要出现在蟹摄一等开口。具体如表5所示:
同样的道理,蟹摄二等合口字的韵腹和韵尾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歪”读为[u?]。蟹摄合口一等字“外”亦发生了同样的类推变化。不过,产生了[i]介音的蟹摄开口二等字“鞋”,依旧保留了韵腹、韵尾,没有发生合并。可见,同一地域、同一语言环境,在同一时期会发生相同的系统性变化,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是先出现[?],则相同语言环境都会产生改变,现在却只有蟹摄二等开口因为语音环境上多了[i]介音,而没有发生这一变化。从语言年代学上来看,这说明应当是先产生了[i]介音,然后才发生了二合元音单元音化的现象,[i]介音在此时阻止了韵腹、韵尾的合并。与“鞋”相类似,海崖的“崖”为“蟹二平开佳疑”字,读为[i?i],也未发生元音的单元音化。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出于剧情需要,剧中多次出现的“鞋”字的韵腹、韵尾没有合并,但在女演员质问“海崖娘们,也能穿这高跟鞋?”时,这里的“崖”保留了方言读法,“鞋”却发生了韵腹与韵尾的合并。在之后的即墨方言调查记载中,“鞋”的韵腹与韵尾就已完全合并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认为,“海崖”的“崖”更多地是当地渔村的地道说法,“鞋”则在语言接触的刺激作用下,最终改变了读音。
需要指出的是,在《王三卖鱼》的对话中,男、女演员对同一个字的发音亦存在一定差异。比如“鞋”字,女演员大部分都读韵母为[i?i]的方言音,偶尔发成类似普通话的音,或者说韵尾[i]并不明显;男演员则更多保留[i?i]作为“鞋”韵母的发音。再如“海”字,女演员有时也存在类似普通话的发音,不像男演员单元音化那样明显。
在柳腔《王三卖鱼》中,“好”“道”“到”等复合元音的韵母,均简化为单元音[?]。如“何愁好日子不来到”,与普通话的韵母有所差异。这种韵母单元音化的现象,在当下的即墨方言中仍然存在。
(二)[u]介音
“退”字的中古音韵地位为“蟹合一去隊透”,在柳腔《王三卖鱼》中,读为[tuei];“内”字的中古音韵地位为“蟹合一去隊泥”,在柳腔《王三卖鱼》中,读为[nuei]。在此后的即墨方言中,“退、内”这组拼合关系的字,均含有[u]介音的读法[5](P42)。
(三)果摄喉牙音字
在普通话中,果摄喉牙音字的韵母整体上读为[?]。《王三卖鱼》则与之不同,其中,“果合一上果溪”的“颗”字、“果开一去箇疑”的“饿”字,其韵母均读为[uo];“果开一上哿溪”的“可”字,其韵母则读为[?]。
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王三卖鱼》中的果摄喉牙音字与普通话读音不同,但也有个例。如女演员所说“你呀,还是称称你那颗心”,这里“颗”的韵母为[?],与普通话相同,显然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而男演员在说“一颗参”时,这里“颗”的韵母仍是土语中的[uo]。
(四)入声字
1.宕江摄入声字
在《王三卖鱼》里出现的宕江摄入声字,如“宕开三入药见”的“脚”字、“宕开三入药从”的“嚼”字、“江开二入觉匣”的“学”字等,其韵母均读为[ye]。
宕摄一等铎韵入声字的韻母读音则分为多种情况。比如,“宕开一入铎见”的“胳”,在“胳膊”一词中读[kapa],韵母为[a];音韵地位同为“宕开一入铎见”的“咯”,则读为[kuo]。二者体现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再如,“宕开一入来铎”的“乐”,在“我就乐意和公家办事”中,读为[luo]。可见,宕摄一等铎韵一部分读[uo],一部分读[a]。与上述二三等喉牙音字相比,这些一等字体现出不同等读音的差别。
2.山臻摄入声字
在柳腔《王三卖鱼》中,山摄开口一等喉牙音入声字的主要元音为[a]。“喝”,音韵地位为“山开一入曷晓”,读为[xa];“割”,音韵地位为“山开一入曷见”,读为[ka]。山摄三等的入声字“别”,音韵地位为“山开三入薛並/山开三入薛帮”,读为[pai]。臻摄一等入声字“没”,音韵地位为“臻合一入没明”,读为[mo]。这些入声字都体现出与普通话不同的语音变化,《王三卖鱼》里仍保留了胶东方言特有的发音。
3.梗摄入声字
“客”的音韵地位为“梗开二入陌溪”,普通话中读为[k?]。《王三卖鱼》则与之不同,读为[ke],如“请客送礼脸增光”中的“客”,即读为[ke]。
四、余论
可以说,地方剧种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当地的方言结下了不解之缘。方言是地方剧种形成的基础,地方剧种则保留着浓郁的乡音乡韵、乡风乡情。即墨柳腔与即墨方言的关系也是如此,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所说:“柳腔散发着泥土芳香”[6](P564)。就此而言,无论是即墨柳腔的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剧目,都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即墨方言乃至胶东方言的宝贵资料,它们不仅丰富了即墨方言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即墨方言的研究范围,而且从中亦可窥探出其语言变迁的历史进程。FBC55375-AD38-441D-8116-B2B796BFBCFF
就即墨柳腔《王三卖鱼》所体现出的音韵现象而言,与现在的即墨方言相比,既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王三卖鱼》中齿间音的占比较低,结合古今语音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齿间音有可能是后来发音部位越来越靠前的演变趋势而造成的。而舌叶音与卷舌音的对立并不明显,则有可能是在戏曲演唱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里统一用翘舌音来概括,主要是用以凸显《王三卖鱼》中所体现出的平、翘对立。在具体音值上,尤其是难以确定规律的知莊章组,之后的即墨方言记载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王三卖鱼》等柳腔剧目所体现的语音现象,是即墨语音变迁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为微观语音史的演变搭建了桥梁。比如,《王三卖鱼》中的韵母尚未产生鼻化音,而在其后的即墨记音中,前鼻音[n]前的元音发生了鼻化现象,主要是[a]后面遇到前鼻音产生了鼻化,这就见证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部分鼻化的发展过程。又如,《王三卖鱼》中的韵母单元音化现象,不仅在后来的方言调查中得到验证,而且[i]介音后的“鞋”与非[i]介音后面的“海”“来”均发生了变化,这时“鞋”的韵腹、韵尾已完全合并。再如,《王三卖鱼》已经出现了新的非土语语音现象,这在女性那里体现尤为明显。像“给”字,在王三“我给你挑去送去”中,“给”读[k?i];而在王三妻子“今天上午上级又给咱拨了新式渔具”中,“给”则与普通话读音相同。可以说,《王三卖鱼》的音像记录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即墨方言语音发展的具象化资料,通过将其与相关语料进行前后比较,是能够衔接起即墨方言中颚化、单元音化等语音演变的时间链条的。
参考文献:
[1]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即墨简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2]孙海翔,王家栋,黄迎周,徐增亮,游祥书.柳腔 茂腔[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
[3]青岛电视台录制.《王三卖鱼》电视戏曲片[DB/OL].https://v-wb.youku.com/v_show/id_XNTgyMzk0OTMwNA==.html.2022-04-18.
[4]李宗伟.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一卷)[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
[5]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方言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6]即墨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即墨市志(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The Phonological Analysis of Jimo Liuqiangs WangsanMaiyu(《王三卖鱼》)
Liu Yim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In 1984, the TV drama WangsanMaiyu(《王三卖鱼》), recorded by Qingdao TV station,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Jimo Liuqiang in the new era. It basically retains the original flavor of Jimo dialect in the 1980s. Taking the phonological phenomenon in WangsanMaiyu(《王三卖鱼》)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Jimo dialect in this period. A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itials, WangsanMaiyu(《王三卖鱼》) is divided into sharp groups, ZhiZhuangZhang(知庄章) is divided into flat warps, and the initial Ri(日) is read as zero initials.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wels, the diphthong [ai] is simplified into a vowel[?], Some of them take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words with throat and teeth sounds, which have local color. From the phonetic features in WangsanMaiyu(《王三卖鱼》), we can se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second-class [i] prepositions is earlier than the vowel monosyllabic. At this time, there is no obvious nasal vowel in Jimo Liuqiang, and the later [a] vowel nasal is a new stage of local nasal from none to germin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changes of vowels in the past 40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lso a phenomenon of phonetic superposition of the same word. For example, “Gei(给)” not only retains the native language pronunciation, but also reveals the Mandarin pronunciation in different contexts.
Key words:WangsanMaiyu(《王三卖鱼》);phonology;initials;vowels;Jimo Liuqiang;Jimo dialect
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流布与扩散:清代以来胶东方音演变研究”(19YJC740042);中国海洋大学图书情报研究基金项目“赵荫棠珍藏等韵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研究”(202253001)
作者简介:刘一梦,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FBC55375-AD38-441D-8116-B2B796BFBC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