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2016-11-15李琦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采访新闻纪录片

李琦

摘 要 电视纪录片中的访问一直引领着平实个性的访问潮流,在纪录片中访问是引导他人慷慨陈词的手段,拥有口述故事的成分。访问也是一种触媒的技巧,能够明白无误的体现你与拍摄者的关系。文章从采访一词的由来到现代纪录片的采访方法逐一讲解,旨在探讨纪录片采访作为一种独特的采访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方法。

关键词 纪录片;采访;新闻;采访对象;采访方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141-03

1 人物采访对于电视纪录片的重要性

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电视是年轻的也是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行业,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手段、艺术风格都在日新月异,而在各类节目制作中,电视纪录片采访和对话是目前采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方式。采访的成功与否,常常成为一档节目成败的重要方面,谈话型节目便更是如此。

因为电视人物采访是绝大多数电视纪录片都采用的方法,所以电视工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运用电视采访这个手段。为什么人物采访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在电视制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电视采访增强了参与感。美国人维尔农和布鲁斯曾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电视新闻技巧》一书中谈到:如果把摄影机当作一只眼睛的话,它可以代表家庭观众的眼睛,如今,电视采访有了同期声,使观众直接参与采访,参与到整个事件之中,观众不仅能看,也能提问题,电视记者就如同一名好奇的观众,身临其境不断发问,既看也听的方式强化了观众的现场感。

其次,电视采访体现了真实性。人们对获得信息的信任程度,因对象不同而不同,通常情况的排序是,当事者、目击者、权威人士,社会名流,较信任的媒体、一般媒体。如一场新闻发布会,观众总是最喜欢看直播或未经剪裁的版本,直接听取中心发言人原汁原味的谈话,对经过记者加工后内容的信任程度比直接听取的要差得多。

电视行业是一个前沿行业,人物纪录片是画面、解说词、采访的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纷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停地总结探索。在当前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媒的传播形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采访作为纪实性节目的基础,其重要性都不会改变。

2 电视纪录片的人物采访技巧

2.1 采访对象的选择

纪录片常常涉及历史题材、历史问题。对于历史,也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我们可以找见证人做访谈,做口述历史。口述历史同样是历史,而且口述历史所述说的历史往往是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例如,《话说长江》记录片在央视播出时,很多人记住了《水火山城》那一集的开头:先是一个红衣服的少年在桥上跑步,但随着镜头的转换,少年跑着跑着就变成了一个青年。《再说长江》摄制组在20多年后邀请《话说长江》中的红衣少年李曦再次进入《再说长江》镜头。20年后的李曦也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人。还有纪录片《打过长江去》采访了140多位亲历者和当事人,讲述了那次战役前后许多令人难忘的细节。

名人往往都是成功人士,都有很多鲜为人知而深具传播价值的故事。而故事永远都是吸引观众的利器。因此,人物访谈应该捕捉、挖掘名人引人入胜的故事,探寻他们的成长历程,努力从性格、经历、智慧等人性的方面去分析他们,给观众塑造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人。名人往往也是纪录片所反映内容的有影响的评论者。利用名人的社会效应,利用观众希望见到他们、了解他们、听他们谈话的心理,让名人出现在纪录片中,也是纪录片制作的一个策略。

2.2 采访技巧

2.2.1 突出重点,表述明确

在访问前,编导必须细心规划出问题,明确每位受访者能够贡献出什么内容,同时保证问题直接且特别,具有针对性,最好的办法是仔细揣摩问题是否表达清楚,又没有歧义,如果问题出现其他解释的方向,就必须加以改动。不要在核心问题前面加上太多的修饰与背景信息。这样会让受访者接受问题内容时产生混乱,无法理出访问的主次。其实,采访提问不是在炫耀采访者的学问和语言技巧,而是应该致力于抛砖引玉,将谈话主打内容让位于受访对象,这时运用简单式的语言来提问,一次只提一个问题,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2.2.2 超前的编辑意识

电视纪录片采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般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出现,现场获取的素材将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播出,这就要求采访者在采访时不能光想着采访,还必须考虑后期的片子结构、报道形式乃至节目风格等编辑因素。

2.2.3 控制访问方向

采访者应该先向受访者讲述自己目前了解问题的程度和状况,然后给对方一个限定性的问题范围和情境进行提问,让受访者针对特定的问题重点、特殊的时空情境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情感与经历。当受访者访问内容发生偏离时,采访者应该时刻保持对访问现场的控制,随时技巧的回到访谈的主题上来。例如,抓住受访者谈话的间隙,以比较得体的方式提醒受访者是否可以回到关于某某话题的陈述中来。

例如,纪录片《俺爹俺娘》的主人公焦波在画面前泣不成声的镜头,虽然言语不多,但是这就是主要问题的深究,一个好的记者应该学会期待沉默、倾听沉默、耐心等待沉默之后的爆发。另外,当采访者面对对方长时间沉默时,如果感到他需要鼓励和勇气,采访者可以尝试以一种质疑的口吻重复受访者的最后一句话,也许就能捅破那层隔阂,打开对方长期封闭的心门。

2.2.4 充分利用语言技巧

人物纪录片的创作首先是作者自己感动,然后才会让观众感动。创作好人物纪录片离不开立意,即你的作品想通过人物表达什么,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感情。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挖掘隐含在事物表象中的思想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把握好采访方式,采访到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的对话和故事,从而挖掘到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纪录片《第二十一个夏天》中有一个细节:因为夏天是石油管道工人最繁忙的季节,节目中的这支管道队已经有21个夏天没有在亲人身边度过了,当记者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一个工人回答说:“想看到老婆穿裙子的样子”,这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期声,把管道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人性的一面都展示了出来。

2.2.5 设计采访顺序

在采访中,先从与事实相关的实际问题开始,将私密或情感性的问题留在最后是一个采访的通用法则。因为受访者首先就事论事会比较好展开课题,当他已经完全进入谈话状态时,心理防线会有所松动,这时进入敏感话题区域,再问高难度问题,往往能够获得较深入的谈话内容。

例如,纪录片《阮奶奶征婚》的采访,记者由浅入深慢慢深入到阮奶奶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既采到了记者想要的镜头也使阮奶奶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当阮奶奶已经解除思想包袱放开了谈的时候,这时她的思维是活跃兴奋的,思想警戒是松懈的,如果采访者适时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以突然提问的方式,这时访问可能已经跨越了受访者的心理防线,但阮奶奶因为谈的起兴没有意识到自己说出了一些个性张扬的语言,或者阮奶奶意识到了,但由于话题过于突然,她思考的心理过程外化为人的表情动作,公众能够透过镜头领会到这层超越语言内涵的动人的潜信息。这种情况下凸显的信息都体现出人际交流之间自然触发状态时的独特魅力。

3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采访困难

采访不仅是纪录片创作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但采访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采访又是由最丰富且最可疑的材料——人的讲话为基础。人在采访中对于讲述的事件可能隐瞒甚至虚构,像只有两种可能答案可供选择的封闭式的回答,可能这种事先设计的约定性答案就存在错误,而开放式的回答因为受访者自我保护或者其他的原因而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间完成的意义夸大或者是感觉真实的虚构。还有经验表明,采访者提出问题的方式对于答复也有定向性的作用。问题的回答顺序、数量,甚至一个看似毫无所谓的用词都可能会改变受访者的回答。采访者与被采访这段之间的作用,在采访情境这一狭小的封闭的天地中,社会的、心里的、情感的巨大力量都会发生较量、冲突和组合,受访者在倾诉自己的观点、经历与精神层面的过程中,社会可能会受到以下种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首先,对于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当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时,受访者的回答可能趋于虚构或是隐瞒,例如涉及性、宗教和政治。像回答政治问题时,受访者的疑虑主要来自于个人声誉和地位的考虑,受访者可能会歪曲某些敏感问题的回答,像中央台《新闻联播》栏目中,经常看到一些官员否认自己管辖区内发生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都属于这类来自敏感话题的干扰。

其次,对于涉及观点和信仰的问题。导演越是想挖掘人的深层动机时,人的自我意识越弱,受访者往往讲述不清自己的动机,或者说对此意识模糊,当你一定要对此问个究竟时,受访者会为自己找一个符合社会合理化解释与想象的理由,但这不是

真相。

最后,根据社会地位、历史、气候、心理定势和采访的性质不同,受访者对于采访的反应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表现出回避,顾左右而言他;表现为胆怯与过度谨慎,对于采访问题只做礼节上的答复,或者在是非问题上做出中庸的解答。建立完善的自我保护体系;表现为使自己观点表面合理化的趋势,给自己观点披上合理化的外衣,用表面的理性与合法化来掩盖事实真实本质;表现为访谈中的过度表现欲,导致虚构与表演;等等。

4 结论

采访对于人物纪录片质量的好坏起到十分关键的决定作用。人物纪录片要想打动观众,关键在于要赋予专题人物情感和性格,而这就需要通过采访这种手段来深入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被采访对象,产生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会使得被采访者吐露心声、流露真情,才能使刻画出的人物血肉丰满、真实感人。

电视行业是一个前沿行业,人物纪录片是画面、解说词、采访的有机结合,形式多样纷呈,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停地总结探索。在当前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媒的传播形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采访作为纪实性节目的基础,其重要性都不会改变。

作为一名电视人,应当适应电视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综合能力,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人物纪录片。

参考文献

[1]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2]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2008.

[3]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刘仁圣.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侯洪.感受经典[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采访新闻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儿子“采访”我
浅谈记者在体育新闻人物采访中如何打破“中国式思维套路”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美媒估计《采访》亏了3000万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