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北舞台题记考述*

2022-07-02霞,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北坡戏楼戏班

唐 霞,程 峰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覃怀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豫西北即河南省西北部,大体为明清时期的怀庆府所辖地区,包括今济源、孟州、温县、沁阳、博爱、武陟、修武等县市。舞台题记,亦称舞楼题记、舞台题壁、舞台墨记,戏楼题记、戏楼题壁、戏楼墨记等,主要是指明清以来戏曲班社演出所留下来的文字、图画等,一般题写于舞台墙壁、板壁或枋、柱上[1]。戏楼(舞楼)是戏曲文化的载体、戏曲表演的场所,据不完全统计,豫西北曾建戏楼417座[2]189。现尚存有古代戏楼40余座,这些戏楼有诸多舞台题记,但因年代久远,被破坏殆尽。笔者对尚存的舞台题记进行辑录,并做初步讨论,以深化豫西北戏曲研究。

一、舞台题记的基本内容

(一)博爱南道玉皇庙舞台题记

南道玉皇庙位于村西北隅,坐北面南,创建年代不详。玉皇庙戏楼为山门戏楼,坐南面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七椽七架梁硬山七脊顶建筑,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修遗构。玉皇庙舞台题记分布于戏楼后墙以及东西山墙内侧,主要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到民国年间,内容多为演出剧目、演出时间、戏班名称等。玉皇庙舞台题记,《博爱县戏曲志》[3]161、《焦作市戏曲志》[2]195以及王建设先生均曾辑录,但不甚完整和准确[4]。现整理如下(1)本文整理的舞台题记中出现的“□”表示缺字,“……”表示无法判断残缺字数,“()”内表示疑是某字。:

1.公义班破戏楼一连六天;

3.光绪卅四年……挡将,打进贤、五家坡、取长沙、破红州、宝连灯、□□□□□、黄□□、打□、戏妻;

4.光绪三拾(六?)年公义班大吉利,大□□、白门楼、木羊圈;

5.公胜班闫聚才北侠;

6.共和班,洪宪元年二月□五;

7.民国九年正二十七日,义成班;

8.山东天保班在此;

9.孟邑张店村庆陆班在此义□也。

(二)博爱大底龙王五神庙舞台题记

大底村龙王五神庙位于村中,创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增建,现有戏楼、廊房看楼等建筑。龙王五神庙戏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砖木石结构,硬山卷棚顶式建筑,为镜框式戏台,清光绪十三年(1887)改修遗构。该戏楼原有丰富的舞台题记,分布于戏楼南墙、次间稍间隔墙以及两稍间内侧墙体。但风雨侵蚀,墙皮脱落,2013年重修戏楼时,村民将戏楼后墙、次间稍间隔墙的墙皮悉数铲去,并用黄泥、石灰涂墙,舞台题记多被破坏。现存西稍间西山墙墙体上的舞台题记,主要是清光绪及民国年间,内容多为班社名称、演出剧目、演出时间等,整理如下:

10.北坡晋乐会,五女兴唐、廷仪甜安、花院对剑、吵廷、大闹吴府、□案、姐妹逃府、五虎聚会、马梠林,□□□□□□□光绪廿四季;

11.□邑草□□□乐班,宣庆会洛、美人图、昊天塔、三山关、三海关、白马关、双龟寿、战长沙、忠臣义、青牛山、赤毕关、金□□、月明楼、马家寨、大云寺、吊金登、脚路洞房、归山洞房、送衣洞房、打妻、打金枝、烟水山、紫金山、红桃山、含唐□、□□□、□□关、□□□、□□、大八仙、□□□、□□、白□山、紫山门、小姑不骂、小姑骂出、唱洋歌□、□□□□、过河、小过山、宝灯、一棚雪、跑马、打店、□□□、□□、□□、□云□、风□、□□、□□□、□□□、抄家、(倒蔓芩),民国九年三月廿五日起;

12.晋邑北坡晋乐会,□□□、□□缘、□杀家、巧缘案、夺□秋、奇□□、混冤案、三开堂、三山关、夺金杯、东家岭、夺路州、月明楼、烧仓、接路洞房、踏五营、清河桥、□□□、龙头案、腾花杯、吵水府、焚香打楼、大八仙、贺喜、□瓮城、换妻、顶灯、打缸、一两漆、裕楼春、□□□、跳花圆、杀家、马家寨、杀狗 ,民国十五年九月;

13.晋邑北坡鸣风会一乐,夺府、杀府、妙水府、设灵堂、三开堂、徐公案、龙头案、巧缘案、混冤案、高平关、出童关、三海关、金亭关、山三关、打金枝、马家塞、跳花圆、 打严嵩、夺路州、踏五营、清河桥、月明楼、焚香打楼、赏花楼、义恩缘、奇文转、夺秋魁、腾花杯、夺金杯、杀狗、抄家、□灯、贺喜、换妻、东家岭、二进宫、一两漆、裕楼春、烟火横、瓮城、大八仙、河(包?)、(烟?)桥、打缸、接路洞房、杀家、烧仓、赐福 ,民国十六年三月廿五;

14.三海关、打严嵩、访□宁、设灵堂、高平关、出童关、挂龙灯、□□□、打金枝、烟火横、掌花楼,在此一乐也;

15.河南省辉县陶村剧团在此乐也,1962。

(三)博爱冯竹园三官庙舞台题记

冯竹园三官庙创建年代不详,坐北面南,现有山门戏楼五间、拜殿以及拜殿西配殿各三间。三官庙山门戏楼坐南面北,正对大殿,硬山顶建筑,灰色筒板瓦覆顶,六椽七梁架结构。三官庙戏楼原有丰富的舞台题记,现仅剩下戏楼东耳房的东西山墙的遗存。残存的舞台题记,状况堪忧:一是被旧报纸黏贴(东耳房西山墙),二是在有舞台题记的墙皮上又加上一层墙皮(东耳房东山墙白灰墙皮),部分暴露在外。能辨识的如下:

16.下期城村月……正月……在此一乐也;

17.义演西伯,同乐会田世□等仝拜,民国廿四年正月十初四起十日……

18.民国廿三年七月柃一日大(巳?)八日,我南关韩瑞同、孟邑城西关马□□(其后画有一个“鱼”的图案);

19.山西全盛班,□□八年;

20.大清光绪弍拾五年三月十七日,在此乐;

22.广班、配、庆凯班、□□;

23.一更点灯,二更明□,牙(界?)上扑,下管搭□,(松?)仰交加,□□□打……

(四)博爱苏寨玉皇庙舞台题记

苏寨玉皇庙位于村西北隅,创建于明代,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曾多次重修。现存有山门戏楼、三仙圣母殿等建筑。玉皇庙山门戏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曾数次重修,坐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下两层,硬山卷棚式建筑,灰色筒板瓦覆顶,砖木结构。原有丰富的舞台题记,但由于前些年重修,致使绝大多数的舞台题记消亡,仅剩东西耳房墙体所遗留的舞台题记2条。整理如下:

24.众乐部,民国貮拾弍年七月拾九日;

25.鹅中飞□□□□、西□□米□□□、□□□□□□□、馆字一傍□□□、□□□□。

(五)沁阳万善汤帝庙舞台题记

万善汤帝庙戏楼位于村南,为山门戏楼,坐南面北,正对大殿。面南为山门,面阔五间,重檐悬山顶建筑。面北为戏楼,上下两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四椽五架梁单檐悬山顶建筑。汤帝庙戏楼创建于明成化乙酉年(1465),民国八年(1919)再次重修,2003年又重修。汤帝庙舞台题记,仅剩东耳房南墙上1条。整理如下:

26.一理心照谢永升,民国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起戏,王圣班在此乐也,宝凤吉、沈文祥,东黄庄、鱼藏剑。

除上述舞台题记之外,已出版的戏曲著作中尚有一些。如,博爱上庄乡刘家祠堂戏楼后山墙上有民国时期的戏班艺人题壁墨迹[5]173-174,不存;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青龙宫戏楼山墙上有道光年间安庆等戏班题记[5]174;孟州显圣庙戏楼山墙上留有清光绪十三年四川、山西戏班艺人题壁残迹[5]207。

二、舞台题记的戏曲史料价值

豫西北舞台题记对研究清末民初戏剧的发展演变、艺人的物质精神生活、戏剧文化交流乃至经济发展、节日习俗等[6],具有珍贵的戏曲史料价值。

(一)提供了丰富的剧目资料

上述豫西北舞台题记中共有剧目220多个,除去字迹不清、难以辨认的以及重复的剧目(剧目名称因戏班不同、地域不同而有异,故而剧目可能有重复),还约有160个剧目:

旧时的戏班没有几个正经读过书、识文断字的人,更没有专门负责写题记之人,只要是能够提笔写字者,有闲暇、有兴趣都可以随手写下题记。

正是因为题记者身份庞杂又欠缺文化,故舞台题记中错别字非常多,有的因音谐而别,有的因形似而错,有的字因题记者不会写转而写笔画少、简单的字。[1]

豫西北舞台题记中有诸多的错别字,如《破红州》应为《破洪州》,《下何东》应为《下河东》,《木羊圈》《牧羊卷》应为《牧羊圈》,《相江会》应为《湘江会》,《黄何楼》应为《黄鹤楼》,《五家坡》应为《武家坡》,《吵水府》《妙水府》应为《抄水府》,《三海关》应为《山海关》,《山三关》应为《三山关》,《赤毕关》应为《赤壁关》,《吊金登》应为《吊金灯》,《含唐□》应为《汉唐□》,《唱洋歌□》应为《唱秧歌□》,《一棚雪》应为《一捧雪》,《夺路州》应为《夺潞州》,《三开堂》应为《三开膛》,《义恩绿》应为《议恩缘》,《出童关》应为《出潼关》,《马家塞》应为《马家寨》,《跳花圆》应为《跳花园》,《奇文转》应为《奇文传》,《腾花杯》应为《滕花杯》,《烟火横》应为《烟火棍》,《挂龙灯》应为《挂笼灯》,《掌花楼》应为《赏花楼》。

豫西北舞台题记的剧目主要有古代政治故事、战争故事剧, 公案剧与侠义剧以及民间故事剧等。“戏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7]古代政治故事、战争故事剧,如以三代至魏晋以前的人物事件演成的《湘江会》《黄金台》《七星灯》等;以唐宋时期人物事件演成的《下河东》《破洪州》《九龙山》;以元代以后人物事件演成的《二进宫》;等等。此外,舞楼题记中还有侠义剧《打渔》、神怪戏《宝莲灯》以及民间故事戏《三娘教子》《老少换》《白水滩》《武家坡》《戏妻》《牧羊圈》等。

(二)提供了丰富的剧种资料

从豫西北舞台题记看,清末民初,此地有土二黄(徽调、黄戏、京剧)(2)流入怀庆府的徽调因受京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土二黄”。“土二黄”是因艺人唱、念受怀庆府方言语音的影响,有别于京剧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土二黄改称京剧。、怀梆的演出,尤其是有上党梆子的搬演。如《下河东》,又名《困河东》《老河东》,是武陟同乐班(徽调)的代表剧目。此剧目由安庆徽调传入武陟,由武陟同乐班演出。[2]33-34《二进宫》《武家坡》《黄鹤楼》等,属于土二黄(京剧)[2]26。而更多的剧目属于怀梆。《沁阳县戏曲志》载:

《二进宫》从属于怀梆、土二黄,《彩楼配》从属于怀梆、怀越调,《黄鹤楼》从属于土二黄、京剧,《破红州》从属于怀梆、豫剧,《老少换》从属于怀梆,《白水滩》从属于怀梆、豫剧,《三娘教子》从属于怀梆。[8]

《打金枝》《破洪州》等剧目属于怀梆、豫剧,《反徐州》属于怀梆、京剧、豫剧[9]。《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列举了怀梆的一些传统剧目,如《上门楼》《闯幽州》《头冀州》《二冀州》《渭水河》《困雪山》《下河东》《反登封》《老少换》《三娘教子》等[10]。怀梆是地方剧种,有传统剧目三百余出,多为历史故事“袍带戏”,内容为宫廷变乱、忠心报国、征战疆场、抗暴除奸等,如《下河东》《薛仁贵征东》等;也有少量以民间故事、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剧目,如《老换少》《三娘教子》等[2]25。《博爱县戏曲志》列举了自1912年至1965年博爱流行的剧目,如《七星灯》《捉放曹》《黄金台》《武家坡》从属京剧,《二进宫》《白门楼》《取长沙》《宝连灯》《白水滩》《九龙山》从属京剧、豫剧,《牧羊圈》从属怀梆、越调,《破红州》从属京剧、怀梆、豫剧,《三娘教子》从属京剧、怀梆[3]23-47。

豫西北舞台题记涉及山西“晋邑北坡晋乐会”“晋邑北坡鸣凤会”在博爱大底村扮演的剧目,应是山西上党梆子或山西地方小戏、折子戏。如上党梆子有《顶灯》《奇文传》《马家寨》《打金枝》《奇冤案》《夺秋魁》《杀狗》《大赐福》《赐福》《吵家》《杀家》《滕花杯》《一捧雪》等剧目[11]。故而,晋邑北坡班社在大底村所搬演剧目均为上党梆子。大底村位居太行山深处,距离晋豫交界处仅约4千米,而北坡村距离大底村约7.5千米,两村相近,北坡村戏班常到大底村演戏,这是晋豫两省戏曲文化交流的体现。

在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至少流行土二黄(京剧)、怀梆、上党梆子以及越调,甚至包括豫剧等。

(三)提供了一定的戏班资料

戏班是戏曲最重要的载体, 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类职业群体, 其班社组织、生产制作、表演场合、仪式禁忌以及独特的演剧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含量, 为人类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藏。[12]

郭汉城先生强调:

戏曲班社既是一个谋生的职业组织,又是一个进行艺术生产的集体。特定的班社组织形式,必定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而特定的艺术生产发展状况,又受特定的组织状况制约。不研究戏班发展的历史,许多艺术现象就无法解决。[13]

戏班研究一直是戏曲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见‘戏’不见‘班’,见‘艺’不见‘人’,是中国戏曲研究的通病”[12]。豫西北各县市的戏曲志和论著介绍了大量的戏班,但不重视戏曲文物,遗漏了很多戏班。

豫西北舞台题记记载了当地以及山西、山东、安徽、四川等地的戏班,即公义班、公胜班、共和班、义成班、王圣班、广班、庆凯班、同乐会、众乐部、孟邑张店村庆陆班、孟邑仁义班、山东天保班、山西全盛班、晋邑北坡晋乐会、晋邑北坡鸣凤会、高平术山同和班等戏班。这些舞台题记,有的标出属地,有的仅有戏班名称,有的仅有省份名称。公义班、公胜班、共和班、义成班等未明属地,或班社规模小、影响小,戏曲志、文化艺术志以及戏曲论著均缺载。

“晋邑北坡”即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北坡村,从舞台题记看,该村至少有“晋乐会”“鸣凤会”两个戏班,从所搬演的剧目而言,应具有一定规模。而上党鸣凤班社是清代以来上党地区比较著名的戏曲班社,主要演出于原凤台县西北部[14]。“上党鸣凤班”或“泽州鸣凤班”是否是“晋邑北坡鸣凤会”,需要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北坡戏楼戏班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
潍县城隍庙戏楼和郑板桥的戏剧思想
陈北坡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