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2022-07-02牛泽民陈瀚钰
牛泽民 陈瀚钰
〔关键词〕钢琴伴奏;声乐演唱;艺术特征;能力培养
钢琴伴奏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而纵观世界音乐历史的演进,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在那时攀升到了巅峰。在这样相近的时空背景下,声乐演唱艺术在同时代也正流行着艺术歌曲这特有的、由直接抒情或委婉悠扬的诗歌与音乐所联合的形式。
在国际上,经过众多先进音乐家的创新与发展,钢琴伴奏的理论与实践日臻成熟,并发展到了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钢琴伴奏成为了通过和声织体以及旋律等手段,并与其他不同形式的音乐共同联合完成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钢琴伴奏几经发展,在国际上形成了由钢琴伴奏向更高的艺术指导发展的音乐渠道。回顾近二十年来,国际对钢琴伴奏的研究处在较为先进的水平,对于非独奏钢琴的研究发展到了协作钢琴的崭新高度。同时,在钢琴伴奏的跨文化研究与能力培养研究等方面也方兴未艾。
而在国内,钢琴伴奏于上世纪20年代随西方声乐演唱与作曲技法传入中国,就开始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渐觉醒了本土化与民族化的特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钢琴伴奏的主要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关技术理论研究的层次不断加深。但是,钢琴伴奏的更多发展集中在纯技术攻破的方面,认知也集中在钢琴伴奏对于声乐演唱的辅助性作用方面。对于声乐演唱中钢琴伴奏究竟起到什么样的重要性和现实性作用,以及怎样高屋建瓴地认识钢琴伴奏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仍未在钢琴伴奏者中形成共识。
本文通过对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的继续展现,讨论忽视钢琴伴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一步分析怎样通过钢琴伴奏者、钢琴伴奏课程与课堂教学以及高校钢琴伴奏的协作发展,推动钢琴伴奏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声乐演唱艺术形式的发展。
一、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
(一)钢琴伴奏的历史演进
钢琴伴奏起源于欧洲国家,是指在音乐艺术歌曲和不同规模的室内乐作品,以及其他多样形式的音乐舞台艺术表演中,运用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与独特优势为其进行同步的伴随性演奏,起到衬托促进、引导推动作用的独特艺术形式。钢琴伴奏在欧洲的初始产生与方兴未艾,完全伴随着钢琴地位在音乐艺术中的不断提升,以及钢琴演奏技巧的日益成熟。
钢琴伴奏以钢琴的存在为现实依托,西洋古典音乐是钢琴的发祥之处,是比较特殊的键盘形音乐器物。因为钢琴的音域极为宽阔和广袤,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近乎包括了所有乐音的乐器,所以钢琴享受着乐器家族王者的荣光。在此基础上,从艺术组成的视角来看,钢琴伴奏更是聚合了钢琴弹奏、和声、作曲理论知识以及伴奏造型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艺术。
钢琴伴奏是一项较为复杂而又灵活的音乐形式,不仅需要钢琴伴奏者自身大脑与肢体之间的协调配合、灵动思维与具体实践的统筹规划,更需要钢琴伴奏者在具备钢琴伴奏理论性知识的基础上,拥有分析、鉴赏与解读音乐作品的能力和对生活情趣的热爱与敏锐感知。
钢琴伴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钢琴演奏,就其艺术形式的综合性和对钢琴伴奏者能力的期待而言,钢琴伴奏是在具有钢琴演奏能力的前提条件下,借以音乐伴奏者身份的进一步发展。
(二)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
从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诞生发源的关联性视角来看,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自诞生以来,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声乐演唱的起源较钢琴伴奏的时间更早些,因为声乐演唱直接依托于能够表情达意的天然人声。随着声乐演唱发展现实性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钢琴弹奏手段与技术的延续发展,钢琴伴奏逐渐崭露头角。在钢琴伴奏出现后,这种独特的艺术演奏形式始终随着声乐演唱的发展而持续发展,在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历史统一调和中,凝结着的是整个音乐世界的辛勤探索与艰难创新。
从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音乐地位的关联性视角来看,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虽然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但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是相互辉映的关系,即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较为尖锐的对抗性却又和谐依存。随着音乐艺术进入崭新的时代,声乐演唱艺术日臻成熟并不断完善,在现实音乐舞台上诠释同部声乐作品时,往往需要二者间的高度合作与默契配合,才能使得声乐艺术展示出其魅力所在。
从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辅助功效的关联性视角来看,声乐演唱作为依托人声为主的艺术形式,虽然拥有多个不同声部,能够实现演唱的和谐与统一,但也正是因为天然人声的局限性,使得声乐演唱不能完全发挥声乐作品的魅力,显得略微单一和薄弱。而钢琴伴奏的音域宽广,且钢琴伴奏依托乐器也与依托人声的形式不同,看似与声乐演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尖锐对立,但转换角度之后,便能发现在矛盾的背后不仅仅是相互配合,更是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的契机。
与此同时,声乐演唱又在自身的局限性中形成了特殊的优势。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通过自己的人声音色配合着鼻腔、口腔和胸腔进行演唱,根据演唱者自身特色的不同,声乐演唱往往以此划分为以男女性为主要代表的多样性显著的不同声部。声乐演唱将自身所局限的音域和音色作为重点的突出部分,使得声乐演唱有了鲜明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在钢琴伴奏全音域的效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效果形成了极为鮮明有益的互补,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珠联璧合一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了质的提升。
二、声乐演唱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的基本介绍,钢琴伴奏凭借着自身广阔的音域、灵活的形式、多样的和声织体以及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占据着难以被忽视和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现实的音乐学习体会与实习教学中,钢琴伴奏始终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成为了声乐演唱的中流砥柱,极大地丰富了声乐演唱的表达空间与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也正因如此,钢琴伴奏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艺术优势地位,以及其在声乐演唱中无可比拟的配合与烘托功效,逐渐在声乐演唱中得到关注与正视。大众不断认识到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把握音准与速度、刻绘心理与性格、激发情感与共鸣等方面,并将这种认识持续向纵深发展。
(一)把握节奏匡正音准,保证演奏速度
在声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为了使演唱效果达到最佳,演唱者和伴奏者始终需要保证所发出的高音与相应律制的高音保持一致,钢琴伴奏者便起着控制与斧正矫饰音准的作用。而在现实音乐舞台中,由于演出环境、歌曲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声乐演唱的音准往往需要引导与矫正,而钢琴伴奏能够更为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钢琴伴奏也能够更为潜移默化地把握声乐演唱的节奏和速度。节奏是音乐作品产生的基础性条件,被誉为“音乐家的骨架”,在音乐作品中永远与节拍同时存在,通过音调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架构起整部音乐作品。音乐速度直观上是音乐作品演奏的快慢,是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声乐作品速度的不同会使听众产生不同的情绪与感受。
钢琴伴奏能够更有成效地把握声乐演唱的节奏、音准以及速度。伴奏者通过认真阅读正谱、正确分析作品,为演唱者提供更为切合实际的帮助与提醒,起到更为关键性的提示性作用,促使声乐演唱者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情绪,全身心地演绎声乐作品,使声乐演唱效果更为鲜明与饱满。
《我和我的祖国》是由我国作词家张藜作词、作曲家秦咏诚谱曲的声乐名曲,在这首声乐作品中既充满了对祖国含情脉脉的平稳抒情,又饱含着深沉厚重的激荡情绪,平缓的深情与波澜起伏的激情相交相织。在为《我和我的祖国》进行钢琴伴奏时,既要契合整首声乐作品中不同的节奏,又要为声乐演唱者提供匡正音准的效果,与此同时,伴奏者还要保证整体的演奏速度,在激昂的时候速度要稍微加快,在舒缓的时候又要稍微减慢速度,随着钢琴伴奏使声乐作品中对祖国的不舍眷恋与歌颂赞扬之情充分展现出来。
(二)刻绘人物性格心理,塑造音乐形象
在现实的舞台声乐演奏过程中,演唱者与伴奏者承担着为听众刻画声乐作品创设背景中人物的艺术性格、心理以及表现形象等,引导听众在音乐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对于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刻画,不仅需要演唱者自身扎实的功底与卓越的技巧,更需要钢琴伴奏进一步地渲染与辅助,在和声与旋律中实现虚幻与现实的有机交融。
声乐演唱者对于音乐人物的刻画较为直接,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全面性以及单一性,无法使音乐中的人物得到深层次的立体与丰满,无法更充分地发挥出声乐演唱的独特魅力,而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听众的艺术体验。钢琴伴奏则恰恰能够更好地弥补这种不足,因为钢琴几乎拥有全部的音域,其八十八个琴键的灵活应用使得钢琴的琴调极为多样、音色丰富异常,极富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钢琴以自身的旋律与和声为声乐演唱者进行伴奏,从而使声乐作品中音乐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心理更加細腻、形象更为饱满。而钢琴旋律与和声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在美国作曲家福斯特声乐名曲《老黑奴》的现实演奏中可见一斑,正是在旋律与和声的共同协作下,钢琴伴奏才能进一步对老黑奴这一音乐形象进行立体性刻画,使得听众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作者对年迈黑奴悲惨际遇的同情与哀思,更抒发了对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而现状又穷困潦倒的哀叹,塑造了完整又饱满的音乐形象。
(三)升华声乐演唱的情感与主题,引起听众共鸣
钢琴伴奏要求伴奏者在为声乐作品进行伴奏时,提前对作品进行初步的分析与鉴赏,而对作品进行赏析也正是实现准确伴奏的前提条件与坚实基础。实现精准地剖析音乐作品希冀表达的思想情愫与感情倾向,是钢琴伴奏对伴奏者提出的必不可少的细节处理要求。
在对声乐演唱的作品进行分析时,首先要深入了解作品创作的宏观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想要倾诉与表达的意蕴与内涵。其次,要认真探析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不同的结构对作品的情感表达有着迥然不同的影响。在声乐作品中,曲式是支撑作品的重要框架,表现着作品的深浅程度,促使音乐作品的情感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最后,还要尝试从音乐作品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进行处理,分析并揣摩整首作品的情感流动转折和承接,系统地建立起对作品的分析框架。
声乐鉴赏修养既来自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也来自对钢琴伴奏的熟悉程度和伴奏时的心理素质。钢琴伴奏促使伴奏者在弹奏中能够更灵活地运用移调和转调技巧,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不同琴键上承载着的不同琴调的作用,从而使得伴奏层次呈现多样化的听觉效果。同时,伴奏者在伴奏时对心态的调整也会影响音乐情感的表达,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及时的心理调整也会推动音乐情感的表达更为丰满、更为酣畅。
钢琴伴奏升华主题情感的重要作用在声乐作品《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中得以尤为淋漓尽致的展现,而这首作品的另一个名字更为大众所熟悉,那就是《共和国之恋》。这首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是纪念并缅怀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然而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时代,如何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先辈科学家的爱国赤子情以及舍私为公的情怀,这便是钢琴伴奏所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通过旋律中的深切情思与真挚情感,钢琴伴奏者营造出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恢弘背景,通过钢琴伴奏技巧的灵活运用,让听众不由自主地进入创设情景之中,作品中对祖国无限博大的爱恋与炽热就此得到升华。
(四)充分实现声乐演唱独特的艺术魅力
钢琴伴奏要求钢琴伴奏者必须预先对声乐作品进行解读,要较为精准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倾诉,较为稳当地处理作品的声乐细节,尤其是音乐中需要运用钢琴技巧进行转折的部分。这就决定了演唱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伴奏者的理解与情绪的影响,因此,恰如其分的钢琴伴奏必然会促使声乐演唱者可以更盈满地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情愫与风度。
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的舞台表演中,也经常会通过自身的旋律、节拍和速度影响着演唱者水平的发挥。不同的声乐作品有着不同特性与特质的旋律,也通过演奏速度表达着不同的情感。钢琴伴奏通过默默传导声乐作品中的厚重情愫,为作品中情感的转折进行铺垫、为情感的递进加强渲染,从而更好地衬托出演唱的效果,将演唱与伴奏完美融合,使听众较快地进入声乐作品营造的氛围中,引起感情共鸣,让声乐作品及其演唱的效果展示出盈沛的艺术内涵。
三、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
钢琴伴奏对声乐演唱的重要作用之所以能够实现并得以充分的展示,与钢琴伴奏本身所依托的钢琴音域特点以及钢琴伴奏特殊的艺术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钢琴伴奏自诞生之初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钢琴伴奏能够演奏出丰富的和声与不同风格韵脚的旋律,在情感的倾情表达上具有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钢琴伴奏在浓郁情感中所营造的美妙意境,更为声乐演唱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一)钢琴伴奏音色的和谐美
钢琴的不同琴键承载着不同的音色品质,而钢琴作为乐器具有独特的容纳性,这便使得钢琴在进行伴奏时,不仅没有因为本身音色过多而导致尖锐的矛盾冲突,反而能够营造出某种卓殊奇特、多重多层的听觉体验空间,显现出难能可贵的和谐之美。
钢琴伴奏音色的和谐之美能够有效地弥补声乐演唱中人声所固有的限制性因素。例如在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音乐作品《野玫瑰》中,钢琴的伴奏使得演唱更为轻快流畅,明亮的旋律也烘托出整首作品愉悦欢快的氛围,加强了人声的穿透力,提升了演唱的圆润感,表达出细腻而又浪漫的音乐层次空间。在与舒伯特来自同一国家的另一位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声乐作品《渴望春天》中,乐曲始终保持着活泼婉转的旋律,曲式结构恰到好处,钢琴伴奏配合着声乐演唱,使演唱者沉浸在极富律动感的乐观情绪之中,更使听众感受到和谐音乐之中的童趣与天真,极大地增强了声乐演唱的和谐性。
(二)钢琴伴奏旋律的情感美
钢琴伴奏在众多相互对立的钢琴伴奏音调中,经由钢琴伴奏音调和节奏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从而表达了钢琴伴奏的核心思想或者其全部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构成了钢琴伴奏的旋律。在大众看来,旋律是整部声乐作品的精神与生命力。
声乐演唱是通过人声而进行的演唱,是旋律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人自身的音域和表达关系紧密,所以声乐演唱在具有歌词繁多等特殊优势时,难免会附带着音域范围有限的缺憾,从而导致声乐演唱无法在更多层面表现更多的感情思想。
钢琴伴奏凭借自身广阔的音域、多样的调式、不同的节奏、机敏的力度、丰富的音色,使得钢琴伴奏天生便具有极为丰富的旋律,钢琴的多声性特征使得钢琴伴奏能够演奏出或激昂雄壮、或柔和委婉、或低沉悲哀、或清闲惬意的情感。钢琴伴奏这种灵活的旋律演奏,使得钢琴伴奏能够适应不同场合与不同声乐作品的需要和要求,其自身所彰显的情感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声乐作品的表现。
(三)钢琴伴奏音韵的意境美
音韵,其实是汉语言语音系统中的概念,其研究的范围是古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关声、韵、调等内容的发展与演进情况。钢琴伴奏自身所具有的音韵,具有能够营造美轮美奂意境的独特艺术特征。
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实则是声乐家对音乐艺术才情的呈现,是声乐家音乐情感的倾诉与表达,是声乐家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声乐家在进行歌词填写或创作时,为了情感表达的流畅与通顺,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契合了音韵的规律,使得声乐作品整体充斥着独到的音韵,而钢琴伴奏者在演奏前便需要对声乐作品的歌词进行分析与解读,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其音韵中所营造的音乐意境,进而传导至钢琴伴奏之中。
故而,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使得钢琴伴奏同样带着音韵的美感,歌词的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同样映射在钢琴伴奏之中,使得钢琴伴奏能够在情感的基础之上,又营造出一种包含所有情感在内的意境,充满意境的特有美感。
四、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钢琴伴奏对于声乐演唱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在现实舞台艺术中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而怎样在现代艺术社会的背景下,真正实现钢琴伴奏对声乐演唱的多重作用,还需要从钢琴伴奏自身的专业性角度,和钢琴伴奏者、教学课堂与课程排列,以及高校间钢琴伴奏未来的协作发展进行探讨。
经过实践证明,钢琴伴奏者只有通过认真学习钻研与钢琴伴奏相关的理论性知识,正确认识钢琴伴奏在音乐演奏中的重要作用与特殊地位,并通过专业音乐艺术高校钢琴伴奏课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高校间未来钢琴伴奏的协作联动发展,钢琴伴奏才能够取得更為鲜明、更为实质性的进步。在现代音乐社会持续发展的总体性背景下,培养钢琴伴奏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已经变得多元化,但是无论怎样发展演进,钢琴伴奏者都应高度重视并努力加强对钢琴伴奏的刻苦学习,在此基础上钢琴伴奏课堂的教学观念以及课程排列也要与时俱进,并始终坚持以钢琴伴奏者能力的提升为本,最终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一)端正认识态度,培养钢琴伴奏合作意识
钢琴伴奏者必须正确认识钢琴伴奏是充分独立于声乐演唱以及其他一切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并不是其余各种音乐形式的附庸与附属品,自其诞生之初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钢琴伴奏者只有端正认识态度,充分认识到钢琴伴奏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才能为展现钢琴伴奏真正的魅力奠基。
1.夯实钢琴伴奏的基础知识,增强伴奏的感染力
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是以简单的和基本的钢琴弹奏理论与技法为先决条件的。钢琴伴奏的基础知识集合了钢琴作曲理论、钢琴弹奏技能以及键盘和声知识。同时,钢琴伴奏的基础部分还要求伴奏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声乐演唱作品的音准、节拍与声乐队整体的演唱速度。
钢琴作曲是综合多种音乐理论的体系,用以表达作曲者的音乐情感,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浪漫派、古典派、现代派等多种创作风格。在此基础上,钢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弹奏技巧,无论是踏板的运用,还是移调转调的能力,都属于最为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与此同时,伴奏者也应当精准地掌握声乐演唱过程中的节奏,紧跟并统一于声乐队的演唱速度,寻找正确的和声方向,熟练把握触键效果与键盘反应等,将日常的钢琴伴奏理论与实践中的伴奏能力相结合,不断夯实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提升伴奏的能力,来愉悦听众,以扎实的伴奏水平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保驾护航。
2. 加强伴奏与演唱的合作意识,升华声乐作品主题
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并非各自独立的音乐形式,虽然钢琴伴奏常常处于辅助地位,但在声乐演奏中二者往往珠联璧合。因此,绝对不能轻易地脱开声乐演唱而去高谈阔论实际生活中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钢琴伴奏的能力也应在与声乐演唱的交融中得到提升,进而升华声乐演唱的情感主题。
合作意识是钢琴伴奏者自身音乐素养的体现。在声乐舞台配合演奏的过程中,伴奏者十分需要加强与作品演唱者之间的坦诚布公,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音乐创设背景与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音乐体悟同演唱者进一步沟通。这不仅有利于伴奏时对音乐作品细节的处理,更有利于二者间形成相通的情感与默契,通过伴奏者与演唱者的密切配合,将音乐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充分地、真实无误地表达出来。
在与演唱者配合的同时,钢琴伴奏也需要提前阅读正谱,积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构音乐作品及其想要表达的情感。在伴奏实践中还需要观摩层次与级别不同的演唱者、水平与难易程度不同的音乐作品,培养伴奏者合作的灵活性、机动性,在合作中提升钢琴伴奏能力,为听众描绘声乐中的形象,抒发并升华情感。
(二)传递正确观念,加强钢琴伴奏基础课程
钢琴伴奏者自身的努力是培育钢琴伴奏能力的必要因素,但是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形成更高层面的教学氛围创设与引导。钢琴伴奏的课程与教学课堂作为伴奏者学习的现实依托载体,对钢琴伴奏者的重要教育意义显然是可以容易认识和预见的。同样,也只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设置钢琴伴奏的课程,并辅之以钢琴伴奏课堂正确的观念性指引,钢琴伴奏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1. 傳递先进确切的观念是钢琴伴奏课堂的使命
钢琴伴奏课堂应该向钢琴伴奏的学习者传输着一种正确恰当的学习观念,在钢琴伴奏者开始学习时便培育学生鉴赏声乐作品的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应该对钢琴伴奏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握住未来钢琴伴奏的发展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高校间的钢琴协作建设,实现高校间优质的钢琴伴奏教学资源的共享。
钢琴伴奏的教学观念更应融入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基本作用的介绍与培养,钢琴伴奏肩负着将听众带入声乐作品本身创设情绪之中的使命,需要营造出符合声乐作品本身的感情环境与氛围。最终在伴奏者与演唱者的相互依托中,激发听众的思想情感共鸣。这就要求钢琴伴奏课程需要仔细分析声乐作品作者的经历、创设背景以及情感意图等。
2. 加强基础性伴奏训练是钢琴伴奏课程的重点
钢琴触键法是钢琴伴奏最为基础的课程,因为钢琴伴奏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力量才能在声乐演唱中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触键力量过大或过小都会破坏钢琴伴奏的审美感。而训练触键力度的首要因素是伴奏者自身情绪与指尖力量的配合,要让二者能够形成通感,以求实现触键力量适当的效果。触键训练的第二个阶段是伴奏者对速度与节奏的把握,因为触键是否平稳会很大程度影响到钢琴音色的品质与质感。
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课堂学习与训练后,触键训练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触键器官,伴奏者的手腕和手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触键效果。伴奏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放松训练能够促进触键的灵活,促使钢琴伴奏者养成良好的触键技能。与此同时,钢琴伴奏的课程还包括调节伴奏速度,以及在具体伴奏中运用适当的音量增强钢琴伴奏的作用力等。
(三)提高伴奏能力,追求至善至美艺术境界
在现实的某些场合中,钢琴伴奏与钢琴伴奏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钢琴伴奏的轻视,这些都导致钢琴伴奏难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失去其自身独特艺术魅力及感染力。许多学生仅仅看到钢琴伴奏中伴奏的字样,便认为钢琴伴奏只是一种简单的陪衬与附庸,难以和其他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并驾齐驱。因此,便产生了粗暴对待钢琴伴奏的现象,从而无法深入学习钢琴伴奏的专业理论与知识,甚至对钢琴伴奏的技巧不屑一顾,忽视或者轻视钢琴伴奏,导致钢琴伴奏中和声织体的变化程度呆板单调,缺乏灵动的选择变化,通过旋律渲染的意境与氛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情感枯燥无聊、节奏节拍与速度把握失当、保驾护航的匡正音准功能失效等。
总的来说,对钢琴伴奏的认识不准确,甚至无视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致使钢琴伴奏难以发挥自己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力,而简单地沦为声乐演唱的附庸,进一步致使声乐演唱的魅力折损,这一后果是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均难以承受的。广大钢琴伴奏者必须苦练伴奏本领,始终坚持通过钢琴伴奏传递音乐情感,追求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五、结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能够发现,钢琴伴奏与声乐作品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尽管相互独立、并不相同,但二者仍然在现实舞台演奏中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钢琴伴奏并不单纯是辅助演唱者的工具,更在声乐演唱中发挥着正音塑性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钢琴伴奏者也只有在掌握基本乐理知识与弹奏技巧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并处理声乐作品,加强伴奏与演唱及音乐作品的配合,才能够真正展现出钢琴伴奏的色彩与魅力,实现伴奏与演唱的水乳交融,从而充分发挥出声乐演唱中意蕴深厚的情感与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钢琴伴奏自身的积极发展,必将推动整个音乐艺术综合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声乐演唱这一研究领域之中,钢琴伴奏的长足进步必将对声乐演唱产生重要的影响,推动声乐演唱音乐艺术最大程度地呈现独特的艺术品质与情感共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