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可视化分析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22-07-02徐智莉
徐智莉
〔关键词〕计算机可视化分析;钢琴教学;运用探究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音响分析受制于音乐演奏时间的流动性难以直接完成,因而传统的钢琴教学所依赖的音乐分析必须建立在乐谱之上。
20 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迭代为运用科技手段考察音乐演奏中的速度、力度、音色等元素中更为微观的弹性变化提供了可能,而且在文本的呈现形式上也比传统乐谱更为细腻,能将音乐演奏的听觉感受转化为更加直观并能反复分析的可视化形式,实现了听觉的视觉转化。在演奏实践中,过去只能以感性认识来进行描绘的风格差异,经过计算机算法处理后,完全可以成为可供分析的理性形式。国内已有学者在这一方面迈出可贵的第一步。
杨健在《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基于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的研究》中以20世纪初期与晚期的西方器乐演奏作品录音中所呈现的参数差异为研究对象,提供了运用可视化音响参数对音乐演奏的风格变迁进行细部分析阐释的范本。①其后,《为爱而声之卡拉斯:歌剧〈茶花女〉历史录音的计算机可视化分析》②也为针对历史录音与目前流行版本的差异通过计算机可视化分析寻找演变动因的案例。
在音乐教育方面,对于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的运用研究尚属起步阶段。黄莺、杨健《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本文的研究》将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运用于声乐教学研究③,而两人合作的另一篇文章《看得见的好声音——计算机可视化辅助声乐教学之案例分析》,则以《我亲爱的爸爸》《偷洒一滴泪》《笑之歌》三首音乐作品为例,尝试对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路徑进行总结,认为可视化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声乐教学手段中节拍器、钢琴工具的缺陷,对于提升教学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尚未出现运用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进行钢琴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
在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探讨将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技术应用于钢琴教学实践的路径。本文所运用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基于在线分析平台Vmus.net④。该平台的主要参数提供方向为: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在国内学界有一定权威性。本文借助vmus.net 可视化分析平台,运用“IOI 偏离度”“速度——力度曲线图”⑤两个工具,以《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的第一乐章为例,探究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第一乐章的可视化分析
钢琴家、作曲家赵晓生曾言:“古典主义具有清晰、节制、平衡的特征”。⑥古典主义这种较为严谨的风格特征使得不同的演奏家在进行个人风格创造时更为谨慎。当这一倾向作用于钢琴教学时,如何向学生传达不同演奏家在细部处理中的差异就成为了难点。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莫扎特的代表作《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的第一乐章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教学文献。
20 世纪末,众多钢琴演奏家都录制了《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笔者选取了20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这一时期被认为是唱片业的黄金时期)的录制时间较为接近但风格差异较大的三个版本进行分析。第一个版本来自内田光子。内田光子幼年时代就跟随家庭来到维也纳,接受了正规系统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教育。她的演奏被评价为最具有“历史演绎方式”⑦。第二个版本来自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Barenboim)。巴伦博伊姆曾就读于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青年时代就以擅长演奏莫扎特的钢琴作品著称。第三个版本来自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的录音版本。布伦德尔被认为是莫扎特作品思想的权威诠释者。
计算机可视化分析在钢琴教学中运用的目的就是“通过得到的客观科学准确的数据进行研究,证实或者帮助找到更有利于提高演奏教学的科学的方法。”⑧。笔者分析了演奏家的历史录音⑨,并运用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下称“可视化分析”),从速度、节奏、力度、装饰音四个角度来阐释不同艺术名家对乐曲各自不同的处理方式,观察他们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表现,并为教学提供更科学的弹奏标准。
(一)速度整体布局的分析
“速度曲线”是Vmus.net 平台所提供的一种重要的分析参数,其借助“高斯窗 ”(gaussianwindow) 对所采集的数字化演奏音响速度数据进行一定的平滑性处理后,可以清晰地展示演奏者的速度动态曲线,能精确至每一拍。
图(1-1)为速度曲线分析的呈示部81 个小节的速度布局。较粗的黑色平滑曲线代表了速度的整体布局,虚线代表了节拍,纵坐标对应了节拍的具体数据,每拍以四分音符为基准,横坐标对应小节数。可以看出,内田光子、巴伦博伊姆、布伦德尔的演奏时长分别是104.11秒、109.8 秒、104.9 秒,耗时接近。此外,他们演奏使用的节拍也非常接近,分别为:内田光子(140.3BPM)、巴伦博伊姆(133.4BPM)、布伦德尔(138.9BPM)。速度有小范围的变化,但并不显著,均表现了作曲家规定的“Allegrovivace(活泼的快板)”速度。这一分析说明,在对这首作品的处理中,演奏家并没有过多强调速度上的个人风格,而是较为一致地执行了作曲家的本意。
(二)节奏的对比分析
节奏方面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IOI偏离曲线”。“IOI”,即Inter onset inteval,是起奏间隔的代称。起奏间隔表示一个音符起奏时刻到下一个音符起奏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横坐标对应谱面的每个音符;纵坐标代表了IOI偏离度,指实际演奏的起奏间隔比乐谱规定的应有时值长了(正值)还是短了(负值)百分之多少,以百分比为单位;在乐谱下方分别标明了按照先后顺序的音符编号;IOI耗时:一个音符起音到下一个音符起音消耗的时间,以秒为单位,阴影波状部分代表了力度的起伏。速度——力度曲线:以坐标形式将速度与力度处理为可视化曲线。横坐标对应乐谱小节数,纵坐标对应着旋律进行每分钟的节拍数(BPM,Beat per Minute),即每分钟多少拍。而红色的点则代表了每一个节拍的瞬间速度。灰色阴影表示力度的相对大小,黑线是采用平滑处理以后的速度曲线。运用IOI偏离度工具可以看到每个音符实际演奏的持续时间。
在演奏家的实际演奏中,音符间的间隔往往有着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元素。
《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的第一乐章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笔者对作品第89小节、第145小节、第224小节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组合⑩进行了分析。图(1-2a、b、c)中,每个小圆点的纵坐标对应了一个音符,下方表明了每个音的演奏持續时间数据与偏离度,横坐标对应了偏离度,表示实际演奏时间比谱面规定时值长短程度的百分比。演奏家都将十六分音符演奏得比谱面规定的时值短,巴伦博伊姆与布伦德尔均匀演奏了十六分休止符节奏组合。在附点音符节奏组合中,巴伦博伊姆整体舒展,而布伦德尔与内田光子的缩短幅度变化相对明显。在八分音符节奏的组合中,三位演奏家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统一。总体来看,十六分音符偏离度缩短幅度较小,非常接近谱面规定时值,体现了古典主义节奏的节制与规范。
(三)力度整体的布局分析
力度曲线的可视化分析与速度曲线的可视化分析原理一致。笔者运用力度曲线图对作品的第104-111小节进行了分析。图(1-3),灰色阴影轮廓是演奏力度强弱带来的音量变化。三个录音版本的灰色阴影轮廓整体偏窄,平滑而流畅,音量较弱,对比并不鲜明。
从图(1-3)可以看见节拍的力度强弱分布,三角形代表了每小节的节拍。三位演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强拍节奏表现,巴伦博伊姆表现得最为鲜明、严格且规范,几乎每小节第二拍都形成了强拍,表现了莫扎特积极乐观的精神特点。
(四)倚音装饰的节奏分析
作品第121小节的倚音可视化分析中同样运用了IOI偏离度工具,图(1-4-1、1-4-2a)分析了三位钢琴家右手演奏的倚音与左手演奏的阿尔贝蒂伴奏织体。内田光子将倚音G与其所修饰主音F以7:12的比例进行了处理,而巴伦博伊姆与布伦德尔则更倾向于节奏均匀,将倚音与其修饰音奏成了两个平均的十六分音符。
图(1-4-2b)是双手两个声部的触键点延迟11时间的分析。布伦德尔与内田光子左右手触键点稍微有些节奏上的延迟,例如布伦德尔的演奏中:左手的降B音一共持续了0.15秒,右手的倚音G几乎占去了左手降B音四分之三的时间,F音被延迟到了下一个八分音符节拍中。而巴伦博伊姆的演奏非常规整:左手降B音与右手倚音G同时奏出,G与F音平分了降B音的时值。
三位钢琴家在速度、节奏、力度、装饰音节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古典主义音乐规范、节制而均衡的特点。笔者认为,巴伦博伊姆每分钟133.4拍的演奏速度更符合古典主义音乐的节制性特点。对于乐章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巴伦博伊姆表现得最平稳、从容均匀,符合莫扎特音乐中精致典雅的特点;巴伦博伊姆将强拍节奏表现得非常规律而显著,更能体现莫扎特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纯真热情的风格;倚音节奏的演奏,相较于另外两位钢琴家双手不同程度的触键点延迟,巴伦博伊姆双手均匀配合,将倚音装饰演奏得简单而朴素,清晰而自然,更符合莫扎特自然纯真、善良博爱、明快典雅的风格特点。
以上这些特征,体现了巴伦博伊姆对古典主义音乐的独特见解与深刻的思想内涵。笔者以巴伦博伊姆的演奏特征为标准,在下文进行钢琴教学的讲解。
二、《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第一乐章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可以根据巴伦博伊姆的演奏特征,从统一的音质、规范的节奏、精细的力度控制、准确的装饰音节奏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统一的音质
巴伦博伊姆在演奏《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时演奏速度活泼欢快、音量整体较弱,表现了莫扎特精致、轻巧的音色特征,因此弹奏时要做到音质统一。笔者认为,可以要求学生手指快速触键且触键统一,以表现莫扎特干净、清晰、透明的音色。
1. 手指触键的基本要求
手指触键时,三关节是力量作用于手指尖的支撑点,应避免三关节的塌陷,时刻保持手指紧张的状态;而掌关节的充分支撑可以帮助保持良好的手型,为手指的弹奏提供空间与力量支持。手腕、手臂、背部、肩膀、脖颈等身体各个部分都要在演奏中进行一定放松,避免因身体的紧张导致的手腕僵硬、力量堵塞,形成僵硬的声音,这就会与莫扎特音乐的精致典雅背道而驰。
2. 手指的快速触键
手指的快速触键要求每根手指要独立、积极主动地弹奏,要运用手指尖的力量快速将琴键一弹到底,感受到音色的干净清晰而有穿透力,音质饱满后,紧接着手指快速放松、离键,再弹下一个音,如此连续进行。对于手指力量较弱的学生,可以指导其稍带一点指腹的力量,让声音更圆润,而手指力量较强的学生,可以教导其更多用指尖触键,避免声音过于厚重。
(二)古典主义的规范节奏
巴伦博伊姆将每个十六分音符都演奏得均匀而稳定,并且都在准确的节奏点上,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手指弹奏。
1. 规范准确的节奏
《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第一乐章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还包含了各种节奏组合,例如第89小节带休止的十六分音符组合,第145小节的两种节奏的组合,第224小节前八分音符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组合等。在熟悉各种节奏的基础上,运用手指快速触键,保持统一的手指力度与触键高度,可以保证每个音在节奏点上,且准确表现古典主义的规范节奏。
2. 强拍节奏的训练
巴伦博伊姆在第104-111小节将每小节第二拍奏成强拍。为培养学生强拍节奏的表现意识,建议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看着谱例来慢速练习。首先将每拍的三个或四个十六分音符保持同样的手指力度与下键速度弹奏均匀,保证每个音都在正确的节奏点上。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借助手臂的力量,将第二拍的四个音弹成重音。在熟练后,可以根据巴伦博伊姆的演奏速度,逐渐提速到每分钟136拍。
(三)力度运用对比与音色表现
《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的音量总体较弱,并不需要过强的力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体会手指与掌关节支撑用力、小臂配合用力、手臂配合用力,感受不同力度运用方式所带来的音色表现。
1. 手指与掌关节支撑用力
手指与掌关节支撑用力可以表现干净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以第131-132小节为例,掌关节充分支撑,用一点手指尖的力量,轻轻弹奏跳音F。
2. 小臂配合用力
小臂配合用力,主要通过小臂断奏表现干净、透明而又具有分寸感的音色。以第219小节为例,肩膀放松、大臂放松、手腕放松,右手四指提前做好准备,带着小臂自然的力量下落,弹奏降A音,同时二指做好准备状态,运用手腕将小臂向左前方带起,二指主动触键F音,完成弹奏。
3. 手臂配合用力
手臂配合用力,可以表现圆润干净并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以第162-164小节为例,弹奏琶音时,要求学生肩膀放松,将左手大臂的自然力量作用于五指,弹奏D音,同时前臂向右运动,手腕放松,四指与二指充分伸张,继续弹奏F到D音,体会力量在指尖转移。右手以同样的用力方式弹奏F到G音,體会手臂的配合用力。
(四)准确的装饰音节奏
巴伦博伊姆将倚音与其修饰音奏成了两个均匀的十六分音符,并且双手均匀配合弹奏。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对具有代表性的装饰音进行了分类列举,要求准确均匀地弹奏装饰音。
1. 倚音
第121小节要求将倚音G与主音F弹成两个均匀的十六分音符,右手G音要与左手降B音同时奏出,G与F音平分降B音的时值。
2. 短颤音
第100小节的短颤音记号标注在八分音符降B音上,建议从上方音开始弹奏短颤音,将C与降B音弹成两个均匀的三十二分音符,一共弹两组。右手C音要与左手和弦同时奏出。
3. 回音
第185小节的回音装饰记号标注在了D音上,所以要奏成降E、D、C、D四个音。建议将每个音奏成三十二分音符,同时右手降E音要与左手的三度音程同时奏出,四个音平分八分音符的时值。
4. 长颤音
第169小节的长颤音记号出现在C音上,建议从上方音D 开始弹奏,将D 与C 音奏成两个三十二分音符,将两个音划分为一组,每一组对应左手弹奏的每个十六分音符,一共弹11组。
结语
通过运用可视化技术分析《莫扎特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第一乐章的速度布局、节奏特点、力度布局、装饰音节奏,可以看出不同钢琴家的演奏从不同角度再现了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精致典雅的古典主义风格。钢琴教学既要强调对作品历史风格的尊重,又要将演奏家留下的经典版本中所呈现的卓越艺术手法继承下来。从这个角度看,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的运用为钢琴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