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四川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大门
2022-07-02黄梅
黄梅
一、《阿坝夜会》的教学背景
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音乐极具地方民族特色。但是,近些年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尚须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无疑给我们传承中华传统和民族艺术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尤为严重的是,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许多艺术种类出现了断层现象,令人担忧。鉴于此,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就成为了摆在每一个音乐传承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有责任以民间艺术音乐为媒介,将四川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渗透到音乐学科的教学中,并通过这种课程资源的学习来传播四川地方音乐文化。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对音乐民族文化的热爱,《阿坝夜会》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让我们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二、《阿坝夜会》的艺术启迪
(一)重视音乐艺术,提高民族音乐认同感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担当起传承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责任来。因为一旦忽略了这一工作,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就会面临断层的风险。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让孩子们意识到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中提高民族文化的学习乐趣,并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民族、民间音乐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去。这对多民族、多音乐艺术种类的四川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获得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和自信。
(二)渗透音乐艺术,引发学生共鸣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根本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结合生活背景并以有趣的知识活动为引子来吸引学生。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理解,对相应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将其背后有趣的民俗文化融入教学课堂,并以此作为教学资源选材的一大标准。例如《阿壩夜会》就融入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现状,乐曲欢快、热烈,使用了阿坝藏族踢踏舞这一民族音乐的基本旋律和节奏,利用变奏手法徐徐展开,并由主题、两次变奏及尾声组成,加上其背后有着许多有趣的活动内容,形象地表现了阿坝藏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并展现了他们参加夜会时的热闹场面。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将《阿坝夜会》作为教学内核吸引学生注意,再以阿坝藏族地区生活中常见的“夜会”场景作为课程引子,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音乐、聆听音乐,并以唱、跳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融入阿坝夜会的场景中。
这样欢快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又营造了课堂现场的趣味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快速进入音乐的主题中,并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需要培养兴趣。音乐虽然也有雅俗共赏之说,但是系统的音乐审美却需要较高的鉴赏和理解能力,甚至需要一些乐理基础和乐感。如果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方式,难免有些枯燥无味。
于是,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坚持以兴趣作为引导,让学生们真正喜爱上这一音乐作品。
在教学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视听结合的方式来营造音乐情景,用藏族风格的音乐、舞蹈引出《阿坝夜会》,让大家瞬间融入课堂中。这样,既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也为后面学生对表演的聆听做了铺垫。
在分段聆听并分辨主题音乐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画面设计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
另外,教师以钢琴、热巴鼓为教具,让有意向的同学尝试演奏《阿坝夜会》,通过多种乐器的使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热情与兴趣。
很显然,这些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还体现出了四川地方音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高度融合,让学生们享受到了民族音乐艺术荟萃的饕餮盛宴。
(四)多种方式结合,贯通艺术表达
教师在课程教育中可以借用视觉化呈现的方式贯通视听艺术的表达,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音量高低、旋律变化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并通过肢体将其表达演绎出来。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打通视听艺术的表达渠道,还能提高学生对基础乐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调动学生在听、看、想、做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师还通过比对钢琴演奏与管乐演奏两个不同版本的《阿坝夜会》,让学生对于这一音乐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比较中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了不同乐器的成音特点和表达效果。
(五)以音乐为媒,了解民族文化、丰富教学内涵
选择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内核来进行音乐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对音乐背后的民俗文化以及音乐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所以教师的教育理念就是以音乐为媒介,让大家接触音乐中的民族文化,喜爱音乐承载的中华文化。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所得,教师首先需要保证自己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四川的地方音乐文化。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在网上收集四川地方音乐文化的资料,也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反复观看四川阿坝地区藏族的舞蹈视频、生活视频。
如果准备充分,同学们不仅能在这节课堂上学会基础的乐理知识,并能从乐曲旋律、节奏中感受情绪,学会用音乐抒发情感,还能了解到四川藏族音乐、舞蹈的艺术风格和藏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这正是加强知识素养、丰富教学内涵的极好的实践方式。
(六)丰富乐理知识,强调知识素养
课程目的在于以音乐为媒介,让同学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产生兴趣。而作为教育课程,老师向同学们进行乐理知识的传授也极为重要。
这一理念也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
无论是开始引入课堂时的初听全曲,还是让同学们去感悟音乐情感、体会音乐速度,以及对音乐创作者的介绍,都丰富了孩子们的音乐知识。之后的复听全曲,并让孩子们根据音乐画旋律图形谱,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图形谱的特点,让孩子们对基础乐理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演唱前强调的坐姿、音色、节奏等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
在后面的听音辨题中,各个问题的设置都要为孩子们的音乐知识学习服务。在课堂上,乐器的使用也是对音乐的学习。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寓音乐知识于其中。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课堂上,孩子们一起欣赏了两个版本的《阿坝夜会》,感受了阿坝藏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和阿坝夜会的热闹、欢快。四川的两位作曲家把阿坝藏族地区的民间音乐和西洋乐器、西方的创作形式相结合,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国际化。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这一节音乐课,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摇动、推动、召唤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培育了孩子们对美、对艺术的理解,丰富了孩子们对于乐理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