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让音乐课堂“熠熠生辉”
2022-07-02钱文君
【摘要】音乐是激活想象、引发情感的艺术,小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音乐的熏陶,在音乐中获得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愉悦,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兴趣;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钱文君(1983—),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音乐是落实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丰富的情感,感知空灵的意境,也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1]。然而,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很多教师仍以自己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对音乐提不起兴趣,得不到美的涵养,这在无形中遮盖了音乐的光芒。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相悖的。对此,音乐教师应摈弃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发展,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音乐课堂,为音乐课堂注入活力。
一、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内容
學生的学情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之一,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据此进行课程设计。此外,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要让班级的成员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进行教学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都能熟练地唱国歌,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该歌曲诞生于革命年代,是纪念革命先烈的。因此,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学习国歌诞生的背景、激发爱国情感上,并以此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在上课之初,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齐声演唱,学生流畅而充满自信地大声唱了出来,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了关于“国歌的诞生”的微课,让学生通过义勇军战士的事迹,了解了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了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从而对国歌诞生的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具体分析歌曲中饱含的情感,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在演唱过程中忽略的情感要素,进一步为整首歌注入情感。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对国歌的了解,带着更深厚的情感,重新进行演唱。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了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加深了学生对国歌的理解。通过这首歌的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了更多有意义的知识。
二、从年龄特点出发,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形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较差,爱玩、爱动,逻辑思维不强,往往更关注自身的感觉,喜欢动态的事物等,对此,教师可以多采用视频、小组合作、律动游戏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可以快乐地学习。
比如,在对《铃儿响叮当》这首歌进行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这是一首欢快的美国民歌,具有节日及生活的浓厚气息。为了让本节课的内容更符合小学生爱玩、爱动的年龄特点,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进行了教学环境的布置,利用圣诞树、圣诞帽、圣诞袜、彩带等常见的圣诞节元素营造出了圣诞节的氛围。学生进入教室后很快就被教室的布置吸引了,激动地讨论起来,同时也对教师即将授课的内容充满好奇和期待。接着教师问:“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会想到哪个节日呢?”学生们大声回答:“圣诞节!”“你对圣诞节有哪些了解?谁能分享一下?”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但内容都不完整。教师对学生说:“要想了解圣诞节、感受圣诞节的节日氛围,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歌,是什么呢?”“《铃儿响叮当》!”学生整齐大声地回答。“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歌好不好?”“好!”就这样,教师顺利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致也很高昂。
在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从生活经验出发,挖掘课堂活动素材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是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一理念要求从学生生活的背景出发进行知识的传授,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教材知识的实用性。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学习经历,探索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以顺利地推进课堂教学。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将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便于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从而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比如,在教学《五月五赛龙会》这首歌时,教师贯彻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歌曲进行了解。这首歌选自苏州民歌《姑苏风光》,描绘了江南地区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教师在上课之初先带领学生回忆了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并让学生对此进行了分享。学生完成分享后,教师播放江南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活动视频,学生看到了江上龙舟比赛的热闹场景,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师借此机会组织学生进行了龙舟比赛的律动游戏,让学生跟随着音乐模仿划龙舟的样子摆动起来。学生进行游戏后,兴致变得很高,课堂变得很热闹,教师趁此机会向学生介绍这首歌,并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刚才分享的内容以及赛龙舟活动,思考这首歌应以什么样的情感来进行演唱?”学生认为应该以高昂、积极的情感进行演唱,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按照高昂、积极的情感进行范唱,然后组织学生学习演唱。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说:“我们学完本首作品后,可以在下次端午节的时候一起演唱,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特殊回忆。”如此,学生对这首歌的学习热情大大提升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唤醒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利用律动游戏激发了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共鸣,为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情感迁移,通过利用学生的切身经历让学生对陌生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促进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提升。
四、从集体兴趣出发,提升课堂活动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是其最好的老师[2]。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不同班集体的兴趣所在,调动班集体的兴趣,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班集体的氛围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想办法吸引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带动整个班集体的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比如,在对《西风的话》这首歌进行教学时,教师从集体的兴趣出发,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热情。这是一首比较简单的儿歌,教师在范唱环节展示了两个版本的演唱,一个是齐唱、一个是合唱,并问学生:“大家觉得哪个版本的更好听?”学生回答是合唱。可见这个集体对于这首歌的合唱版本更感兴趣,于是教师决定从集体的兴趣出发,让学生采用合唱的方式演唱这首歌。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反复聆听成熟乐团的合唱表演,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声部,做好分工后,让每位学生自己去熟悉所负责的声部的内容,然后进行集体练习。在学生合唱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阶段性的鼓励评价,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音乐作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兴致高昂,也很有信心,因为教师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合唱方式来演绎这首歌,他们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教师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了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发挥集体的作用,尊重集体的兴趣,让学生在集体作用的促进下更好地成长。合唱、体态律动、个性编创等都是适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们的兴趣点,合理地利用集体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从个性角度出发,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并希望自己的个性可以被别人关注与认同,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性角度出发,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开展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机会。学生实践完成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成品展示的机会,并运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实现音乐的育人效果。
比如,在教学《脚铃舞曲》这首歌时,教师从学生的个性角度出发,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是一首律动感很强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演绎。教师首先给学生播放这首歌,并问学生:“听到刚才播放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觉很热闹、很自由。”教师接着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虽然这首歌我们比较陌生,但大家通过旋律也能感受到它要表达的情感。这首作品是孟加拉人的节日歌曲,在节日时孟加拉人会聚在一起唱这首歌,并尽情地起舞,场面热闹非凡。现在听完了音乐,你有没有想动起来的感觉?”学生回答:“有!”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这首作品表现出来。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以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学生准备好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到学校舞台上进行正规的汇报表演,以凸显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的汇报表演中,教师看到有的小组在音乐作品中融入了乐器演奏,有的小组在歌曲演绎中融入了舞蹈等,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想法,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参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个性化的作品演绎,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个体的成长提供动力。
六、从传统文化出发,实现课堂知识拓展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音乐知识,还要融入传统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潜心研究新课标,将传统文化素材应用于教学内容,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走进音乐课堂,增加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音乐艺术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构建有生命力的音乐课堂。
比如,在对《看戏》这首歌进行教学时,教师从融入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戏曲文化,学习赏析戏曲艺术的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使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先播放了一段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视频,并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哪种艺术形式吗?”学生回答:“京剧。”接着教师利用微课,带领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发展过程。然后,教师又播放了京剧《同光十三绝》中的片段,并问:“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角色,能说说你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吗?”学生纷纷结合自己对戏曲的了解进行了回答。教师说道:“看来大家对京剧都有一定的了解。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集大成者,兼容并蓄,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曲?能给同学们介绍吗?”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戏曲曲种,加深了学生对戏曲的进一步认知。最后,教师总结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戏曲之美,但中国的许多戏曲存在着失传的风险,如果戏曲文化消失了,那是很可惜的。大家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好好学习戏曲文化,身体力行,为传承戏曲文化出一份力”,学生们回答道。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从传统文化出发,了解了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欣赏了京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欣赏了京劇的服饰之美、色彩之美,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学情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内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课堂活动素材,从集体兴趣出发提升课堂活动效果,从学生的个性角度出发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度,从传统文化出发实现课堂知识拓展。教师要组织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开展有效的活动,更好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音乐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夏明敏.让音乐欣赏教学充满“童化”的意味[J].小学教学参考,2021(12):58-59.
[2]彭菲.“高效性”小学音乐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