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2-07-02马兴
马兴
摘 要:基于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将教学生活化,将教学回归生活实际,利用生活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文章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将生活因素融入教学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教学生活化;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6-0103-04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对如何将教学回归生活越来越重视,但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及新课改的推进。对此,教师应注重以新课程的要求为导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生活化教学,合理利用生活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
一、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转变不完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部分教师并不能完全转变教学观念,还存在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开展教学的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是以直接讲解数学概念及知识为主,或进行大量的练习,并没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出来。并且由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且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思维能力有限,正处于发展状态,因此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无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目标与实际脱轨,导致不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推进新课改。
(二)教学生活化的形式过重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目的在于增加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将生活因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并在认识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性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但是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情况来说,教学生活化的形式过重,在教学中使用的生活案例过于陈旧或与教材内容不符,实质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不多,或者生活案例的选择过于复杂,学生不能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导致教学生活化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将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较多,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生活案例,同时也可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游戏等方式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还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开展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对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有服务作用,因此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阶段,且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处于发展状态,因此将小学数学生活化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同时通过将生活元素应用在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与理解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开展课后数学实践活动等形式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
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数学教学体系。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将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一步强化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同时,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转变以往学生被动式的学习。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和研究,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生活化教学,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三、 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注重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且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存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及提高学生对数學的探究学习兴趣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教师要注重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对教学及学生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依据,重视以学生为本,并使用多样性教学手段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中,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引导性,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努力营造多向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从而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利用小学生的特性开展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钟表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部分学生对钟表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如会看整时,但是了解的知识是粗浅的。对此,教师可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学会认、读、写整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使用钟表导入,利用钟表激发学生的熟悉感,使学生增强学习及探究知识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使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如:“时针与分针的长短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关注时针与分针的长短,让学生自己说出两者的区别。这种提出引导性问题的方式,不仅能够将生活因素有效融入教学中,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有利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掌握知识。
(二)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生活因素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并且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材中有非常多的内容与生活相关。对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注重将生活因素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传统教学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不高,且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相比之下,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开展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数学的刻板印象,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观察物体(一)”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并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对此,教师就可使用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学用具,如动物玩偶。动物玩偶在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且比较立体,符合教学内容,利用动物玩偶让学生观察物体不同角度的形状要比从课本上观看图片更有利于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内在动力,积极地参与教学中,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因此对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混合运算涉及数字相对较大且计算过程复杂,因此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学情,在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使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先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之后教师可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同学们家里有种植花草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花卉售卖作为背景引入今天的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如“今天我们一起在花卉市场购买花卉,并探究混合运算的计算方式”。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将课前准备好的花卉或花束摆在课桌上,将讲台布置成花卉售卖处,教师扮演商家,学生扮演买家根据标价购买花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在购买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数学信息,如一束玫瑰花的价钱为20元,一束满天星的价钱为15元,要买三束玫瑰花和两束满天星,总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同时教师可让学生组队进行购买,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这种创设生活教学情境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突出,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并且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能够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知识掌握程度,促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合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重难点
由于数学具有逻辑性与抽象性,因此直接讲解数学概念并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生活案例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在引导学生将具象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与同学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结合生活实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并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概念。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建筑物或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形狀,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使学生从具象物体中抽象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认识到正方体与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正方体模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掌握正方体的特性,如:“①正方体有几个面?面的形状有怎样的特点?②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以及拆解模具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物体有利于让学生注意生活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重难点,并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意识。
(五)生活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需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但是都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模式来进行,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学习积极性大大下降。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加减法的教学创设生活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数学逻辑能力。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数学问题时,就可以利用春游来向学生展示这些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问学生:现在全年级所有师生一共160人要去春游,大车的租金为300元一辆,小车的租金则是180元,大车可以坐30人,小车可以坐15人,学校将租金控制在了两千元,请问怎样租车最划算呢?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到怎样租车最节约。根据节约二字,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并开始自主设计表格,计算各种花费,最终找到了最节省金钱的租车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进行了对生活经验的回顾和借鉴,思维得到了发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有些绕不过来的数学问题一下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通过对结果的观察,分析整个问题之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数学能力得到了提升。这种生活化教学活动要远优于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都露出了兴奋和满足的神情,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学习兴趣被有效调动,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六)生活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说,学生要发现学习的数学知识所表现的形式,或者将其创造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避免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相关的数学概念和原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掌握并实施再创造的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发现数学问题,并将其抽离出来,最后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更多创新内容,并在实践解决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生活化课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既体现出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形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量一量班级内窗户的长和宽,并用所学习的知识为班级制作一个窗帘,最后算出窗帘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在测量窗户的长和宽之后,认为窗户的面积就是窗帘的面积,但是有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认为,窗帘的长和宽应该要比窗户要多一部分,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遮住阳光。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认为对拉式窗帘的中间还需要有一定的重叠部分。这样一来,通过不同类型窗帘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还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了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种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表扬他们的创新想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
(七)课后作业生活化,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突出数学的工具性与实践性。对此,教师可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后,教师可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让学生使用扇形统计图统计班级学生喜欢的运动。同时,也可让学生收集与游戏相关的信息,使用扇形统计图统计亲人及同学中不同手游的占比。这种让学生收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信息完成实践作业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 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与数学有紧密的联系,基于新课程对教学及学生的要求将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对学习及探究知识的兴趣。并通过采用多样性教学手段将生活元素合理应用在教学中,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拜海云.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20(1):95,101.
[2]張宗艳.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2019(14):139-140.
[3]张彩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J].读天下(综合),2020(2):225.
[4]庞敏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探讨[J].福建茶叶,2019(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