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融合研究

2022-07-01白瑜瑾

科教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思政课美育思政

白瑜瑾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重任,怎样引导和培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人,是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高校美育有其特殊重要性,2018 年9 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感性教育,体现差异性和个性,而思政课是思维教育,是具备意识形态色彩的共性教育。美育与德育有极强的相通性、交融性和一致性,美育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情感和意志品质,而思政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思维,两者有必要在协同育人上实现深度融合,即对美育思政进行推动和发展。

1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再次把“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培养体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德智体美劳教育协调推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特别是美育和思政教育两者可以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从而极大地拓展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提升。

1.1 美育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到今天,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政教育的加强和深化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方面,思政教育除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内容外,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适应新时代的新知识、新内容;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这是由我国高校办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重要体现。这些在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系列讲话及论述中都有清晰的体现。

第二,美育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美育即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具备美的基本素养。通过强化美育,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满足美学需要,提高感性智慧,美化生活环境,推动文明发展。自古以来,美育就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道德教化与审美人格密切相关。将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各个环节,不仅为提升美育质量提供了更多的载体方法,同时赋予了思政教育更多的趣味性,更易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思想教育实际效果,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真善美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美育融入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职能。

第三,美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特别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知识水平,美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两者一个“刚”一个“柔”,刚柔相济更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美育融入思政课拓宽了对思政课的认知,可以极大地调动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对思政课真学、真懂、真会,入脑入心。美育和思政都是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承真善美,塑造健全的人格,造就能够担当历史重任和时代重任的大学生。

1.2 美育思政的可行性

第一,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美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掌握美学知识和理论方法,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思政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德才兼备的完整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的教学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第二,教学内容具有相通性。美育与思政教学内容各异,但相通性极强。美育主要通过音乐、舞蹈、戏曲、诗歌等直观艺术鉴赏和体验式学习使美的元素直抵受众心灵深处,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提高个人修养,实现德育美育化的功能。而思政课的理论思维,知识水平的提升则可以通过对美的追求,在提高审美能力的追求中得以实现。美育元素的融入不仅可以使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优秀文化进入思政课堂,而且通过提高审美能力可以促进以真善美为根基的三观的确立。

第三,教学方式的交融性。美育思政就是各取所长相互补充。美育通过绘画、音乐、诗歌、戏曲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艺术熏陶和互动式体验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和精神状态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通过创新手段将美育引入思政课堂既能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能让思政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自愿的审美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自发地接受其中蕴藏的主流意识形态,使情感和理性得到升华。美育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必然会在教学方式上突破陈规,会更加灵活多样,更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深度的思想交流,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效果,开创美育思政的新局面。

2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不少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美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和效果尤为明显,为美育思政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目前很多高校在美育、思政教育及其双向融合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对学生而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与专业课无关,思政课只是进行思想教育而缺乏相应兴趣,只是为了拿学分而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仍停留在中学教育阶段,认为高校的思政课就是政治课,缺乏与时俱进的进取意识。对教师而言,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忽视高等教育的研究性特征,只是灌输式讲授,授课形式简单,方法不够科学恰当,有的甚至照本宣科,课堂内容枯燥、缺乏新意、互动性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思政课缺乏美育中的人文关怀,难以触动学生的个人情感,导致多数学生对思政课持消极态度。对高校而言,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思政课内容相对固定,教育方式偏重教育管理,教学方法刻板,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部分院校的教学规划中,思政课占比偏低,处于主流位置边缘,加之考评机制不健全,教学渠道单一等,导致思政教育氛围薄弱。

2.2 美感教育方面

美育是培养和塑造人的审美能力,侧重于感性教育,并不是培养人的某一技能。高校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中,认为美育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无关,德育的地位比美育高,在认知上存在偏颇。一些高校迫于政策要求才设置美育课,且存在课时少、课程安排时段不合适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较差。部分高校在相关师资的配备上仍有欠缺,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性的内化教育,极大地忽视了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美感教育不但要逐步走上正轨,正常稳步开展,还要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这在当前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3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的实现路径

3.1 在教学理念上构建美育思政模式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单技能型人才已难以满足国家的相应要求,急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美育思政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协调统一,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其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因此,要秉承新发展理念,探索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培养水平,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不负祖国和人民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摇篮的殷切期望。

3.2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融入美育元素

思政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通过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审美追求,筛选适合本校的教学素材或现实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真正从情感、态度上认同教学内容,真正使德育入脑入心。把思政教学的知识点嵌入人文元素,如历史、绘画、音乐与影视等,使思政相关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打破只有理论灌输的抽象形式,使大学生从中找到乐趣,自愿接受思政教育,达到育人与自然,化人于无形,取得传统灌输式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以美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从而去更好地改造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3.3 在教学方式上让思政美育互动共进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云平台,借助于互联网,科学设计教程加大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力度,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时代化,使学生学得开心,悟得透彻。在课堂外,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从中发现文学的美,或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视觉的美,多种方式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加深了对思政课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方式中要尽可能多地进行探讨式互动学习,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美育是情感教育,情感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营造美育思政教学氛围。

要开辟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注重并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如,进行师生书画展,主题诗歌朗诵会,唱红歌等。利用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校园文化节日等,组织学生社团开展相应的校园美育活动,挖掘培育具有美学气息的精品项目,传递美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增强思政的情感和有效性。

3.4 在教学考核上构建新的美育思政考核体系

对教师而言,要尽快接受、适应新的美育思政教学理念并有所创新和发展。高校要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社会热点和焦点的认知、对社会现实文化、美育资源的把握状况等进行量化评价与考核,以便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推动美育思政深度融合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对学生而言,要对美育思政学习的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综合考核,对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化和量化。要突破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营造浓厚的美育思政学习氛围,以达到鼓励先进,带动后进,达到整体进步的目的,即所谓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真正使美育思政在高校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猜你喜欢

思政课美育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