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下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7-01王丹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产教融合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本文在产教融合视野下论述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重点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学校层面探讨了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产教融合;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2018年1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各地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应发挥自身优势,推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产教合作育人,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如何尽快地培养出一支高质量、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当前,业内“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准主要有三类:一是“双证书”,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也是最广泛应用的标准;第二,具备“双素质”,既有教师基本素质,又有技师素质;三是“双职称”,既要有高校教师系列专业职称,又要有工程人员系列专业职称。无论是何种标准,都要求教师同时掌握教育教学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技能,即所谓的“双能力”。

然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产教融合下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教融合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师资引进渠道较单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与素质较薄弱

尽管国家、社会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多年,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仍然把重点放在有高校经历的教师和师范院校毕业生身上,面对企业人才的招聘要求则比较高,用人方法也较保守。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达不到要求,教师具备“双证”,但在“双素质”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考核不到位,作为骨干的青年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也受到培养成本、名额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其在企业的实际逗留时间不长,难以提高其实践技能。在产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如果不能在校企间形成一种长久的协作关系,无法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利益共同体,那么,专业教师就不可能走上企业生产一线,实践能力很难显著提高,实践教学只能浮于表面,进而直接影响到“双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队伍不稳定

民办高职院校通常根据其开设的专业需要进行教师招聘,聘用的大多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这样的教师因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往往没有“双师”的资格。有的教师即使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教师队伍中“双师”比例偏低。由于民办高校的运营经费和提供给教师的平台等因素,在经历了数年的成长后,青年教师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可能会流向公办院校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或者因为薪资待遇选择跳槽到以前实践过的企业工作。此外,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其补位作用,队伍的稳定性不强。以上因素都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整体结构难以优化。

(三)“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全面

由于存在学校运营费用和办学成本问题,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双师”培养投入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目前,国内很多民办院校均出台了本校适用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但认定后的“双师”将如何继续提高,如何服务于产教融合,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划,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培训计划和系统的培训方式。“双师”的激励措施也较为单薄,与普通教师之间没有拉开差距,难以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产教融合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通过开拓人才引进渠道、构建教师平台、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手段和措施,民办高职院校将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职业道德崇高、素養先进、技术娴熟的高水平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夯实根基。

(一)开拓“双师型”人才的引进途径

民办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国家、地方人才政策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制定本校人才引进办法,除了利用传统的招聘平台、人才市场外,还应积极开拓新渠道,通过行业企业引荐、新媒体宣传、自媒体挖掘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如:行业企业名师、名匠,带头人等。不仅要保证“双师型”(培育中)教师的数量达到标准,还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把“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真正纳入人才引进工作当中。

(二)共享学校和企业资源,建立“双师型”教师建设平台

民办高职院校自发建立园区、企业互动交流平台,联合成立“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实行“学校、园区(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模式,由学校主导,以园区(协会)为平台支持、以企业为基地主体,在基地建设和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学校与园区(协会)、企业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教师通过培养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了解行业、企业运作模式、流程、产品技术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行业、企业相关岗位职责、产品工作标准、技术条件、采用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授的专业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

(三)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依托校外基地,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分级分类培养体系,学校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制定校本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方法,例如:中级职称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主要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为主,具体内容为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和技能操作,方式可采取跟岗培训和返岗教研相结合;中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以专业技术技能的提高为主,主要内容为实训教程的编纂、精品课程的开发及技术研究开发;企业引进的实训课程教师主要面向项目拓展、学生见习及实践设计等工作。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借鉴公办院校及其他同类兄弟院校优待“双师型”教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平台构筑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更多的支持。为真正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民办高职院校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围绕“双师”内涵,激励能力、素质达到标准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丹.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前沿,2018(5):39.

[2]黄瀚玉,曾绍伦.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与策略——基于政策文本及内容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9(11):73-79.

[3]鄒豫荣.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12-13.

[4]黄碧龙.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路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83-85.

[5]唐卫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其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1):81-82.

[6]吴德.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8):184-185.

[7]郭雪.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外企业家,2020(12):177.

[8]姚媚.校企合作视域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2):17-18.

[9]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作者简介:王丹(1986-),女,四川西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产教融合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职后培训激励制度分析
“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探析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