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肘管综合征的神经传导检测分析

2022-06-30苏丽梅孙丽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上臂波幅患侧

苏丽梅 孙丽华

肘管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卡压性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在上肢卡压性神经病变中仅次于腕管综合征[1]。相对于腕管综合征,尺神经病变损害部位较难确定。手腕、尺神经沟和前臂均可以发生尺神经损害,另外臂丛下干和颈部C8~T1神经根损害也可以出现类似尺神经损害临床表现。神经传导检测首先确定尺神经病变及损害部位,并鉴别是否伴有臂丛或颈部神经根的损害及其他疾病的叠加,己被证实为检查肘管综合征较客观的有效方法[2,3]。现选取本院45 例肘管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神经传导检测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9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诊治的4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其中男38例,女7例;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53.47±15.96)岁。临床表现为尺神经支配的手内侧肌肉无力和萎缩,爪形手,尺侧屈腕无力及手尺侧麻木等。排除颈部神经根病、胸廓出口综合征、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有小指展肌、第一骨间肌萎缩的患者检测时需注意与臂丛神经损伤及C8~T1 神经根病变、运动神经元病等相鉴别。病变位于右侧28 例,左侧11 例,双侧均受累者6 例。根据患病肢体分为患侧组(51 条)和健侧组(同一患者对侧正常肢体,39 条)。

1.2 方法 采用美国尼高力Viking Quest型号肌电诱发电位仪,室温25℃左右,皮温控制在32℃左右。测定双侧尺神经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均用表面电极记录,上臂屈肘状态下分别在尺神经腕部、肘部尺神经沟和上臂中部刺激,记录电极在小指展肌[4]。分别记录肘下-腕部及肘上-肘下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记录腕部至小指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各刺激点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运动神经诱发波幅的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感觉神经传导检测均采用顺向法检测,尺神经在腕部尺侧缘记录,用环状电极于小指刺激。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包括起始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比较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检测结果,包括潜伏期、感觉传导波幅及感觉传导速度。③比较两组同侧肘-上臂与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判定标准:以协和医院的神经传导检测正常值为参考标准[5],将检测结果和相同年龄的正常值对比,将异常结果归为一组,与正常结果组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比较 患侧组起始潜伏期长于健侧组,腕部、肘部、上臂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均小于健侧组,腕-肘、肘-上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健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运动神经传导分段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健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比较 患侧组与健侧组潜伏期、感觉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感觉传导波幅小于健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其中5 例尺神经感觉神经波形未引出,7条出现感觉传导速度减慢,19条出现感觉传导波幅降低。

表2 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感觉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健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同侧肘-上臂与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健侧组肘-上臂与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肘-上臂神经传导速度慢于腕-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同侧肘-上臂与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3 两组同侧肘-上臂与腕-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注:与腕-肘比较,aP<0.05

3 讨论

尺神经在肘部尺神经沟处位置最表浅,因此是最易损伤的部位。肘管综合征是屈曲肘关节尺神经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远端1 cm 处发生的损害[6]。肘管综合征发病原因多为肘关节长时间屈曲位导致的慢性损伤[7],另外骨折、肘部嵌压、肘关节脱位等,同时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诱发因素也会增加肘管综合征的发生率[8]。与发生卡压最多的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感觉症状为主不同,尺神经在肘部病变引起的肘管综合征是以运动症状为主,尤其是一些慢性尺神经损害的患者。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手尺侧肌群无力,小指不能伸直呈屈曲状,甚至无名指也出现症状,严重者大小鱼际肌及第一骨间肌萎缩[9]。肘管综合征的感觉症状相对较轻,病情进展缓慢者可无感觉症状,这与本研究尺神经传导检测结果相吻合。本研究结果显示,患侧组起始潜伏期长于健侧组,腕部、肘部、上臂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均小于健侧组,腕-肘、肘-上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慢于健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肘管综合征早期发病阶段,尺神经病变的范围仅局限于肘管内的局部卡压,引起局部尺神经的缺血、神经脱髓鞘改变等,出现传导减慢至传导阻滞,因而传导检测出现跨肘段的运动传导减慢,波幅下降[10]。早期患肢远端的尺神经尚未受到累及,保持正常的尺神经结构,因此神经传导检测的远端运动、感觉电位均较近端正常[11]。本研究结果显示:患侧组与健侧组潜伏期、感觉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组感觉传导波幅小于健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5 例尺神经感觉神经波形未引出,可能发病时间较长,已累及远端尺神经。

电生理检测对于肘管综合征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起着重要的判断作用,相关研究[12]提出的肘管综合征的电生理诊断标准,认为肘段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减慢至≤50 m/s 或肘下-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差值>10 m/s 即可做出判断。神经传导检测结果若以自身对侧检测结果作为正常参考,则假阳性、假阴性结果发生率最低[13]。本研究结果显示:患侧组肘-上臂神经传导速度慢于腕-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肘管综合征的标准之一正是基于上述标准。顾玉东[14]的研究中则将肘管综合征的尺神经传导检测结果准确量化并定位诊断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或保守治疗标准。有研究[15]表明,诊断肘管综合征最敏感、最可靠的指标是前臂尺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异常,异常率为87.5%。本研究是采用传统尺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方法,感觉神经波幅与正常值比较异常率为47%,较前臂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异常率显著降低,有待于以后的工作中增加对前臂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检查。

总之,神经传导检测对于肘管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重要的临床定性及定位价值,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诊断过程中还需与临床症状、体征、高频超声及尺神经核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等相结合,互为补充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

猜你喜欢

上臂波幅患侧
儿童上臂罕见骨外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上臂整形术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做做字母操缓解肩颈痛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