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6-30杨君惠
杨君惠
我国肾脏疾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发生率可达到10.8%,且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升高趋势[1]。肾性贫血为肾脏疾病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增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风险。肾性贫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以及循环尿毒症毒素增加后对于红细胞的生成存在抑制,同时还会缩短红细胞的存活时间。肾性贫血普遍存在铁代谢异常情况,对于疾病的转归与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对于肾性贫血的治疗,药物和透析为主要治疗方式,且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目前,在肾性贫血的药物治疗中,rHuEPO 为主要治疗用药,但是由于肾性贫血患者多伴随炎症和铁缺乏情况,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外源性注射还可增加卒中、心肌梗死(心梗)、死亡、肿瘤进展、静脉血栓等风险。近年来,罗沙司他逐渐被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可对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进行抑制,进而提高铁的吸收、转运及利用,可有效纠正贫血情况[2]。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304 例肾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具体治疗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304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综合平衡法将其分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152 例。实验组男79 例,女73 例;年龄39~77 岁,平均年龄(58.06±6.36)岁;透析龄4~32 个月,平均透析龄(18.07±4.69)个月。常规组男80 例,女72 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03±5.69)岁;透析龄5~31个月,平均透析龄(18.04±4.3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研究获得了患者本人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全部研究对象均具有治疗适应证,治疗依从性较好;年龄为18~80 岁;均为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病情与《肾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的有关标准相符合[3];均接受规律透析治疗。
1.2.2 排除标准 合并全身感染、罗沙司他过敏、严重肝功能损害、活动性溃疡或者消化道出血、其他疾病造成的贫血、恶性肿瘤等患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采取rHuEPO 治疗,予以患者rHuEPO 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43011),用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10000 IU,治疗1~2 次/周,连续治疗8 周。
1.3.2 实验组 采取罗沙司他治疗,予以患者罗沙司他胶囊[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0024],根据患者体质量确定用药剂量,体质量45~60 kg患者予以100 mg/次,体质量>60 kg患者予以150 mg/次,治疗3 次/周,连续治疗8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患者炎性反应得到控制,贫血指标及铁代谢指标恢复正常水平,病情被有效控制,判定为显效;患者炎性反应有所降低,贫血指标及铁代谢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病情缓解,判定为有效;未满足上述标准,且病情存在进展情况,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炎症因子。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包括CRP、IL-6和TNF-α,CRP、IL-6 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TNF-α 测定方法为放射免疫法。③贫血指标。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贫血指标,主要包括TSAT、SF、HGB、HCT,通过血常规检查实施分析。④铁代谢指标。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TRF、TIBC 及Fe 水平,分别抽取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肘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实施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3%高于常规组的9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RP、IL-6、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CRP、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贫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SAT、SF、HGB、HC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TSAT、SF、HGB、HCT 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贫血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贫血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RF、TIBC、Fe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TRF、TIBC、Fe 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铁代谢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极易发生肾性贫血,一旦机体肾脏受到损伤,肾功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可直接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能力,导致机体内部的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可降低,最终发生肾性贫血[4]。在慢性肾衰竭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中,肾性贫血存在重要作用,可降低生活质量,甚至降低生存率。肾性贫血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组织的氧耗及氧供降低、心绞痛、心室肥厚、心脏扩大、心排血量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思维敏捷性降低、认知能力降低等[5]。
大量研究表示,肾性贫血患者多有微炎症状态,应用静脉补铁剂后可进一步促进微炎症反应出现,若微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可通过多种途径加重疾病[6]。相关资料表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观察发现,微炎症状态可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效果,且微炎症状态可对肾性贫血患者rHuEPO 反应性造成影响[7]。对于肾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药物进行治疗,rHuEPO 为常规治疗药物,但是效果并不显著,难以控制疾病进展。因此,寻求一种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对缓解疾病损害具有重要意义[8]。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属于治疗肾性贫血的新型药物,相关研究发现,在低氧条件下,低氧诱导因子(HIF)可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进行调控,因而属于重要的转录因子[9]。脯氨酰羟化酶(PHD)是一种被HIF 降解的限速酶。HIF-PHI 可稳定HIF 和抑制PHD,进而诱发功能性HIF 转录反应,模拟机体暴露于间歇性低氧条件时红细胞的生产反应,可有效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和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可提高铁的转运,进而改善贫血症状[10]。罗沙司他是目前唯一上市的HIF-PHI 新药,治疗肾性贫血时,药物可产生较为显著的效果,且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这一观点。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罗沙司他并不受炎症反应影响,可有效促进炎症反应消失,提高铁转运,纠正贫血指标[11]。
综上所述,与rHuEPO治疗相比较,在肾性贫血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罗沙司他的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改善贫血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还可纠正贫血指标与铁代谢指标,有利于减轻疾病损害,是一种理想的用药方案,值得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