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期手术、化疗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效果分析

2022-06-30蒋芸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转移率孕激素内膜

蒋芸

子宫内膜癌是好发于绝经后和围绝经期妇女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逐年增加的发病率,使得该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了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1]。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单通道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技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能将患者的创伤、疼痛和感染风险进一步降低[2]。术后予以放疗和化疗还能够一定程度巩固手术治疗的效果[3]。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术后的辅助治疗中联合孕激素能够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4]。但目前还没有在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及化疗后,联合使用孕激素疗效的文献报道。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期手术、化疗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5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5]《国际权威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中诊断标准,且无手术禁忌证;(2)孕激素受体为阳性;(3)无使用孕激素的禁忌证;(4)无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排除标准:(1)伴有心、肝、肺、肾功能异常或其他生殖系统疾病;(2)复发性子宫内膜癌;(3)术后随访时间内失去联系,不能按时随访。按照手术治疗后辅助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年龄25~64岁,平均(52.75±4.65)岁;体质量指数 20.62~29.36 kg/m2,平均(23.73±3.06)kg/m2;组织病理学类型:内膜样腺癌19例(73.08%),黏液性腺癌4例(15.38%),浆液性腺癌3例(11.54%)。观察组年龄23~62岁,平均(50.68±5.02)岁;体质量指数19.66~30.42 kg/m2,平均(23.65±4.18)kg/m2;组织病理学类型:内膜样腺癌21例(77.78%),黏液性腺癌3例(11.11%),浆液性腺癌3例(11.11%)。两组年龄、BMI和组织病理学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根据两组肿瘤临床分期,对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治疗。待麻醉成功后,患者取截石位,成功导尿后,对腹部进行消毒和铺巾。在患者脐上1 cm处进行穿刺,将气腹针置入进行充气构建气腹压力约15 mmHg,插入套筒,置入高清镜头。分别在脐水平双侧2 cm处和双下腹部麦氏点与其镜像位置处用穿刺器穿刺,将腹腔镜操作器械置入,采集腹水或使用200 ml生理盐水冲洗,送标本行细胞学检查。在对腹腔和盆腔进行探查定位后进行手术操作,若患者为临床Ⅰ、Ⅱ期,则行子宫加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若患者为临床Ⅲ期,则仅对肿瘤大小进行缩小,为后续辅助治疗做准备。术毕对腹腔进行冲洗,检查无出血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放气关闭腹腔。术后均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措施。

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辅助化疗。化疗方案选择紫杉醇加顺铂。紫杉醇注射液(哈药集团生物工程;国药准字 H20059962 ;规格:5 ml∶100 mg)140 mg/(m2· 次 ),静 脉 泵 入,3 h泵 注 完 毕。顺铂注射液(杭州民生药业集团;国药准字H20040812 ;规格:10 mg/支)50 mg/(m2·次),静脉滴注。每次化疗结束后,间隔4周进行下次化疗,总计进行4个化疗疗程。

在以上基础上,观察组术后联合孕激素治疗。术后口服醋酸甲地孕酮分散片(浙江仙琚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123089;规格:160 mg×10片),500 mg/次,2次/周,持续服用3个月。

两组均治疗完成后随访3年。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近期疗效:治疗完成后随访半年,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为原发病灶消失,无新发癌变组织,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且无临床症状;部分缓解为病理检测显示为不典型增生,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或部分异常,无临床症状或部分症状缓解;无效为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存在,病变无好转[6]。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2)远期疗效:治疗完成后继续随访3年,每半年定期随访1次,进行盆腔检查、阴道细胞学涂片、胸腹部CT等检查。记录患者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复发为近期疗效评价为有效,在随访过程中发现肿瘤再次发生。远处转移为随访过程中发现患者除原发病灶外出现远处转移,包含淋巴结转移。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随访3年,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为4.35%(1/2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患者的肿瘤复发率为33.33%(5/1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7,P<0.05)。随访3年,观察组的远处转移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观察组的生存率为92.59%,高于对照组的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随访3年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比较(%)

3 讨论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是继宫颈癌后女性第二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被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女性人数显著增加。肥胖、激素紊乱、月经初潮时间提早和绝经期延迟都被认为可能是导致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7]。对于早期的子宫内膜癌,病灶通常仅局限在子宫体内,及时的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除此之外,联合使用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方式也能够达到积极的治疗效果。根据术后检测的不同病理类型,可以选择个性化的化疗和放疗方案。目前内分泌治疗还没有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8]。但通过最近的一些报道发现对术后患者联合应用孕激素治疗,可能提供了一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思路。

针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激素依赖性,孕激素治疗对于孕激素受体表达阳性的患者具有很高的治疗价值[9]。除了传统认为的孕激素对雌激素的拮抗作用外,目前的研究还发现孕激素可能在基因水平、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对子宫内膜癌起治疗作用。孕激素可以延缓DNA和RNA的复制,一定程度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10];通过调节非编码RNA的表达量,间接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肿瘤细胞的多种表型;孕激素直接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后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增加其凋亡速度[11]。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分期手术、化疗联合孕激素治疗可以更好地清除子宫内膜癌原发肿瘤灶,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其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孕激素甲地孕酮既通过对垂体前叶的负反馈,还增强雌二醇-脱氧酶的活性,从而使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还使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无法更新,抵消了雌激素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效应;高浓度的孕激素直接刺激肿瘤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凋亡[12]。因此,孕激素通过抑制子宫内膜增生,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对子宫内膜癌具有更好的疗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肿瘤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分期手术、化疗联合孕激素的治疗方案可以更好地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总体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其可能的原因是:孕激素甲地孕酮的长时间应用,可以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了疾病的预后走向。研究报道发现运用孕激素可以通过介导长链非编码RNA NEAT1来影响miRNA-146b-5p的表达量,从而对下游控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靶基因产生影响,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并且与转移、浸润等表型相关的蛋白酶,孕激素能够抑制其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子宫内膜癌转移的发生[13]。因此,术后联合使用孕激素可以有效地控制术中没有发现的肿瘤细胞,从而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概率,减少死亡的发生,对子宫内膜癌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分期手术、化疗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肿瘤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转移率孕激素内膜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保胎药须小心服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6 种药材中5 种重金属转移率的测定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雌、孕激素水平检测与过期妊娠分娩发动的关系
雌、孕激素联合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搔刮内膜对改善内膜接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