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角钩藤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2-06-30崔静袁蕊
崔静, 袁蕊
(新乡新华医院 儿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高热惊厥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也是小儿常见急症, 具有发病率高、 危害性大的特点。 高热惊厥患儿多表现为口吐白沫、 口唇发绀等症状, 病情易反复发作, 可严重影响患儿的中枢神经发育[1]。 西医治疗中抗惊厥药物具有一定疗效, 但长时间给予抗惊厥药物可对患儿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高热惊厥可纳入 “急惊风” 范畴, 为外邪入侵诱发。 近年来中医药临床研究[2]表明羚角钩藤汤对于此类患儿具有显著疗效。 本研究探讨羚角钩藤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84 例。 纳入标准: ①符合 《现代实用儿科学》[3]相关诊断标准, 属于单纯型或复杂型高热惊厥; ②患儿父母知情, 已签署入组同意书; 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④未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排除标准: ①下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诱发的高热惊厥; ②免疫功能异常; ③既往有脑外伤、 高热惊厥史。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 例。 联合组男24 例, 女18 例; 年龄1 ~7 岁, 平均(3.52±0.59) 岁; 病程1 ~13 h, 平均 (6.25±2.94) h。 对照组男23 例, 女19 例; 年龄1 ~7 岁, 平均 (3.61±0.58) 岁; 病程1 ~14 h, 平均 (6.41±2.99) h。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抗病毒、 解痉、 降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予以苯巴比妥片(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3020199), 每次3 ~5 mg/kg, 1 次/d, 持续治疗7 d; 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羚角钩藤汤, 组方: 羚羊角3 g、 桑叶5 g、 菊花8 g、 钩藤8 g、 生地8 g、 白芍8 g、 浙贝母8 g、 甘草2 g、茯苓8 g、 竹茹8 g, 取500 mL 净水煎煮, 余药液200 mL, 1剂/d, 0.5 剂/次, 早晚分服, 持续服用7 d。
1.3 观察指标①疗效评定: 显效: 治疗2 ~3 d 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 抽搐症状未再发作; 有效: 治疗3 d 内高热开始消退,但未恢复正常体温, 抽搐症状未再发作; 无效: 治疗3 d 后体温无明显下降, 仍有抽搐症状发作。 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②记录患儿的退热起效时间、 完全退热时间、 住院时间。③取患儿肘静脉血,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锌水平, 应用全血生化仪 (美国贝克曼, AU5800) 测定免疫球蛋白IgM、IgG 及IgA 水平。 ④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料以± s 表示, 行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疗效比较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疗效比较 [n (%)]
2.2 两组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联合组的退热起效时间、 完全退热时间、 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退热起效时间、 完全退热时间、 住院时间比较 (±s, d)
表2 两组的退热起效时间、 完全退热时间、 住院时间比较 (±s, d)
?
2.3 两组的血锌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治疗后, 联合组的血锌及IgM、 IgG、 IgA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血锌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s, mmol/L)
表3 两组的血锌及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s, mmol/L)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 <0.05。
?
2.4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联合组发生呕吐1 例、 嗜睡1 例、腹泻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 对照组发生嗜睡1 例、神志不清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 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213,P=0.645)。
3 讨论
高热惊厥为儿童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一般以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为诱因。 儿童脑细胞发育不完全, 神经兴奋与抑制的协调性差, 神经元异常兴奋泛化至单侧/双侧大脑即可诱发惊厥。 若高热惊厥未及时干预, 可导致脑细胞损伤, 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 西医治疗本病时常采用抗惊厥类药物, 但治疗效果个体差异大, 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可能损害患儿神经系统[4], 治疗存在局限。
传统医学认为高热惊厥属于 “急惊风” 范畴, 其病因与惊恐、 外邪入侵、 痰热内蕴等有关, 风、 惊、 热、 痰为本病主要证候, 临床治疗宜遵循清热、 镇惊、 豁痰、 息风原则[5]。 羚角钩藤汤为 《通俗伤寒论》 中记载的汤方, 主要用于肝热生风的治疗, 可息风凉肝, 方中羚羊角凉肝风, 钩藤息风解痉, 桑叶与菊花兼备辛凉疏泄、 清热息风之效, 生地、 白芍滋阴增液、柔肝舒筋, 浙贝母、 竹茹化痰清热, 茯苓安神宁心, 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共济, 标本兼顾, 可达息风止搐的效果。 现代药理学研究[6]也表明, 羚羊角内含有的羚羊角酸水解氨基酸成分具有解热、 镇静的效果。 本研究中, 联合组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 住院时间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表明该汤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较单一西药治疗效果更佳;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不增加不良反应, 安全性高。
有研究[7]认为, 锌是人脑组织中含量最高的金属离子,当脑内锌含量降低时神经元激惹性增高, 惊厥、 癫痫发生风险上升, 且锌缺乏时T 淋巴细胞总数减少, 患儿免疫力下降, 锌缺乏可能参与了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 发展。 免疫球蛋白是机体重要的体液免疫因子, 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也是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情反复发作, 发生高热惊厥的内在原因之一[8]。 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的血锌及IgM、 IgG、 IgA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联合治疗方案可能参与对患儿血锌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调控。
综上所述, 羚角钩藤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惊厥患儿效果显著, 可加速症状解除, 提高患儿血锌及免疫球蛋白水平, 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