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让初中数学课堂更高效
2022-06-30樊刚强吴斌
樊刚强 吴斌
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前提,让学生以教材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质疑、探究并讨论问题,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课堂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适当设计教学悬念,为学生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調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课中,上课开始,教师让第二排第三列的学生站起来,让学生说一说,用几个数可以表示出该学生的位置?怎么表示?接着,教师让每位学生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并用数字来表示。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表示出(2,3)以及每位学生相应的位置。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你以哪个位置为中心点?如果用坐标的形式怎么表示呢?教师让学生以某一点为中心点,画两条垂直直线,坐标平面被分成了四部分,每一部分怎么表示呢?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积极探究,并以自己所处位置为例,以不同的学生为中心点,找出标注位置的方法,进而理解了这一概念。
上述案例,教师以学生熟悉的教学环境为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迫切地想要弄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探究知识。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这是初中数学教学非常关键的步骤。在开放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学生的恰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准备必备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或者查阅资料等方法,提出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总结出规律和解题方法,不断挖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小学学过的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并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老师家的茶几上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昨天不小心打碎了(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破碎的玻璃),我想买一块一模一样的,我需要带着哪块玻璃去呢?怎么才能买到一模一样的玻璃?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生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需要知道等腰三角形中一半的尺寸,就可以推导出另一半尺寸。
生2:沿着三角形顶点到底边做一条垂线,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再根据对称原理画出另一半图形即可。
教师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要让学生借助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的不良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激发学生认识主动性和思维活跃性,逐渐养成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
通过合作探究形式,对同一概念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展开有效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及时点拨,给学生提出思考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就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法思考和探究,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梯形中位线定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复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生回答之后,再让学生思考:梯形中位线定理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探究。学生经过交流讨论,给出猜想:梯形中位线应平行于两底,而且长度应等于梯形两底之和的一半。教师将这个猜想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求证。在学生迷茫时,教师及时点拨:“能不能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如何把梯形转化为以梯形中位线作为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是否可以通过做反向延长线的方法来证明?”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初步认识了梯形中位线定理。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思考和探究方向,有助于学生走出学习盲区,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让数学学习更有意义。
作业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模式,让学生从疲于应付的无效学习中脱离。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创新作业形式,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尽可能布置有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作业,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在生活中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知识设计一个图形,将设计图带到课堂上展示。在画图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探究:“在这个设计图中,你应用到了哪些轴对称的知识?你是怎么画出来的?设计图中的要点是什么?”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首先找出了衣柜、电脑、沙发等实物作为依据,先画出对称轴,再找出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根据这几个要点,学生画出了不同形状的轴对称图形,对这部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教师为学生布置创新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探究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并探究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习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