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题报道
2022-06-29
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发布。
这份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从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等多个方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部署。
主要内容
两条底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项重点
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一个加强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具体部署
五项措施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加大力度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
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深化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
六项措施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
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
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
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
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
五项重点推进乡村建设
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
落实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
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四项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完善监测帮扶机制
精准确定监测对象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
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
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
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和保险保障力度
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五大举措促进乡村发展
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
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
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
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四项措施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扩大乡村振兴投入
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
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
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权威解读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介绍了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并答记者问。
问: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提升到战略层面进行强调部署,粮食作为最基础、最关键的初级产品,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唐仁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疫情灾情叠加影响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市场运行平稳。这充分表明,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
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吃饱到吃好,从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又不断地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这根发条,要拧得紧而又紧,工作要抓得实而又实,重点是“三靠”。
一靠责任落实。在中国,抓粮食生产,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中央明确,今后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要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2022年的粮食生产目标已经国务院审定,并已经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省级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压实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
二靠收益保障。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今年,我们将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政策上,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经营上,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总之,就是要让种粮农民不吃亏、有钱挣,而且还尽可能多得利。
三靠基础支撑。关键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在种子上,去年我们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种质资源库建设,不断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今年,我们将打好政策组合拳,抓好种业振兴行动落实落地。在耕地上,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这里讲了三个层次:一是耕地,二是永久基本农田,三是高标准农田。此外,在农机装备上,也要分区域分品种补上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
问:今年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有哪些新的部署安排,以确保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唐仁健:在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其实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就是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在内涵、外延上,在新时代、新阶段基本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更不要把它搞成“两张皮”。当前,关键是要真刀真枪干起来,见声势、见行动。
一是压实责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的特征,不只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领域的具体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总动员,部门和地方齐发力。下一步,我们将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具体要求,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今年还将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同时,还要完善市县考核制度,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
二是健全机制。把脱贫攻坚探索形成的有效经验做法,根据新的需要,借鉴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来。具体就是结合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去年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从责任落实、组织推动、社会动员、要素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等方面,推动健全“一揽子”乡村振兴的推进机制,广泛动员、集中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是转变作风。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是持久战,不是攻坚战,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我们不能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超越发展阶段急于求成,甚至大干快上乱作为,这些都不行。要坚决反对在这方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用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稳扎稳打推进。我们将组织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大学习、大培训,因为现在各级领导干部也好,基层干部也好,都面临换届,有的已经换届,走上这个岗位以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要学深悟透做实。所以我们要进行大学习、大培训,把握正确政策方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三农”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
四是建强机构。今年文件强调,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的职责。目前,在中央层面,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三位一体”抓乡村振兴工作,具体讲这三者怎么分工、界面怎么样?中央农办负责牵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部负责统筹实施,统筹的职责是乡村振兴促进法赋予的,国家乡村振兴局负责具体实施。职能虽然有不同,但不能也不是“一刀切”,大家拧成一股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有条不紊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问:去年经历了疫情灾情反复考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接下来还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刘焕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调这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一年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防风险。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近70%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人员均已落实帮扶措施,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消除风险。对受灾脱贫人口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因灾返贫致贫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二是抓衔接。对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分类调整优化,出台33项衔接政策。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乡村振兴机构完成组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衔接工作有序推进。三是促发展。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超过50%。帮扶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16.9%。总的来看,2021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狠抓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上下功夫。主要是“三管齐下”:监测上更加准一些,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帮扶上尽量早一些,对及时发现的住房、义务教育、就业、因灾因疫因病突发严重困难等苗头问题,抓紧落实帮扶措施,将返贫致贫风险解决在萌芽状态;操作上尽可能简化一些,打通各部门监测平台数据壁垒,缩短认定时间,提高监测帮扶效率。
二是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上下功夫。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重在转型升级,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加快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就业要千方百计稳住,通过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帮扶车间吸纳能力、优化公益岗位等方式,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中有增。
三是在强化重点区域帮扶上下功夫。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编制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持续加大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四是在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实上下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不能掉头就走。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政策力度不减,继续扶上马送一程。今年将组织开展政策效果评估,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持硬措施,在耕地建设和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硬措施?
吴宏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着墨较多,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归纳起来就是“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
保数量,就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就是“三个定”,一是定线。就是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二是定位。要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哪块地是耕地、哪块地是永久基本农田都要落到具体的地块上,要做到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三是定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提质量,就是提高耕地质量。一是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我们将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亿亩,同时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的地力等级。二是要抓黑土地的保护,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三是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的全程监管,确保补充耕地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真正实现补充耕地的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
管用途,就是强化耕地的用途管制,一是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要严格地限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二是对于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要严格地管控。三是对于耕地种植用途,要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以及饲草饲料的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挖潜力,就是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要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地开发为耕地,对于一些具备开发条件的空闲地、废弃地,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破解耕地、光热等资源的约束。
问:坚持产业富民,让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上有哪些重点领域和方向?
吴宏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五大振兴”第一个就是产业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是做好“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要姓“农”,要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三大乡村产业。在纵向上,要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由卖原字号向卖品牌产品转变,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在横向上,要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的类型,提升乡村经济价值。
二是着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要立足统筹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宜县则县、宜乡则乡、宜村则村,形成县城、乡镇、中心村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平台带动作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更多向县域、主产区转移,打造城乡联动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农村产业发展的目的是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更不能把农户从产业链中挤出来,我们欢迎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一起干、一起赚,形成产业链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我们也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建设方面有哪些新布局、新要求?
刘焕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要抓紧干起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即将出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各地做法的基础上,对乡村建设的实施机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重点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乡村建设一个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目标和标准上调门不要定得太高,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宜、高低有别,重点是保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对于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的设施,比如农村道路、仓储冷链和物流设施等要优先安排,加快建设。
二是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推进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期盼干的抓紧干,农民愿意干的带着干,农民不愿意干就先放一放、缓一缓。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立足村庄基础搞建设,注重保护传统村落,保留村庄风貌、形态、肌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三是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搞乡村建设不能自上而下定指标、下任务,关键是要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应该干的要尽量交给农民干,特别是农民户内和房前屋后的事,比如农村厕所改造、庭院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等,这些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可以放手发动农民群众来干。政府重点做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比如农村改厕涉及的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以及村庄公共环境整治,这些事情政府必须干好。
唐仁健:刚才这个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下。一是在工作理念上,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这是理念。二是在工作方法上,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的,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这是方法。这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专家观察
数字化生态经济就是农业的4.0
温铁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很大程度上呼应了去年年底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思想。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求稳,就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一是必须保证粮食安全。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上要坚持党政同责,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农业生产部门的事,而是必须坚持举国体制,要强调耕地保护和处理好土地结构变化,人口种粮结构变化以及明确粮食安全生产各环节的主体责任等。二是防止规模性返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支撑不发生规模返贫的重要工作。也需要党政同责,用一把手责任制、用全党来抓乡村振兴工作。
怎么才能够守得住底线?保持稳定,守住底线,根本在于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新思想(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对应着从“三农”工作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生态化转型。现在乡村振兴工作要把生态化转型、生态化建设当成第一的任务,无论是农业怎么现代化,农村怎么现代化,都要体现生态化转型这样一个基本的国家战略。
二是数字化乡村。在这方面无论是智慧农业、数字化治理,还是平台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把数字作为新的生产力要素,让这个数字经济在我们各个条线的工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怎么才能保证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乡村振兴必须承接脱贫攻坚在农村中所形成的巨大的设施性资产,这个资产要成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财产关系。那就要推进“三变”(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改革,才能真的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是把产业留在县域。乡村产业如何才能惠及更多的农民?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就是统筹布局县域经济,由“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进行“三产融合”运作。要把产业留在县域,让农民分享产业留在县域所形成的收益。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应该是今年一个工作重点。
五是乡村综合治理。现在乡村综合治理其实是“三治合一”,即自治、法治、德治。所依托的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体系,在这个经济基础上支撑乡村“三治合一”的上层建筑。农业生态化才是农业现代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出台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农业现代化也好,农村现代化也好,都必须以生态化为主要内涵。只有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或者农业生态化才是现代化。从农业1.0到农业4.0,4.0讲的就是生态化。以前农业现代化的大规模集约化的方式,在生态文明的新的发展战略下,应该是向着高质量的新发展方式转型。让农业朝着生态化转型,让农村朝生态化转型。
(作者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著名“三农”专家;文章来源:《南方农村报》)
聚焦合作
湖北监利市禾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庄稼医院为农户提供精准农资使用方案。
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种粮、种好粮。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实践者说
湖北监利市禾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
“田保姆+123增收模式”提升粮食效益
湖北省监利市禾富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工厂化育秧与机械插秧、统一测土配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推进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合作社网罗全市范围内各类农机手、飞手167名及各类农业机械477台(套),自购价值500多万元的水稻全程服务机械,为农户提供稻田耕整、插秧、植保飞防、收割等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不仅能让农户每亩节约成本220元,还促进了每亩粮食增产100斤。
此外,合作社除了以每斤高出市场0.1元左右的价格收购农户种植的稻谷外,还为农户开展粮食储存业务。农户所储存的粮食按照当时收购价格进行储存成本登记,当粮食销售价格上涨时,按照粮食上涨部分的70%连同储存成本给农户结清;如果遇到粮食价格下降时,按照高出银行存款利息给农户结算本息。在粮食储存期间,农户还可以用所储存的粮食作为担保,到合作社购买所有农资商品,确保农户储粮稳赚不赔。
打造农田种植“123”增收模式。“123”增收模式,即1亩地2次收入达到3000元。合作社根据农户农田实际情况,为农户量身定制种植方案。对于水源条件不好的农田引导农户进行稻蔬种植,种一季水稻后种植蔬菜,并对所种植的蔬菜实行订单回收;对于水源条件比较好的农田引导农户种植再生稻,达到种一季收2季的效果;对于低湖田引导农户进行稻鸭、稻虾共生种养,以此来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不盲目种植,确保农户每亩地能够有两次比较稳定的收入。
此外,为了提高农户对农田管理的积极性,每亩以1200斤湿谷为基数,凡每亩稻谷超过1200斤以上部分农户得70%、合作社得30%。通过农户入股经营,不仅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还能够确保农户收入增加。
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 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湖北省监利市尚禾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 欧阳斌
一直以来,粮价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收入低、积极性低成了普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表明了政府从政策层面对农民种好粮、卖好粮的支持。其中,“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正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着力降低农民种粮成本的体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服务指明了方向。
为了更好服务农民生产,我们合作社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文件的指示,相继推出“不会种田”“不愿种田”“不能种田”“不敢创新”四种套餐,为湘鄂两省十几个乡镇几十万农户提供水稻集中育秧、农机综合服务、农资连锁供应、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标准基地建设、稻谷订单收购、粮食烘干代储、特色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商营销、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全套服务。
我们还启动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探索完善——打造产业振兴示范区,由原来的水稻全产业链,向水产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延伸;打造组织振兴示范区,以尚禾农业党支部为头雁,继续帮扶脱贫户,带动周边乡镇数万名农民一起致富;打造生态振兴示范区,巩固完善“六统一”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提供从生产技术到订单收购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绿色产业服务;打造人才振兴示范区,引进博士、硕士,探索减轻农民种粮的农资成本;打造文化振兴示范区,链接发展农耕文化、农机文化、乡土文化、田园文化,把尚禾农业建设成为农民群众喜欢的文旅乐园。
接下来,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更好更快更创新地发展,继续当好“田保姆”,“从田间一粒种子到餐桌一颗大米”,全程、全产业链服务好农民。
“十代”服务现场。
湖南湘潭市供销合作社
“十代”服务助力拓展优质稻种植面积
湖南省湘潭市供销合作社整合市、县、乡、村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搭建四级服务平台、建设土地托管中心、推广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大力开展粮食生产“十代”服务(代育、代耕、代插、代防、代管、代收、代烘、代储、代销、代加),解决了“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带农助农实力得到极大提升。
依托土地托管中心开展从种到销的全产业链“十代”服务,让农民能够更加省时、省钱、省力、省心,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土地托管中心38个,实现托管服务面积30万亩,年内将实现全市45个乡镇土地托管中心全覆盖。通过土地托管“十代”服务模式,实现了每亩成本降低15%,农民每亩收入增加200元以上,稻谷质量普遍达到国家三级以上,高档优质稻面积逐年增加。
未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是工作重点
湖南省湘潭市惠农农资公司总经理 赵湛
“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全程生产托管服务,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要想发展要素集聚、主体多元、机制高效、体系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可或缺。同时,要想让小农户和大市场顺利对接,也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目前,在生产托管服务上,供销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都能为农户提供服务,但往往都是针对某个环节或几个环节,仅在“点”上发力,还没有形成一个“面”。这与农户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发展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仍是大势所趋。
供销合作社是为农服务的“国家队”,具有一定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有实力也有义务去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服务。但是,我们并不是做垄断市场的行为,而是把市场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为农户提供生产、供销、信用综合服务,最终提升产业链价值,帮助小农户完全对接市场。
湘潭市供销合作社一直在推广为农服务的“十代”模式,目前已实现了全市每个乡镇都有服务网点。但是,很多网点服务能力不强,能真正发挥为农服务的网点占比较低,并不能满足全市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在为农服务能力提升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未来,希望各级政府能在设施、设备的购买上多给予资金支持,快速提升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实力,以点带面,促进小农户与市场有效衔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江苏滨海县供销合作社
构建“345”服务模式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供销合作社在全省率先打造“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为农服务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构建了“三级平台、四项服务、五公里“服务圈”的“345”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目前已辐射全县15个镇区近200个村居40万农户,服务耕地近100万亩,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服务联盟依据服务功能、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编织了县、镇、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服务联盟以“供销合作社牵头、村集体领办、经营大户参与”的方式,鼓励村集体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村级网点建设,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增收。年内预计改造、新增村级服务网点80个以上,基本做到“村村有网点、户户有服务”。
服务联盟以农业生产需求为目标导向,开展生产、供销、技术、信用等4项服务。在生产服务上,围绕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在供销服务上,已形成农资购销联合体,通过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农资质量、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在技术服务上,综合运用远程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智能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精细化作业。
加快服务载体建设带农增收致富
江苏滨海县供销合作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社等各类主体大力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作为县级供销合作社,应该围绕要素跟着农业生产走、服务奔着农民需求去,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富的理念,加快农业社会化载体建设,拓展农业生产领域服务覆盖面。
首先,发展农业生产综合服务载体。通过领办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开展耕、种、收、储、植保飞防等生产服务。同时,成立农机网上服务平台。遇到农忙季,可通过网上调配周边县、市农机,助力农民抢收抢种。同时,利用现有的各类农机具优势,鼓励农机专业户开展土地托管、半托管服务;开发上线服务手机APP,并根据APP用户所属区域提供一键呼叫式、中心调度式服务,最快时间完成供需对接、最短距离提供现场服务。
其次,发展农产品销售服务载体。通过网上直播为全县农产品提供“包孵化、包选品、包销量”举办直播带货活动,并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开展农产品进社区等活动。
最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服务载体。通过发展秸秆回收利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助力农村环境整治。同时,积极开展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供,牵头做好农田农药集中采购,农药废弃物回收,确保回收率达100%。
滨海县供销合作社建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数据大平台,提升了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实力。
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实践者说
山东临沂市供销合作社
1600个网点联动释放农村市场活力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供销合作社着眼建立完善以流通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城为枢纽、乡镇为节点、村级为终端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推动连锁化经营、数字化转型,创新商品和服务供给,初步实现了“一点多能、一网多用、上下贯通、综合服务”。全市系统在县级建设供销综合集配中心,集合商品仓配、“中央厨房”、电商运营、物流配送等功能,实行“统仓共配”;在乡镇建设综合服务站,打造方便居民购物消费和服务村级商品、快递配送的商贸流通枢纽;在村级建设综合服务社,推进日用消费品配送、快递分发、农产品购销、便民缴费、家电回收等多项服务。
在基础薄弱的县,供销合作社与系统内外流通企业开展业务合作或接受服务覆盖,通过复制和借鉴成熟模式,逐步健全完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2021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区县级供销综合集配中心5个、乡镇供销综合服务站30个、农村综合服务社260个,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点累计超过1600个。截至目前,全市系统已发展冷链物流设施及运营企业10家,农产品恒温库、低温库、速冻库总库容近9万吨,建成“中央厨房”5家,带动农产品上行4000万元。
加大对供销社系统基础网络建设的扶持力度
山东省供销合作社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是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虑,是挖掘农村市场巨大潜力、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居民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供销合作社系统作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作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应该努力践行为农服务宗旨,立足乡村、扎根农村,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加快构建供销合作社系统县域商业体系,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2月,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在滕州召开2022年县域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年度县域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作任务,确定了30个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作为县域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示范县,20个示范县作为农资、再生资源回收重点推进县及10个重点冷链物流项目。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县域流通还存在一些显著问题。比如,各地基础实力参差不齐,经营管理状况千差万别;政策整合难度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等。
因此,建议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系统县、乡、村三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的扶持力度,尤其在冷链物流、快递配送、仓储中心、“中央厨房”等重资产投入方面给予支持或者倾斜。同时,希望各地党委、政府将建设供销合作社系统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成立工作专班,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