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
2022-06-29赵思佳
赵思佳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西夏文化是多民族、地域特色长期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而形成的多元、多层次的文化。本文探讨了西夏文化的表现与价值,并总结了西夏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增强西夏文化遗产旅游的宣传;打造西夏文物相关的文创产品;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独特项目;现代化技术赋能,让西夏文化“活”起来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西夏文化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SWOT分析;西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一)西夏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王国——大白高国,他们是从历史悠久的羌族中脱离出来的,经过了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迁徙,从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1],这就是后来抗衡了辽宋很久的西夏国的前身。从青藏高原迁徙到黄土高原的过程中,西夏受到多民族特色的彼此影响、相互吸收而形成了一种多来源、多层次的文化。而宁夏是西夏王朝中心政权所在地,是西夏文化的发展中心,亦是西夏帝王的安葬地,历经岁月留存至今的西夏文化遗产,是宁夏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2]。
虽然对于西夏国的历史记录并不多,但是这个王朝给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化积淀。宏大的西夏陵、巍然屹立的佛塔、深奥莫测的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与中原文化迥然的建筑等,这些文化遗产都是西夏王国留给的稀世之珍。
(二)西夏文化的展现
1.物质文化的展现
(1)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体现西夏文化特征的代表之一,由于受到佛教建筑的深刻影响,西夏王陵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融合,成为我国陵园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形式。西夏陵景區按照星象排列分布着9座帝王陵墓以及200余座皇室朝臣殉葬墓,规模宏伟,秩序井然。每一座皇陵都是坐北向南,整体呈长方形的独立建筑体,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秦汉以来,吸收唐宋时期帝陵的优点,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了中国特有的陵墓结构,所以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2)西夏古塔
西夏崇尚佛教且以佛法立国,所以当时的西夏僧尼众多,寺院林立,后世诗人游览宁夏时也曾发出过“云锁空山夏寺多”的感慨。而宁夏作为西夏曾经的国都,留有很多古塔的遗存。位于银川市西南的承天寺,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的拜寺口方塔遗址(1990年11月,拜寺口内的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毁,使得拜寺口方塔不复存在,变为遗址),因塔数而得名的青铜峡108塔,同心县的康济寺塔,贺兰县的宏佛塔,银川市的拜寺口双塔等[3],这些佛塔大部分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佛塔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物宝藏,其建筑风格以及佛塔内的文物对于人们探究发现西夏文化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贺兰山岩画
游牧艺术画廊——贺兰山岩画,是AAAA级国家旅游区,一千多幅岩画绵延二百五十多公里,单独的图案就超过了两万个[4]。贺兰山岩画的年代跨越大致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到秦汉以后,近至宋元、西夏。不管出于什么时期,这种刻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刻画手法古朴稚拙,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今,这些石头上刻画的史书已经成为人们探究历史宝贵的遗存。
2.非物质文化的展现
(1)西夏文字
西夏文亦称为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西夏人仿照汉字制作而成的一种文字。西夏文属于汉藏语系的羌语支,与当代的羌语和木雅语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西夏文专家李范文认为,整个西夏文字共有5917个字,但真正有意义的字共5857字。因西夏国崇尚佛教,西夏国人还用西夏文字翻译了3600余卷大藏经,实乃无价之宝。
(2)西夏木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比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早了400年,所以毕昇被誉为“活字印刷之父”。而在宁夏拜寺口方塔遗址中发现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权威部门鉴定其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5]。《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的再次面世,使中国木版印刷技术的历史早了一百年。《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被我国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的文物名录,并被国家档案馆列为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单”。
(3)西夏服饰
由于西夏国原来是一个游牧民族,所穿的衣物是由皮毛所致,后来受到多种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影响,开始农耕,慢慢开始织衣,穿戴棉麻织物。即使西夏广受汉文化的影响,其服饰还是极大地保留了本民族特质,既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延续了党项羌族的文化特性;既有西夏盛行的佛教文化影响,又有其他文化的穿插。
西夏服饰还有严格的服饰制度,不光针对服饰的样式,还有服饰的颜色,甚至颁布了法律条文。服饰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文化一个侧面的展现,它还原了党项羌族从游牧民族到称帝建都的历史变迁及文化的演变。
(三)西夏文化的经济价值
文化遗产是当今最热的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西夏遗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夏王陵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遗产。2017年西夏陵申报世界遗产未能通过,自此西夏陵加大了申报准备力度。随后,2021年在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5个项目中,西夏陵作为其中之一。这项举措意味着申遗无形产生的附加经济价值,是打造宁夏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对当地旅游产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旅游的兴起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文旅已逐渐成为大众旅游消费的首选[2],文化旅游追求内涵和深度文化交流已成为新时期的潮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媒介,而文化旅游也是一种旅游商品,它是一种以人文资源和历史遗迹为基础的独特旅游体验,是一种身心的愉悦。此外,文化旅游还能促进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西夏文化旅游现状分析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西夏文化旅游对于提升宁夏旅游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增强游客对宁夏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通过态势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SWOT),对当前西夏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分析,期望为西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优势分析
西夏文化是宁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西夏文化为积淀的宁夏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发展西夏文化旅游是弘扬和传承西夏文化的重要方式。《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04—2008年)》中就将“西夏古都、回乡风情、塞上江南”定为宁夏的基本旅游形象,并对西夏文化作了专项旅游规划[6]。
目前,西夏王陵、海宝塔、青铜峡108塔、拜寺口双塔等已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其发展相对成熟,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西夏博物馆、西夏碑林、西夏史话艺术馆等可以满足参观者对西夏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丰富对西夏认识的娱乐活动。此外,宁夏还有许多西夏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发掘的文物古迹并不止于此。
2.劣势分析
宁夏作为西夏建国的都城,拥有非常多的西夏文化遗址,从整体角度上来看,对于西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宁夏的西夏文化遗址、遗迹分布较为分散,无法进行一个大的串联。另外因为布局分散,对于管理也有一定的难度。西夏文化遗迹的完整度不高,大部分遗迹先后都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加之对于部分遗址保护开发的过晚,经过长时间风化,遗址出现大面积坍塌危险。西夏文化绚丽多彩,既有有形的遗址、文物,又有无形的精神文化。但由于深入开展文化旅游的意识不够深入人心,未能深入挖掘精神文化内涵的旅游价值[6]。比如人们看到舞蹈“飞天”就会想到敦煌,但是西夏文化却没有一些代表性的成果。银川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但是在银川却感受不到洛阳、西安等历史名城的氛围。“西夏古都”的形象没有得到充分的建设,使得游客在银川感受不到西夏独特的文化和内涵。
3.机遇分析
(1)政府支持
宁夏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中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开展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系列政府政策和旅游规划建设,为宁夏开展文化旅游建设创造了优越的宏观环境,提供了政策保障。
(2)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带薪休假制度完善以及小长假的增多,而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每年又比其他省市多“开斋节”“古尔邦节”两个假期,致使旅游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可以利用小长假使得区内旅游达到小高潮。
(3)从“半年闲”走向“全年游”
宁夏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旅游季只有4月到10月这半年的时间,每年有4个月左右的冰雪期,但是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与举办,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达成,给在气候和地理上有先天优势的宁夏带来了新的机遇,相邻景区资源共享相互融合,产业要素互相渗透,实现了宁夏从“半年闲”走向“全年游”。
(4)宁夏开启“高铁时代”
2020年12月26日,宁夏银川至西安的银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宁夏正式融入全国高铁网。包银铁路也在施工中,包银铁路全线贯通后,银川至北京时间将缩短至5个小时。这些高铁线路的开通使得宁夏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观,游客来宁夏从此变得方便快捷。
4.挑战分析
(1)周边地区抢占客源
其他西北地区文化旅游建设步伐更快,抢占了大部分客源。周边如陕西、新疆、内蒙等地区在旅游资源上比宁夏更有吸引力,更有代表性,且旅游发展迅速,对宁夏而言,存在较大的竞争和威胁。比如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底蕴更深厚,全域旅游发展很快,旅游营销势头很足,在旅游淡旺季都适时推出了较大力度的优惠措施,吸引和抢占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2)文物古迹开发风化坍塌困扰
西夏文化旅游受政策、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随着西夏文化旅游全面建设,加之对于部分遗址保护开发的过晚,经过长时间风化,遗址出现大面积坍塌危险,文物古迹的开发保护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西夏文化旅游的发展措施
西夏文化遗产是宁夏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为把西夏文化旅游建设成为产品结构合理、旅游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平衡、旅游环境优美的宁夏旅游品牌之一,以此促进宁夏全区文化旅游的发展,现提出几项发展措施。
1.增强西夏文化遗产旅游的宣传
宁夏作为“中阿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可以利用好这一平台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西夏文化,从而让西夏文化“走出去”,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充分展示西夏文化的内涵。还要利用好新媒体方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将西夏时期的历史人物、创字过程、民风民俗等展现给大众,不断地完善旅游信息,使得游客对西夏历史、西夏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从而对西夏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激发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欲望。
2.打造西夏文物相关的文创产品
宁夏在开发西夏遗址的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国家文物鎏金銅牛,极具异域风情的西夏唐卡,造型抽象、雄浑且栩栩如生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学习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打造及营销方式,从而开发具有西夏代表性的系列文创产品,引发大众对西夏文化的兴趣,以此吸引游客来宁观光游玩。
3.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独特项目
要以弘扬西夏文化为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西夏文化遗产,把资源加以整合,打造一条集科考学习、观光、娱乐于一体的西夏文化精品游线路。首先,以西夏风情园、西夏王陵景区为核心,以平吉堡生态庄园和平吉堡养殖产业园为支撑,依托神秘的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和提升文化内涵,以打造“文化体验+生态农业”旅游为主题,以特色文化体验、现代农业庄园为主打旅游产品,整合110国道沿线酒庄和种植园资源,形成特色旅游接待基地,打造以西夏风情园和西夏陵为核心的西夏风情国家休闲度假旅游区项目。其次,宁夏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和民族特色,“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展示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历史、壮丽的沙漠风光。利用生态旅游、黄河文明中的发展优势促进西夏文化旅游的发展,延续西夏文明,传承西夏历史。
4.现代化技术赋能,让西夏文化“活”起来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使得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5G的时代。西夏的文化和历史人们相对比较陌生,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游客最想了解西夏文化的哪一部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发。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打造“活”的西夏人物、西夏场景,增强虚拟形态的互动体验,使得游客可以身临其境全方位的感受西夏文化。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按照“保护为主、抢救优先、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政策对西夏文化遗产加强保护,明确哪些遗址可以开发,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将损害降到最小,将有助于实现西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唐荣尧.西夏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22.
[2] 周媛.宁夏的西夏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12.
[3] 薛正昌.根脉与记忆:宁夏历史文化遗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2.
[4] 白慧姝,米文宝.银川市城市生态旅游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5):212-216.
[5] 牛达生.从拜寺沟方塔出土西夏文献看古籍中的缝缋装[J].文献,2000(2):84-89.
[6] 毛娟.西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初探: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