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凝视、记忆:湛江市墩文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2022-06-29范静
范静
摘 要: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业的灵魂,但目前红色景区开发中存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因此,以红色革命老区广东省湛江市墩文村为研究对象,以黄学增及其革命事迹为案例,运用仪式展演、文化记忆、文化凝视、符号论等理论,从3个方面探讨墩文村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一是通过纪念仪式、空间构建及时间建构展示墩文村的红色文化;二是从当地居民、旅游者和政府3个视角凝视,围绕黄学增革命事迹阐释墩文村红色文化,形成独具特的红色文化内涵;三是通过展示、凝视形成的稳定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符号,传承黄学增革命精神,延续文化血脉,最终建构红色文化“展示-凝视-记忆”的模型,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展示-凝视-记忆;墩文村
中图分类号:G122;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展示、凝视、记忆:湛江市墩文村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ZJ21YB73)。
目前,广东省湛江市墩文村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开发主要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以纪念黄学增烈士和弘扬南路革命文化精神为主题,融滨海、乡村、渔业于一体,打造南路红旅大景区和综合性主题体验区,树立独特的“南路文化”品牌。一方面,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硬化道路,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在政府和各方的支持下修缮红色遗址遗迹,塑造红旅大景区。另外,积极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环境,开发综合性红色文化主题体验区,利用“滨海+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一)优势
墩文村是广东南路农民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广东南路最早的党组织诞生地,又有黄学增主持的广东南路最早的农民运动大会遗址[1]。同时,墩文村濒临大海,有开发滨海旅游的潜质。此外,墩文村交通设施也逐渐完善,如通往黄学增故居的主干道逐步完善,规划广东滨海公路遂溪段墩文至双村连接线,将黄学增故居与双村古村落及广东滨海公路联系起来,提高了景区的可进入性。
(二)劣势
目前,虽然墩文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但资源的组合程度不高,没有很好地将红色文化活态展示,同时也没有和滨海资源、农业、住宿业及饮食业相结合,使得旅游资源组合程度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三)机会
红色旅游开发既有政策的支持,又有广东地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广东走向振兴的“红色村”》专栏进行宣传,为墩文村红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机会。
(四)威胁
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竞争日益严峻。另外,墩文村的红色旅游资源依托南路革命,但南路革命活动影响中国、越南两国,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4省,在这些地区都有相关的活动遗址,使得墩文村的开发不能只依托革命教育圣地来开展,还要与智能化、滨海相结合,打造南路革命IP,否则会出现同质化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
(一)文化展示形式单一,游客满意度不高
墩文村红色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乡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目的正在逐渐通过红色景区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缓慢实现,但从游客的需求和长远发展来看,墩文村遗迹多重视空间性遗迹遗址的开发,如黄学增故居、陈列馆、斜阳岛陆上指挥中心等,为游客提供了参观学习和红色教育的基地,达到缅怀英雄人物、传承英雄精神的目的。但活态性的纪念活动比较少,如缺乏节日性活动与黄学增精神的融合,使得游客参观过程中更多是听取工作人员讲解黄学增事迹、参观故居,参与感不强,精神触动不大,难以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文化凝视内涵不足,景区品牌影响力不高
墩文村红色旅游的开发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红色资源、农业及滨海资源,村民和游客都感受到了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便利,但对于修缮村内红色遗迹遗址带来的旅游红利感触不深。
第一,村民文化凝视不深,文化认同感不强。墩文村村民对红色旅游认识不深,没有理解红色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所以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的主动性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只知道有黄学增故居固态的景观,但对其精神事迹与红色文化内涵却不太清晰,没有形成对聚居地的文化认同感,主要原因在于整体意识不强和传统文化深入[2]。因此,需要通过第一个步骤——红色文化的展示,使当地居民深入了解黄学增的革命事迹,认识到当地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做好黄学增故事讲解传承人的角色。
第二,政府文化凝视专业性不高。在墩文村的旅游开发中,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如湛江市政府在2018年初出台的把黄学增故居打造成红色旅游基地的文件、成立黄学增文化研究所等措施,支持黄学增故居红色文化的开发,同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吸引发更多的人来此地参观,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胜地。但也存在着不足,如政府对于红色文化的开发系统性与专业性不足,没有有专业团队调研指导,导致当地居民对于政策的理解不深入,不能很好地将专业性的意见和文化内涵融入红色文化讲解中,流于形式。
第三,旅游者文化凝視满意度不高。一天或半天的观光或红色学习教育,观光为主,体验为辅,不能在短时间内使游客形象地感知黄学增的事迹和精神。经调研发现,大部分游客只能记住黄学增的名字而对其事迹较为模糊,同时黄学增故居和纪念堂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很好地体现黄学增、南路革命及农民运动的特色,使得游客的满意度不高,对英雄人物的理解不深入,感触不深。
(三)文化传承受限,文化记忆未形成
文化传承可以通过传承、习俗、艺术、建筑、智能化工具等形式传承。首先,墩文村红色文化传承主要是讲解员的讲解,专业性与形象感不足,同时当地的传统节日和祭奠仪式没有固定下来形成文化符号。其次,传播工具没有结合动态化的视频和智能化讲解,使得墩文村红色文化吸引力不足,南路革命IP未形成。再次,缺乏传承人培养渠道,使得人才专业性和继承性不强。
(一)文化展示: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当代再生产
文化经由展示被大众认知,红色文化遗迹遗址的展示是遗迹遗址修复、媒体传播遗迹可进入性的畅通等的过程,经过这些过程,红色遗址遗迹呈现为被展示的实体,具有了可参观性。
通过调查研究与相关案例分析,试图通过纪念仪式、政治仪式、文艺表演、空间政治等方式展示墩文村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遗产,使其再生产,再现革命精神。同时,还可以建设与开发和红色文化相关的民宿、特色饮食和娱乐游戏,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展现和传承红色文化。
第一,纪念仪式与黄学增精神的传播。例如,通过清明节祭祀仪式、诞辰祭奠仪式、蒙难日纪念仪式等,表达对黄学增同志的纪念,延续更新革命精神。
第二,政治仪式与黄学增革命坚定信念的构建。例如,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坚定信念,提升思想觉悟;还可以通过开展党的生日主题活动、村民和游客学习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增强游客和村民对红色文化的意识,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第三,时间政治与黄学增精神永生。根据黄学增出生、逝世及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设置诞辰日、蒙难日并制度化,使黄学增的事迹深入人心。
第四,空间政治与黄学增事迹的展示。通过黄学增遗像的神圣地位、纪念碑与黄学增故居圣地化、黄学增纪念亭等神圣空间的重构,展示红色文化;通过教育空间展示红色文化,如不同版本的小本教材《农民领袖黄学增》中的黄学增形象与少年形象的结合,强化学生对黄学增的崇拜心理。
第五,文艺表演与黄学增革命事迹的场景还原,再现革命精神。例如,编排黄学增革命事迹话剧、湛江牵手深圳打造的原创歌曲《碧海丹心黄学增》等,以动态的画面与音乐的语言,讲好黄学增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二)文化凝视:对被展示遗产的体验与阐释
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首先提出“凝视理论”后,经厄理、达亚·毛茨丰富和完善,形成东道主凝视和游客凝视[3]。红色文化凝视是对被展示的文化进行解码,进而获取文化记忆的过程。墩文村红色文化依据不同的凝视主体,从当地居民凝视、游客凝视、政府凝视3个视角研究各个主体在墩文村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力。游客凝视的是当地的景观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本地居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凝视者,是乡村文化的构建者和生产者,他们并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政府凝视主要是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支持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三者共同推动墩文村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圣地。
第一,村民的文化凝视。首先,组织村民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尤其是有关墩文村的发展渊源、农民运动及黄学增的历史事迹,同时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使村民意识到旅游和乡村的关系及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培养乡村红色文化传承人,使村民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对自身思想的影响,从而将红色精神活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
第二,旅游者的文化凝视。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加深旅游者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印象,为之后的文化传播奠定基础。不同的部门单位可到黄学增故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参与政治仪式和纪念仪式、重温入党誓词、默哀致敬,坚定信念;异地游客可来参观黄学增故居切身体验红色文化带来的文化震撼与文化冲突、深圳人来黄学增故居寻“精神之根”等系列活动,再次解读阐释有关黄学增的事迹和革命精神,丰富和完善黄学增故居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影响力。
第三,政府的文化凝视。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墩文村红色旅游开发政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宿;另一方面,制定和传承人相关的培训发展政策,使文化传承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固定的传承机制,确保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得到传承。另外,政府还要与开发商联合,引进先进的开发理念与智能化的讲解和服务工具,如扫码讲解、360度虚拟红色景区视频展示、机器人服务等不同的形式,打造农民运动IP,丰富景区活动形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三)文化记忆: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红色文化记忆符号的核心在于营造神圣的氛围以激发参观者的共鸣,帮助其获得情感和精神体验[4]。墩文村红色文化经过展示与凝视之后,当地文化就加强成为一种记忆符号,使游客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稳定性是由于文化符号是一种固定的、可解釋的文化。黄学增革命精神文化通过展示和凝视,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纪念仪式、空间政治、时间政治,即黄学增的文化展示有固定的诞辰纪念仪式、遇难日纪念仪式、清明节祭祀仪式、固定的革命事迹陈列馆、固定的黄学增话剧表演仪式、固定的赞歌《碧海丹心黄学增》等都成为一种记忆符号,可以传承革命老区墩文村红色文化。而它的持续性是由游客凝视和当地居民凝视长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凝视,即纵向的时代性和不同地域的传播性,使墩文村黄学增革命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在不同地域广泛传播的特性。同时,政府制定有关传承培训和发展的政策,可以形成稳定的传承人体系,将红色故事很好地传承。
墩文村凭借红色资源、滨海和农业资源发展旅游,振兴乡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旅游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发挥村民主人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展示形式不充分、传承机制受限,使得红色文化吸引力不足,游客满意度不高。因此,试图建构墩文村红色文化“展示-凝视-记忆”的模型[5],形象生动地传承红色文化,但也存在着调研资料与理论论证不充分的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1] 曹阳春,夏照亮,袁仁广,等.基于SWOT分析下湛江市墩文村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甘肃农业,2019(4):54-58.
[2] 夏照亮,陈嘉俊,袁仁广.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湛江市墩文村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48-49.
[3] 冯玉忠.“旅游凝视”视角下王家峪红色旅游地建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1-77.
[4] 徐克帅.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J].旅游学刊,2016(3):35-42.
[5] 樊友猛,谢彦君.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J].旅游科学,2015(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