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实证研究

2022-06-26庞翠菊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大学生

庞翠菊

摘要:本研究拟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基础上,以留守经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社会支持、心理安全感、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以便改善其关系状况,为高校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社会和谐发展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心理安全感

1研究背景

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高校一般封校上课不能外出,生活和交流沟通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恋爱、学习、与家人关系等受到很大的影响,时间持续过长,容易引发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困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8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所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而且重视心理健康。”而人际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心理健康,作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是研究者们近年关注的焦點,因为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危及到生命。

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国外的“隔代抚养”和其有一定相关性,指的是儿童的父母将抚养事务、权利等交给儿童的祖父母;在国内,曾经的80末、90后、00后的留守儿童,部分已经是留守经历大学毕业生或留守经历大学生,而这一留守现象主要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具有本土化特征,其研究国内居多。

“留守经历”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优势,独立性相对较强,比较看重自尊;但一般比较敏感、缺乏安全感,不善于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些问题的综合表现之一就是人际关系问题,笔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来咨询学生中问题的80%以上都是人际关系问题,而个体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安全感对其人际关系可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拟从研究三者关系,从留守经历大学生自身方面来改善其人际关系,并为高校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法学等方面,而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中,从研究方法上看,近些年主要集中在留守经历大学生定量、定性的研究、关系、实验和访谈等研究。赖运成[1]综述以往研究结果,认为“社会支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等是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关注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引导其调节情绪的能力,为留守经历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骆小济[2]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关注其主观体验、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其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定性研究方面,沈宏艳[3]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及焦点解决取向的团体辅导的方式研究压力源、应对方式与人际和谐的关系,应对方式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压力源及人际和谐起到中介作用,团体辅导也对其各个方面起到积极改善。

从以往研究来看,对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一般有两方面对立的观点,一些研究者认为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大学生总的社会支持及各维度支持显著较低,如王永保[4]在其研究中符合这一假设;但是也有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在社会支持及各维度无显著差异,如杨小莉[6]通过研究表明,二者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徐振轩[5]等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纵向追踪提出通过改善被试的社会支持系统,来进一步改善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等进行研究的。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实验法、测量法、访谈法、辅导干预等。而在影响因素方面有很多,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价值观等,客观因素包括人口学变量、家庭、学校及社会等。蓝筱梦[6]等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中有一半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交往能力不自信、交往积极性较低。李晓敏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相对较多,其心理健康也受到一定影响。

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其中最早进行该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以及霍尼、弗洛姆、埃里克森及马斯洛都在其研究中提到了安全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其第二层次的需求就是安全的需要,指的是个体为了避免恐惧和焦虑的出现。而国内相关研究方面,一般主要从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体方面来研究心理安全感,李纬[7]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庭中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及相互关系都会影响到其心理安全感,而且大三学生的人际安全感最低,因此建议家庭、学校及社区提供相应的支持及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等来增加安全感。

但以往研究中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拟以留守经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人际关系、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关系,以便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郑州市某高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7份,剔除无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93.4%。学生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基本年龄在18岁至22岁之间,均无明显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病史。

3.2研究工具

该研究主要采用丛中、安莉娟2003年修订的安全感量表(SQ)、吴梦洁修订的《社会支持量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现状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总量表分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得分,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相对较差一些,人际困扰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交谈、接人待物、交际交友方面,但在与异性交往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沈宏艳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她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几所高校大学生,其研究结果也显示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更多,而且结合笔者在学校十多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以及每学期都会对大一新生进行SCL-90等相关测试,其结果也表明相对于整个群体来说,留守经历大学生占到相当比例,而且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中,留守经历的学生占相当一部分,很多学生的问题都与不完整的家庭有关。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困扰主要表现在交谈、接人待物、交际交友方面,但在与异性交往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在性别、专业、独生子女、生源地及年级上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性别变量上,男生在待人接物及交际交友方面困扰较少;在生源地上,农村留守经历学生在待人接物上困扰相对更多,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在交谈维度上相对更好;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在交谈维度上相对更好;在年级上,留守经历的大二学生在交谈及量表总分相对较高,其人际困扰相对较多,其他差异不显著。

4.2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状况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安全感及整个心理安全感相对较低;进一步在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在性别变量上,男生在待人接物及交际交友方面困扰较少,这与陈超[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陈超在其研究中表明:人格特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影响,而其研究中女生神经质得分偏高,而其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外倾性、宜人性等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正相关,特别是在外倾性上男生得分偏高,而严谨性、宜人性及开放性的人格有利于个体感受他人情绪,并能观察到他人的表情及情绪,进行适度的表露和沟通,容易产生共情,因此人际交往能力更强,困扰相对就更少。在生源地上,农村留守经历学生在待人接物上困扰相对更多,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独生子女在交谈维度上相对更好,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一般一个孩子,更容易受到其看护者的关注,沟通交流相对更多一些,因此,这方面的困扰相对较少。在年级上,留守经历的大二学生在交谈及量表总分相对较高,说明其整体人际困扰相对较多,可能因为过来大一的新鲜期,进入大二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相对比较迷茫,很多事情没有目标和计划,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及思维,会影响其沟通及交流。其他维度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4.3 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

本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得分显著较低,社会支持情况较差。本研究通过对社会支持在人口学变量上进行差异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上,留守经历的文科生对信息支持性的利用度较高,可能是因为文科生相对外向,更喜欢比善于社交,更倾向于关注外部世界,因此会对信息性支持的利用度较高。在生源地上,农村留守经历的学生自尊性支持的利用度更高,可能是因为农村留守经历的学生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相对比较更能体谅父母,因此,生活中历练的相对较多,面对问题或困境时会倾向于独立完成,自尊性支持的利用度更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社会进步与变革,社会对于男女要求平等,性别方面歧视现象逐渐减少,所以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差异不显著。

4.4 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安全感、社会支持三者关系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安全感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得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个体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留守经历个体心理安全感越强,越容易寻求社会支持;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人际关系与人际安全感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与确定控制感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对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进行偏相关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在陪伴性支持和自尊性支持上存在显著相关,其他相关不显著。

5 建 议

首先,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其人际关系等问题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在学校层面,在理论课程中适度的加入人际沟通与交流的团体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特别是让那些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意识,遇到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时,学会及时求助。在心理健康周期间加强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等相关宣传,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一步对学校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咨询相关培训,特别是团体心理咨询的相关技能,因为团体咨询可以利用小团体,规模比个体咨询大,而且大学生基本同龄或相近,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在一起更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团体活动沟通、交流、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从而接纳和实现自我,促进个体心理成长和发展。

家庭方面,父母作为孩子有力的精神支持,要发挥最大作用。学生在留守阶段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和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因此,父母要增加与留守经历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多关注其情绪情感和心理,让其感受到父母在心理上的陪伴,认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更有安全感,也让其意识到父母由于现实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但是会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而不只是生理及金钱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微信、QQ、抖音发布相关视频、图片,了解彼此的现状和生活,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加深与父母的感情,让留守经历大学生意识到自己除了与父母有物理距离的差距意外,其他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是一样的,让其在拥有正能量的环境中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更有安全感,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资源。

社会方面,要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及社会机构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有一些公益组织和机构,主要面对留守儿童。虽然目前来说,对于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童年的留守经历虽然不能改变,但是可以引导这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通过与留守经历的孩子接触,更容易治愈自己的创伤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感受,也更能意识到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逐渐的实现自我变化和成长,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运成.中国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教育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10):1590-1595.

[2]骆小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16):88-90.

[3]沈宏艳. 留守经历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人际和谐的关系及干预[D].安徽师范大学,2017.

[4]王永保.高职留守经历学生人际困扰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实证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0,35(01):84-88.

[5]徐振轩.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探究[J].教育评论,2018(06):93-97.

[6]蓝筱梦,杨传利,刘杏华.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J].高教论坛,2019(09):52-56.

[7]李纬. 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亲子亲合的关系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8]陈超. 人格特质对留守经歷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科联项目,项目编号为 ZSLX20210902。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