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享受
2022-06-26肖祎楠
肖祎楠
摘 要:语文属于工具学科,它主要由语言教育、文学教育组成。前者倾向于语言能力培养,后者更倾向于培养人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二者结合起来让人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时必须要有快乐感,能享受学习过程,这样才能拥有持续学习动力,也会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关联起来,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学习;快乐感;享受
前言:
高中语文容量比初中语文大,古今中外文章都有涉猎,篇幅也明显增加,知识性更强、文学性更明显,而且大部分文章需要高中生自主完成学习。正因为如此语文学习让很多高中生感觉到不小的压力。如何转变语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于学习习惯,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乐趣,已经成为很多高中生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分享一下将高中语文学习转变为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学会制作语文学习计划
在学习前可以到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高中语文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纳入到学习计划之内。这样就可以保证高中语文学习的每一堂课都有目标,告别漫无目的的学习方式。例如: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高潮、结果)等。这些知识其实在初中阶段就有所涉猎,只是高中课文更密集,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将这些点从文章当中摘取出来,不断地加强自身语文知识掌控力。当我们发现自身这些能力足够强大时,就会形成很强烈的学科自信,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更高的要求,最终让语文学习进入到了一个良好的循环当中[1]。
二、需要努力学会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属于边读边写形式的阅读,记录阅读过程中所学会的各类知识,或者记录阅读感受。其中对于一些章节还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来加以说明。思维导图可以锻炼人的发散思维,能够以一个点为中心不断地拓展知识范围,最终形成知识的树形结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相应的知识,很明显地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思维导图是笔者最喜欢用的一个方法,在文章解析、阅读感悟、知识点提炼方面都百试不爽。当然,读书笔记属于通过系统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能力。最开始我们记录的都是比较粗浅的内容,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记录一些较为系统、深刻的语文知识。对比最初读书笔记和后来的读书笔记,我们能够感受到自身语文知识含量的变化,会滋生出成长的喜悦。
三、将文言文和历史结合起来
很大一部分高中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主要源于高中语文当中文言文篇幅较多,文言文阅读理解难度高,要反复对照工具书,所以学习压力大,非常考验学生的专注力。但笔者作为高中生认为文言文学习恰恰是乐趣源泉,这是因为通过文言文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特点,能够接受到更多知识。在学习当中为了更好完成文言文学习,建议和历史结合起来,这样通过通俗的历史描写来反观文言文,让我们可以理顺文言文内容大概,进而掌握其中的字、词、句,对其中存在的古今通用、古今异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知识点有深入理解。当我们通过自身能力完成一篇文言文学习后,那种快乐感觉无法形容,就好像经过了艰苦比拼最后第一个撞线那样激动。例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都是可以采用文史对照形式学习,方便我们去掌握文章中各个角色心理[2]。
四、要善于通过MOOC拓展学习
MOOC是知识学习方面最好的资源之一,在这里不仅有很多志同道德的同学,还有各大名校的名师,通过他们的讲解,我们能够对高中语文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里还能够和其他同学交流,学到很多经典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某平台就曾经学过《烛之武退秦师》一堂课,讲课教师用的是小动画形式,活泼立体趣味性十足,学生看完小视频就能够基本掌握一些知识点。
五、语文活学活用是乐趣源泉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等现象,总结出来规律以后,我们可以在其他文言文學习时很容易理顺整个篇章,此时我们会有欣欣然的感觉,对古文学习也就没有那么排斥了。通过长期坚持,随着自身掌握知识点的增多,会形成强烈的文言文学习自信。除了文言文活学活用,在其他方面的语文知识也可以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在阅读某篇文章时,可以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像《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写作方法有着很明显区别,在我们分辨它们的差异过程里,实际上就是不断增加自身文学素养的过程,也是在学习作者不同写法强大自身写作能力的过程[3]。
总结:总而言之,高中语文学习形成快乐享受,主要是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学习前后的变化,自身能力储备的增加。这种快乐感受会让学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之内,不断提升高中生自身语文涵养。
参考文献:
[1]姜兴平. 张扬个性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语文[J]. 高考, 2020(12):1.
[2]周雪娇. 高中语文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分析[J]. 学周刊, 2020(34):2.
[3]冯小芳.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南北桥, 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