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工作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2-06-26梁春凤

民族文汇 2022年34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梁春凤

摘 要:群文工作是近年来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不仅丰富了人民生活、还是群众实现自我修养的重要形式。群文工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开展群文工作的挖掘和培养,将更好地提高群文工作的整体发展效果,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文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对群文工作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做好群文工作,保护好、传承好传统文化。本文以广东省为例,探究群文工作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群文工作;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一、现阶段群文工作特点

群文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具有许多特点:

第一是地域性强,目前群文工作多以社区活动的形式进行,这些社区通常是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团,这将影响工作参与者的整体文化风格,强烈的地域特征决定了群文工作特点,群文工作活动模式也会受到传统文化、周边人口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群文工作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群文工作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休闲、情感交流的娱乐方式,更能促进工作参与者的统一性。

第三,群文工作业余性强,人们积极参与群舞活动的创作和表演,主要是为了享受这一活动的乐趣。因此,这种活动形式的松散性和业余性是由参与者自身的价值观、习惯和团队精神所决定的。

第四,群文工作具有多样性,大量群文参加了群文工作活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不断的交流中,促进了群文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效能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的群众最容易接受一些新的理念,传统文化作为近年热门的理念之一。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效益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可。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更好的城市形象,构建起一个更为宜居的社会环境,让群众享受更加惬意的美好生活。人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去发现美、创作美。

(一)、传统文化是引导群众构建正确三观的桥梁

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传统文化也是一个长效化的机制,传统文化可以让人发现美的过程中引导人形成高尚的品德,形成合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三观。[1]引导人、带领人站在更高的意识形态去看待在社会中的所获得的物质资料的享受,改善人们不正确的三观:拜金、追求物质的享受、缺乏精神世界的满足。这样不正确的三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阵痛是真实存在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传统文化可以以其强大的感召力,使得人们感受的理性主义的光芒,来抵消低俗的物欲的诱惑和感性的控制性心理的束缚。引导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理性层次。进而成为引导群众构建正确三观的桥梁。提升群众的整体的核心素养和审美素养。

(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塑造群众健康人格必由之路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塑造群众健康人格必由之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发展可以使得人们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走进群众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观念的培养中,群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都是逐渐的提升和增长。群众与群众直接的审美和文化情感差异逐步的缩小,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审美,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也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下,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人性才可以走向正途。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于理想化状态的追求,是群众健康人格必由之路。它将群众的人格与人性的健康放在首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与基础就是人格与人性的发展,通过对于人格与人性培养和引导,让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与感悟得到提升。促使精神世界的升华,最终实现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群文工作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坚持引导与探索,发挥大众的创造性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不应是简单的迎合式满足,而应加强引导与探索,从大众生活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和挖掘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向,不能单纯依靠传统文化资源。即群众文化建设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滤和加工,群文工作者要在工作中面向基层,以群众为师,探索研究与时代相吻合、与群众心理相吻合的因素,发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让历史文化不再沉寂,让优秀文化的发展不再出现断层。此外,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还需不断增强大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性。在引导和组织下,实现群众文化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尊重大众的意愿、传统和风俗,引导鼓励群众立足实际,结合地域禀赋、民风民俗对群众文化进行大胆探索、创新和实践。

(二)、打造多元化的群众文化,不断进行空间拓展

群众文化的长足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地沿袭旧有的形式和风格。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应持多元开放与兼容并蓄的态度,[2]这种对群众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能为其发展带来新机遇。同许多其他文化的发展一样,群众文化的发展是历史和时代相结合的推进过程。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一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會产生一些新的文化样式,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充实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需充分认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地域文化与外部文化的融合,达到重视地域文化同时又不排斥外部文化的目的,从而广而深地让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民众在群众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

(三)、推动群众文化的整合创新,以科技带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当今科技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为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拓展了群众文化的新领域。其中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以其高时效性、高共享性、高认知性有力地助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任何新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力量。因此,群众文化活动要想满足新时期民众的精神需求,不仅要传承保留那些对民众来说有精神归属的民风民俗,还应与时俱进地发挥创新意识,适当地融入现代元素,从而焕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活力,提升群众活动的受众面、参与度。

四、群文工作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广东省为例的实践

(一)城市传统文化寻根

寻根把脉,关注历史。通过原创内容对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学习阐释。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打造广东文化IP,广东省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制作24个主题漫画视频,通过与区内文旅资源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市民群众对我省文化、旅游的了解与喜爱;为弘扬和传承我省红色文化。

同频共振,关注现实。广东在中国内地最早创办了“广东读书月”群众读书节,读书也成为了广东人民的獨特气质。目前广东读书月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22届,“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已经成为广东最亮眼的标语。根据这样的城市气质,我们依托城市书房、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点等地开展“读书日”主题活动,让审美体验浸润每一个城市角落;开辟自己的品牌活动——诗词大会,近期举办的第三届诗词大会线上视频累计点击量达21.7万人次,观众浏览量累计26万人次。通过活动品牌的塑造,培育美育文化,用群众文化活动匹配群众关注点。

(二)以文化场馆为依托的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行为,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3]我们应该着眼于环境营造,依托文化场馆的“软装”共建传统文化生态。基于这样的理解,去年广东尝试将传统融入文体设施建设。

缩短文化活动服务距离。通过深挖全省“微场馆”,整合各街道、社区优质场馆资源。依托“微场馆”开展非遗传承、文体活动,打造“十分钟文体服务圈”;

开展艺术文化公益培训。根据现有场地,充分挖掘区内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公益培训,培训分4个类别(舞蹈、粤剧、龙舟  唢呐)、24个班级,全年累计590课时。全力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大传统文化传承模式”;

总结: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其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沿袭,同时也是群众文化内涵发展的需要与选择。然而,传承沿袭传统文化不仅是群众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其长足发展还要依靠不断创新与融合的力量。但都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群文建设工作,以地域特色、民风民俗为根基,积极开展研究、实践、创新工作,在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时,引导群众发挥首创精神,从而提升群众的文化修养,推动群众文化的良性运转,让沉寂的历史文化焕发生机,让优秀文化为各个层次的群众所认可、弘扬、传承。群众文化工作者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管理者,更是群众公共文化艺术的服务者,我们不能以个人理解为群众对艺术的感悟和追求做预设,要深入融入群众生活之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了解群众内心的精神文化向往,努力提升群众文化服务水平,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美育目标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刘颖雯.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群众文化的关系——以广东广州市为例[J]. 传承, 2016(2):2.

[2]胡莉. 群众文化工作需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J]. 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8(8):1.

[3]赵一玮.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J].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9):1.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