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成因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2-06-26高显文
高显文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如今青少年人手一部手机。有社会调查显示,当前青少年群体手机成瘾现象愈趋严重,手机成瘾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学业倦怠、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需要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
据《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智能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 92.2%,在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多。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进入成年的过渡期,是十分重要的成长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其独特性。由于生理、心理和外界多种因素,导致他们极易投身到虚拟世界,形成依赖。他们每天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学习。在智能手机普及、深入生活的自媒体时代,应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只是采取限制与禁止手段并非良策。只有将成瘾行为界定清楚,将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和分析,再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源上防治青少年手机成瘾。
一、青少年手机成瘾的界定与危害
手机成瘾问题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在国外已有一段研究历史,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如今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手机成瘾,也叫“手机依赖”“问题性手机使用”,其定义及判定标准也尚无定论,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周宗奎等人认为,手机成瘾是指过度沉迷于以手机为媒介的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与依赖感,并导致明显的社会和身心功能受损的一种行为成瘾。Kim等从三个方面界定了手机成瘾行为:是否过度使用手机;手机使用是否过多地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等;停机或忘带手机时身心是否会出现不适反应。苏双等的研究则从戒断行为、突显行为、社交安抚、消极影响、APP 使用、APP更新6个维度对手机成瘾进行了界定。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阐述了手机成瘾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的多方损害。
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手机成瘾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颈椎、视力、睡眠质量与生活规律、学业成绩,还会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引起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手机成瘾还与个体较低的生活满意度以及焦虑、抑郁甚至是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紧密相连。
综上,上述概述有助于判定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手机成瘾,也表明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的必要性,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要更进一步对他们成瘾行为进行科学预防和干预,关键在于寻找问题的成因和发生机制。
二、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成因探索
青少年出现手机成瘾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其个人原因,也是手机特性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全面、系统分析青少年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对该问题进行有效防治。
(一)手机特性
手机将时空极尽压缩,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开放互动性,提供丰富、形象的网络信息,使用者从一个界面跳转进入另一个界面十分便利,丰富的娱乐活动吸引着青少年。根据沉浸理论,手机容易使个体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手机愉悦的快感体验中,自我意识和时间感消失,极易出现“时间扭曲”现象,忘记原来的上网目的,使青少年容易迷失其中,令他们在获得愉悦感的同时也愈发沉迷其中。
(二)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阶段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其易出现手机成瘾问题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生理发育正经历巨大变化,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认知能力有限,价值观念尚未定型,自制力欠缺,面对眼花缭乱、良莠不齐的手机世界,极易沉迷其中。另外,青少年并不只是单纯地被动接触手机世界,他们之所以手机成瘾,也是因为多种心理需求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便诉诸手机寻求共鸣和满足,这也是青少年易行为成瘾的重要原因。
1.生理因素。
生理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当手机成瘾者上网时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人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美国金伯利教授研究发现,由于手机使用时间过长或使用次数过多,使得大脑相关的高级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导致血压升高,令人更加精神颓废和意志消沉,最终形成成瘾行为。
2.心理因素。
處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内心渴望与人交流、被人理解,渴望独立和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爱,以及表现自己、获得成功,因此,他们具有强烈的交流与宣泄情感、自我实现、向外向异性探索的需要。另外,学业压力、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人际交往问题、同伴影响、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等都会变成压力落在他们身上,他们需要一个释放压力的窗口。手机以其便利、虚拟隐匿和互动开放的特性却正对应他们所需,因此导致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手机世界无法自拔。
(三)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青少年存在手机成瘾问题不仅是接触者的问题,外界环境也应负一定责任。
1.家庭因素。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人手一部手机,这导致整个家庭都可能存在手机成瘾问题。另外,家长欠缺家庭教育知识、养育理念落后,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高期待或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无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青少年在家里感受不到来自亲情的爱与温暖,导致亲子关系疏离,转向手机世界寻找知音和共鸣。
2.学校因素。
当前,青少年学业课程任务重,有些副科被占用,学生心理压力大,校内缺少有吸引力的舒压、娱乐资源,学校衡量学生的标尺依旧是考试成绩,成绩不好的学生很难得到教师的重视,挫败感比较强烈。此类评价方式也极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消极判断。另外,许多学校处理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主要以禁止手段,容易在学生群体中触发禁果效应,这些现实遭遇使学生转向手机世界。
3.社会因素。
社会上缺少符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休闲放松设施和资源,大部分资源都隐含着商业性质,追逐利润,这对青少年的课外活动造成限制。各种灰色产业瞄准青少年的特点,利用心理学原理故意开发容易形成依赖和成瘾的产品内容,设计容易成瘾的晋级规则,比如游戏、色情信息、赌博和小说等,让青少年深陷其中,从而谋取利润。735C0DD3-C64D-4CD1-A1A0-40B4A3249464
三、应对策略
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的诸多原因,启发我们需要從多方面来思考对策。
(一)从个人角度来讲
学生应该加强课外运动,运动过程中能够产生血清素、多巴胺、类神经源营养因子等物质,增加愉悦感,将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此外,培养运动习惯可以学习和应用微习惯策略,逐步形成相应的神经通路,最终形成爱运动的习惯,从而用爱运动的习惯替代依赖手机的习惯。
(二)从家庭角度来讲。
首先,父母应首先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树立榜样,率先垂范,与孩子平等协商建立双方都认可的规则,签署电子设备使用特权协议,与孩子互相监督。其次,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多开展亲子活动,提升陪伴质量,增加愉快时刻,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夯实亲情的根基。再次,优化沟通策略,就孩子转变手机成瘾问题需要正确认识——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通过小步子实现最终目标,沟通过程中将手机移出孩子视线,批评之前先认可孩子等。再次,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做不好也没有关系,并表达感谢,培养其家庭责任感。最后,耐心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积极关注孩子想法中的积极方面,不随意评判;关心其兴趣爱好,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唤醒孩子的归属感、能力感和自主性,激发孩子内在动力,注重孩子的个性成长。
(三)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
学校应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支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和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探索和认识自己,为学生答疑解惑,协助学生完成自我同一性发展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从社会角度来讲
手机开发者和运营商应切实对标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限制政策,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公益组织还应大力建设适合青少年休闲娱乐的设施场所,举办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网外活动,将有助于转移青少年的注意力,丰富课余生活,有效舒缓压力,获得愉悦感,促进他们快乐成长。
四、总结
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该现象进行防治需要从各方面协同努力。既要帮助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完善人格品质,树立科学的时间观念、上网动机,高效利用智能手机,也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满足他们认知、情感需求,创新评价机制,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成长。只有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30213 江西省南昌市麻丘高级中学)735C0DD3-C64D-4CD1-A1A0-40B4A324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