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6-25蔡韩燕杨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9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学习资源学习环境

蔡韩燕 杨成

摘  要  为探究大学生对非正式学习的接受程度,基于人

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以A校的201名学生为研究样本,调研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结果显示,非正式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自身、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为此,从学习者自身、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9-0021-05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提出,以及社会群体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崇,融合了信息技术手段与终身学习理念的非正式学习备受关注。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组织建立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欧洲则在2015年颁布《欧洲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指南》这一纲领性文件[1]。时任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2]在2018年也曾提到非正式学习将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可见,研究者对非正式学习关注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直都在持续推进。此外,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建资源、拓空间、驻平台、创体系等行动,也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社会岗位要求与学校教育内容的不平衡,同样对大学生提出新要求。这些因素使得非正式学习迸发出新动机。为分析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推动终身学习及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笔者对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进行研究。

1  研究过程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在对非正式学习领域内的文献与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厘清“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的概念,并归纳出影响大学生使用网络工具开展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因素。采用调查法探究A校学生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借鉴现有的学习模式提出针对性对策。

1.2  研究对象

以A校为研究基地,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有效问卷201份,样本中男女比例为1∶4,非师范生与师范生比例约为1∶4,与A校特性较为符合。从年级角度来看,大三、大四共占60%。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刚脱离强化、规律的正式学习,接触非正式学习的机会较少,为体现高校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选择样本比例可以理解。

1.3  研究工具

1.3.1  问卷设计  根据学习五要素说与相关文献,问卷设置三个一级维度,包括学习者自身、环境与资源;设置七个二级维度,分别是五要素说中的学习者的意识、动机、能力、方法、效果,再加上环境与资源两个方面。问卷中题目类型主要是单选题与5分李克特量表。问卷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及身份,共四道题;

第二部分是学习者自身在非正式学习中所展现的情况,主要调查学习者的意识(四道题)、动机(五道题)、能力(六道题)、方法(五道题)、效果(三道题),共23道题;

第三部分是调查非正式学习中软硬件设备及周围人文环境情况,共五道题;

第四部分是关于资源实时性、纯净度、易获取性、易使用性、完整有序性的调查,共五道题。

为了保证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真实有效,在《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问卷》试测后,对结果进行信度分析:试测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2,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这两个维度的系数分别为0.626与0.497。在此情况下,经过调整与删改问卷中的问题,再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整体问卷系数为0.895,各一级维度的系数均在0.750之上,所编制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1.3.2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研究采用线上的方式开展调查,为测试自制问卷的可行性,先行回收51份预测卷,对其进行信度检验后,修改不合理选项;在获得符合正式问卷信度后,将修改后的问卷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01份。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非正式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调控者、判断者、对象以及主体。为全面细致地探究非正式学习现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2.1.1  非正式学习意识与行为不匹配  由表1可以看出,非正式学习的了解程度层面得分(3.32)低于行为倾向层面得分(3.97)。在具体问题分析中,意识与行为层面均值极差高达0.84,从具体问题的数据中分析可得:大部分学生存在非正式学习行为,但缺乏非正式学习意识,并未正确认识非正式学习,没有将“做的经验”上升到理念阶段。通过访谈补充了解到,被访者虽然会频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吸收知识,但是学习内容碎片化、偶发性学习等导致他们学习意识不强,难以建立知识系统,可能会错判学习成果,错估非正式学习的作用与效果。

2.1.2  参与非正式学习积极性较高,动机不持

久  由表1可知,内部动机层面均值(3.47)较外部动机层面得分(3.71)稍显逊色。从具体问题中可以窥见,学习者会因自身认知需求、学习平台设置完善、周围学习氛围等因素开始非正式学习,但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过程散漫、学习动机不持久等因素影响下,会产生学习的盲目感及自我效能感低的现象,从而放弃学习或者出现应付式学习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难以对某一问题产生深入思考或持续性交流的欲望,逐渐消耗参与感和团队归属感,降低学习的兴奋度与积极性。

2.1.3  非正式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状态较

为随意  在表1中,非正式学习能力中知识共享方面得分最高(4.03),学习独立性得分较低(2.07),从具体问题展示的数据中可以了解到: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习者十分适应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存在依赖网络求助,在独立学习上态度较为消极。另外,数据还显示学习者会因冗余信息的干扰,延长知识提取时间。可见便捷的信息交互不仅带给学习者更多的资源选择机会,也给其带来新的挑战。另外,表1中数据还显示出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较为随意,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过程较为松散,学习结构存在不完整性,学习氛围较为散漫。通过访谈进行补充发现:大多数学习者在网上会打开相关推送资讯,得到一些意外的学习经历,而这种偶发性行为更加重了学习的随意性。

2.1.4  物理环境较为完备,人际交流有待加强  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者学习的条件,与学习活动密不可分。因非正式学习可能存在于社交活动之中,对学习环境的分析更为必要。从图1中可以了解到,学习者拥有较为方便的软硬件环境,但缺乏人际有效的交流与协作。搜集到的访谈资料也显示了这一问题,学习者多数愿意关注别人的问题与观点,排斥在公开的网络环境中发表意见,并未形成信息交流的回路。

深入挖掘后发现,学习者在对“网络一线牵”肯定的同时,也在担心自身能否在复杂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明辨是非,这可能是阻碍形成信息交流回路的因素之一。

2.1.5  学习资源质量良莠不齐  在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中,若非其中的社交活动,其他存在的学习行为多是与学习资源的交互,可见学习资源的地位举足轻重。由图2可知,资源的易获取性平均数为3.66,资源的易使用性为3.60,资源的实时性为3.64,资源的完整有序性为3.45,资源的纯净性仅有2.95。网络环境中具有丰富的资源,学习者在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时可以方便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源,且资源取用便捷,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资源的纯净性显示出,尽管网络中资源种类繁多,易于取用,在资源的利用方面仍会因资源中存在干扰信息与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等因素降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2  差异性统计分析

2.2.1  基于性别的非正式学习差异性分析

为了探究性别对学习者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表2的数据中发现,男生在学习意识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而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六个维度,不同性别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社会大环境下更注重培养男性的独立意识,使其习惯自行解决问题。

2.2.2  基于身份的非正式学习差异性分析  为了探究不同身份对学习者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各个方面是否存在影响,本研究以学习者的身份为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在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六个维度,不同身份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能力维度,不同身份的学习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故还需要对其进行多重比较LSD(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分析。

由表3可知,不同身份的学习者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学习能力最高的是定向师范生,非定向师范生次之,非师范生在学习能力上较之师范生稍弱一些。从表3及分析可知,定向师范生学习独立性与抗干扰性更强。

2.2.3  基于年级的非正式学习差异性分析  为了探究不同年级对学习者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以学习者的年级为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在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等五个维度,不同年级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能力(P<0.01)与学习效果(P<0.05)这两个维度,不同年级的学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还需要对其采取多重比较LSD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大一、大三与大四这三个不同年级的学习者在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年级的学习者在学习能力维度的平均得分随年级呈现上升趋势。从总体P值来看,高年级学习者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效果比低年级学习者好,这可能是由于高年级学习者在学校接受了更多的有关引导,或是因为他们开始为进入社会进行知识储备。

2.2.4  基于专业的非正式学习差异性分析

为了确定不同专业对学习者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中各个方面是否存在影响,本研究以学习者的专业为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在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四个维度,不同专业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效果、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维度,不同专业的学习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还需要利用多重比较LSD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在表5中,理工科的学习者在学习效果、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三个维度显著高于艺体类的学习者(P<0.05),但从表中可以看出,理工科的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非正式学习活动时具有较强适应性,次之是文科专业的学习者,再次是艺体类的学习者。这可能是由于理工科的学习者日常需要解决大量的问题,上网寻求问题解答的次数更为频繁,故而适应性更强。

除利用数据明晰分析的各点外,访谈搜集的资料显示,被访者对非正式学习提出建议:增强知识的可靠性;创造激发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高级思维的学习环境;监控学习过程;提升网络安全;等等。这些建议可作为提出对策的依据与方向。

3  研究对策

为了更好地开展非正式学习活动,提升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效率,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宣传非正式学习知识,增强非正式学习意识

在现下大环境中,非正式学习与网络的应用已经势不可挡。但正如柴阳丽[3]所述,“Web2.0对于大学生来说,重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理念与应用”,在当下大学生需要转变学习观念,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训练整合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争取成为“现代人”而不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为让大学生快速提升非正式学习意识,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可为他们进行相关启蒙,或举办讲座,或利用课堂形式因势利导,或发展学生的群体性效应,尽快由点及面成网状覆盖全体学生,为他们提供相关理论基础,使其快速掌握方法要领,提升学习绩效。

3.2  优化非正式学习过程,激发非正式学习动机

学习是一种不断打破自身知识结构并重新组织知识体系的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若没有足够及持久的学习动机是难以走出知识舒适圈,探索教育新领地的。在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画像深入分析学生需求,精准推送资源,持续性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或实时监控、反馈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加速其自我效能感提升;又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利用学习团体交互加深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忠诚度。

3.3  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非正式学习习惯

研究发现,学习目标的设置对学生选取与完成学习任务、抗干扰有一定的正面作用[3]。学习计划在学生接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着加速的作用,学习反思不仅可以对知识进行再加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但基于学生对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的认识及非正式学习特性,非正式学习过程可能会呈现自由散漫的特点。为提升学习质量,首先,学生可以借助各种知识管理工具的辅助来提高知识管理能力,加强对知识的获取、处理和更新的管理过程的掌控[4]。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处环境对信息的淘选接收有效信息,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平台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其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可使用打卡、记录等强制手段辅助;对于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可开辟讨论空间或留言区,共享学习内容相关前沿信息或讨论,引出潜在人群中的优质资源,增加学生对话题的黏着性。

3.4  添加非正式学习评价,增强非正式学习效果

在学习活动中加入及时准确的反馈与精准有效的评价,对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导向调控作用,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但非正式学习一般发生在课堂之外,不具有组织性,难以实现对学习的评价。为解决此问题,可以考虑发展自适应学习系统,加入学习追踪技术,利用系统追踪干预学生行为,通过系统的数据库将学生与同学进行比较,针对性地采用评价导向,缩减学生与目标间的距离。

3.5  建立良好的网络软硬件系统,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干净

学校网络软硬件设施是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的前提条件,为建设适合的学习环境,从硬件设备来看,应及时更新替换、检修维护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必要情况下引进新技术、相关设备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从软件设施来看,优化校园网结构线路设计以备满足未来发展需要,建设共享资源平台以简化非正式学习信息资源获取步骤。除此之外,在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中,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纯净也尤为重要。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单独为学习者开辟网络学习空间,采用实名化方式,建立监督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分流与筛选处理,加大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建设一个安全的交流分享平台。

3.6  建立资源筛选制度,进行资源整合

学习资源是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活动的基础,网络中人人可分享的特性加速了资源泛化,导致资源质量难以保障,加大了学生获取优质资源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资源筛选制度,过滤劣质信息,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提高网络安全程度;或是对资源进行分类整合评估,建设专题化资源,提高资源取用效率。

4  结论

本研究就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对收集的201

份有效问卷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在学习意识、动机、能力、方法、效果、环境及资源等方面需要改善,性别、身份、年级、专业等会导致学生在不同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为此,本研究提出建议:添加非正式学习评价;推广非正式学习知识;优化非正式学习过程;培养非正式学习习惯;提高信息素养;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规范资源的取用;等等。另外,因学识、时间有限,笔者在研究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问卷编制的某些项目仍可继续推敲;抽样人数较少;提出对策后缺乏实践。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留心这些方面的问题,可向非正式学习的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方面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奉越.全球成人学习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8(5):15-21.

[2] 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3] 柴阳丽.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3-68.

[4] 柴阳丽.基于 Web2.0的研究生知识管理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34-38.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学习者画像的在线学习预警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KYCX21_2505)。

作者:蔡韩燕,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杨成,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221116)。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学习资源学习环境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浅谈如何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培养初中数学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