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6-12-20张思慧马炅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内容分析法趋势

张思慧+马炅

摘 要: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非正式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了历年来的研究论文,从非正式学习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资源建设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统计显示,应用研究是当前研究热点,资源和环境建设研究相对较薄弱,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高校。最后,论文对未来的研究前景也进行了展望,认为高速移动终端设备将成为非正式学习的主要手段,研究对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资源和环境建设及评价研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内容分析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01-05

一、非正式学习概述

非正式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 1950 年由美国的成人教育之父Malcolm Knowles提出的,我国最早是在1997年由陈乃林和孙孔懿提出。非正式学习指学习者个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或满足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等需要自觉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1]。

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其更多是相对于正式学习而定义,学者们主要从学习的方式、场所、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定义。余胜泉等定义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的,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沙龙、读书、聚会、打球等[2]。冯巍定义非正式学习是指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外所有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如在家里个人的自学活动,或工厂车间的团体活动[3]。祝智庭等定义非正式学习是非官方的,是有目的的行为或在不经意间发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正式教师,大都不用成绩评价也无需划分等级,衡量学习有效性的标准是在生活或工作中成功与否[4]。本文认为非正式学习是发生在工作或生活中,有意或无意间获得知识提升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没有固定教师,没有正式学习环境,不能定性考核学习结果。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5]。其过程是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系统严格地评判记录,最终统计分析结果[6]。

2.研究对象

在中国知网上将关键词限定为“非正式学习”、时间限定为1997—2015年(2015年10月截止)进行精确检索。参照被引频次及题目、关键词和摘要剔除引用较低或附带论述的文章,对于不确定的论文仔细研读。经筛选最终确定270 篇文献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学术论文185篇,博硕士论文85篇。

三、数据统计分析

1.文献数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代表广度的学术论文还是代表深度的学位论文整体上都有增加趋势,其变化趋势为:1997-2007年处于缓慢发展时期,200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10年达到高峰,随后进入平稳时期。

2.文献来源分析

(1)学术论文来源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以上8种期刊载文量超过总数的一半,这表明以上期刊对非正式学习研究关注度较高;这八种期刊是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或重要期刊,这表明广度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来自教育技术领域。软件导刊作为教育技术方向非核心期刊载文数量排名第一,显示其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度更高,初级研究者对此研究课题广泛关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2)学位论文来源分析

表3中列出了数量有3篇及以上关于非正式学习研究博硕士论文的11所院校,占了64.71%。在这些优秀学位论文中作者专业基本上集中于教育领域,而大多数集中于教育学所属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这说明更多深度关注与重视也来自于教育技术学领域。

(3)文献第一作者的机构分布

表4中列出了对非正式学习研究文献数量超过4篇的第一作者单位,其文献数量占总文献总数的48.15%。统计表明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几乎都是来自于高校,这说明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来自于高校,很少有其他社会各界的关注。

3.研究内容分析

本文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和其他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应用研究主要包括学习共同体、知识管理和不同人群的非正式学习等;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定义、特点、理论基础、意义价值、评价、方式、模式、策略和发展现状等;资源建设研究主要包括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资源和某一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等;其他研究主要包括绩效背景下的研究、与正式学习的结合以及非正式学习的设计等,具体分类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对非正式学习的应用和理论的研究关注比较多,而对资源建设和其他研究的关注相对比较少。

(1)应用研究

从表5中可以发现应用研究的文献数量比较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的非正式学习,应用研究热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对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更多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建议,例如柴阳丽调查得出Web2.0环境下大学生表现出非正式学习的意识、策略和效果等并不乐观,提出了培养非正式学习习惯等一系列策略[7]。刘朋调查分析并指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主要为:学习者、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提出应从态度、能力及环境和资源等方面提升学习效果 [8]。

②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由教师自我组织、自我决定、自我激励的非正式学习活动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9]。在2006年毛齐明从内涵、积极意义及基本途径讨论了教师的非正式学习[10],之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了关注,其中杨晓平从内涵、类型与结构、理论基础、现状的调查研究、文化的建设、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③企业员工的非正式学习

企业员工的非正式学习也备受高校研究者的关注。王银环等通过调查奇瑞公司员工非正式学习现状,总结出新老员工帮扶对子、经验技术交流会、基于企业网络平台和互联网的资源学习四种典型形式,提出创设良好氛围、完善企业网络平台和重视学习能力提高策略[11]。

④非正式学习的共同体

赵呈领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知识性维度、技术性维度和社会性维度等因素影响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深度互动[12]。关于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前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不论深度还是广度上已开始发展,并且从目前文献可以看出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基本以网络为背景。

非正式学习应用研究中对幼儿、中学生和老人等其他人群的非正式学习及知识管理等方面关注度还不够,研究比较少,今后应该拓宽研究对象范围,使人人充分利用非正式学习进行终身学习从而达到终生教育。

(2)理论研究

84篇理论研究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31.1%,表明了理论研究也受到研究者比较多的关注,从统计资料分析,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的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非正式学习的分类

李娟根据是否有具体学习目标,将其分为有明确学习目标和偶然性的非正式学习[13]。阮高峰依据学习内容来源将其划分为个体反思性、社会互动性和资源性[14]。但更多是参考Daniel Schugurensky的分类,即自我指导学习、偶发性学习和缄默学习 [15]。

基于以上分类,笔者提出根据是否利用网络学习来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两类。

(a)在线非正式学习,即有网络的非正式学习,如利用移动信息终端和固定信息终端上网随时随地进行的在线学习交流。

(b)线下非正式学习,即无网络的非正式学习,例如读书、看杂志或朋友在聚会谈笑中获得某一技能或知识的方法。

②非正式学习的形式

非正式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聊天交流,可以是使用某一工具查询,可以在公交车上也可在吃饭的餐桌旁……按照参与人数的多少,余胜泉等认为其形式为个体内省、双人协作、实践团体和网络团体四类[16]。弓箭等认为其形式为观察模仿、亲身实践、相互交流和主体对自身及客观现实的理性审视[17]。

③非正式学习的评价

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形下发生,无法利用考试等形式进行评价。国内学者王迎提出可以采用先前学习评价对结果进行认定。先前学习评价是对成人非正式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加以测评、认可并授予相关证明 [18]。非正式学习评价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④非正式学习的方式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非正式学习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其方式的研究几乎是基于网络背景下的各种技术而展开。董京峰等认为社会软件便于快速获取知识、分类存储管理知识和分享知识,更能促进非正式学习发生[19]。宗娜认为数字短片以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体为平台迎合了学习者自身需要和兴趣而引发非正式学习[20]。

⑤非正式学习的模式

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21]。1998年祝智庭等明确提出微型学习是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之一,并详细分析了微型学习及设计原则[22]。之后不同研究者展开了基于三维虚拟环境、QQ等社会性软件、微型学习、信息技术环境等的非正式学习模式的分析及构建。

(3)资源建设研究

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相对于理论和应用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文献仅有60篇,只占总文献数量的22.22%,说明还没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

①非正式学习环境的研究

学习环境不仅是一个学习的物理空间,还能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网络的普及,使非正式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黄建军等认为在WebX.0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环境可以分为个人学习环境和虚拟学习社区 [23]。忽海娜等构建了基于Web2.0下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模型 [24]。

②非正式学习资源的研究

余胜泉等针对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学习技术支持不足、缺乏资源智能性及无法共享生成性信息和进化学习内容等问题,提出了新型的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学习元,并建构了模型[25]。杨浩等分析高校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后构建了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设计模式,并提出了应用到校园生活中的措施 [26]。

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建设很少进行深度和实证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表面。但有尝试就有深入,随着网络逐渐成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非正式学习资源建设研究将来也会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领域。

4.研究热点分析

1997—2015年非正式学习研究情况统计如表6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在2009年进入高速发展,各研究主题的文献数量也表现出不同变化,其中应用研究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说明依然是非正式学习研究的热点。因为通过文献可以发现电子产品智能发展和三网融合使非正式学习更加的方便与快捷。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倡导和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自带设备人均持有量的增长和网络带宽的改变等会使应用研究继续成为研究者重视的领域之一。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1.研究结论

(1)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建设和环境建设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应加强建设

工作生活的激烈竞争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在公交车等能利用碎片时间的场所快速刷新自带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如何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快速准确的获取各种信息,需要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建设做保障。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建设,使学习者取得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效果。

(2)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主力是高校,应采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非正式学习研究的主力基本上来自于高校,很少引起其他领域社会力量的关注,这是统计数据中看到的现象。非正式学习现象并非只发生在高校,并且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占到了个体在工作中学习需要的70%左右。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对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应用中。

(3)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科技是关键,劳动者素质是保障,教育是基础,强硬的教师综合素质是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教师在非正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建构自身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促进教学工作。有效的非正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教师的非正式学习。

(4)非正式学习研究中很少关注评价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7]。对非正式学习成果的成功转化,可以使非正式学习更好的与正式教育相融合,建立完善的终生学习体系,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研究发现,很少有研究者关注非正式学习的评价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因素,建议有关方面应采取措施加强对非正式学习评价研究的关注。

2.研究展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爆炸的大背景下,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对非正式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未来非正式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将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1)高速移动终端设备将成为非正式学习的主要手段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高速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为所有学习者的移动学习、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条件,也逐渐成为非正式学习主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为非正式学习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2)研究对象范围将扩大

非正式学习研究对象目前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等,2011年后相继出现了以青少年、中小学生、中职生、研究生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其他人群的非正式学习也已逐步受到关注,可以预计,未来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未被关注的人群将被研究者重视。

(3)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建设研究将受到重视

非正式学习需要一种环境的支持,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目前这方面从研究到建设都有很大的缺口。有需求就会有建设,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非正式学习的资源和环境的建设研究,也会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好的环境提供给学习者。

(4)非正式学习的评价研究将成为新的热点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非正式学习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强有力支持,如何衡量非正式学习的有效性,评价是关键指标。随着人们对非正式学习的需求,评价研究将会有更多研究者关注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孙孔懿.终身学习论略 [J].江苏高教,1997.

[2][16]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 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 [J].电化教育研究,2005.

[3]冯巍.OECD 国家终身学习政策与实践分析 [J].比较教育研究,2003.

[4][22]祝智庭, 张 浩, 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 [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8.

[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J].电化教育研究.2007 .

[7]柴阳丽.Web2.0 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2011.

[8]刘朋.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

[9]杨晓平.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研宄——基于自我统整的教师发展视角[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0]毛齐明.教师的非正式学习简论 [J].教育科学论坛,2006.

[11]王银环,袁晓斌.非正式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培训为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

[12]赵呈领.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影响因素分析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13]李娟.Web2.0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研究 [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仁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整合策略研究 [D].浙江师范大学,2009.

[15]沈丽.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微信的知识管理研究 [D].云南大学,2015.

[17]弓箭,畅肇沁.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J].教学与管理,2014.

[18]王迎.先前学习评价:国际发展的经验与分析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

[19]董京峰,王伟娟,朱立波.社会性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 [J].中国远程教育,2009.

[20]宗娜.数字短片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D].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3]黄建军,郭绍青.WebX.0时代的媒体变化与非正式学习环境创建 [J].中国电化教育,2010.

[24]忽海娜,张虎.基于Web2.0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环境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10.

[25]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 [J].开放教育研究,2009.

[26]杨浩,高岭,宁玉文,杨建锋.基于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资源设计 [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27]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

content_19492625.htm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内容分析法趋势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照护概念的解析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交互式博物馆学习单的设计与开发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趋势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中小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