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中盘活“惰性知识”

2022-06-25吕俐敏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问题解决

吕俐敏

【关键词】知识教学,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遨游汉字王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文体、文学等知识内容……要避免脱离实际使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1]这段文字旨在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语境中理解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并能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升其语言能力。

新课程标准所述的知识包含的概念、术语等,可以作为师生课堂对话的语言,也可以作为特定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归纳和总结,不断丰富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具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这些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盘活,进而形成语言能力。这符合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转型的要求,即能够利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同时,教的内容不再是教专家的结论,而是要教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即专家思维[2]。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个以汉字和汉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单元,内容几乎涉及汉字的方方面面:学术角度、法律角度、民间用字角度;古代的、现当代的;书法、篆刻、楹联、扇面等。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基本情况,以及进一步研究学习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本文以该单元中孙诒让先生的扇面诗为例,探索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该如何利用陈述性知识,并盘活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材解读

《遨游汉字王国》由“汉字真有趣”“我爱你,汉字”两个学习活动构成。“汉字真有趣”活动,要求学生借助各种渠道搜集资料,最后办一个趣味汉字交流会。教材提供了五则阅读材料,前四则是根据汉字字形和字音创造的谜语、拆字游戏、歇后语、谐音等,有的是语言现象本身,有的镶嵌在故事中,可以看出故事中人物的机智与敏捷。前者如《字谜七则》中的前四则、《有意思的谐音》等,后者如《字谜七则》中的第七则、《门内添“活”字》《“枇杷”和“琵琶”》等。其本质特点均为根据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点进行创作。第五则阅读材料《有趣的形声字》由王宁老师撰写,主要从形声字形成的角度和学术研究的角度谈了形声字的来源[3]。

“我爱你,汉字”活动,目的是“增进对汉字的了解,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的成果是要求“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研究的内容可以“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感兴趣的与汉字有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也可以是“调查同学的作业本、街头招牌、书籍报刊等,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开展简单的研究”。教材提供了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由楷、行、草等字体《千字文》片段构成的《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在活动建议前分别安排匾额、剪纸、扇面和印章。其中,匾额是清代书法家那桐撰写的“清华园”,印章是齐白石的一枚闲章“江南布衣”,扇面由清代文字学家孙诒让所书。

这个单元,编者对汉字内容的选择,视野开阔,涉及汉字的诸多方面,在汲取汉字学新的学术成果方面也很积极,囊括了文字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王懿荣、孙诒让;书法史上的重要字帖《千字文》以及各书体的代表性书家,如智永、怀素等;文字学史上的关键事件,如甲骨文的发现、形声字的大发展、隶变等。在对孙诒让书写的扇面上的诗歌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发现,扇面所题之诗,竟然涉及清代一段学术交流史。

二、扇面诗的写作背景及解读

1. 扇面诗写作背景

教材所选扇面,由孙诒让书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孙诒让是清代经学家、文字学家,浙江瑞安人。扇面及内容如下:

扇面所书内容是孙诒让于光绪三十三年所作《题埃及古石刻拓本》六首中的两首[4]。这是孙诒让得到“晚清旗人三才子”端方赠送的《古埃及石刻造像拓本轴》之后的创作。

同时,他在《报俞曲园书》中说:“前见埃及古象形字,奇诡不易辨。窃意仓、沮旧文象形字亦必如是,惜为籀、斯改易,多失其原形。前年得见河南汤阴所出龟甲文数千片,内有象形字十余,果与埃及文相类,而苦无释文,不易读。偶以意推索,依上下文义寻绎,略通一二,乃益以金文新考订诸字为《名原》二卷,觊以求仓后籀前文字变易之迹。稿草初具,尚未写清本。新学盛行,此事恐为时贤姗笑,不敢出以示人。顷诵大著《题埃及拓墨诗》,有感于衷,谨附陈之。容当移写,奉呈钧诲也。”[5]

孙诒让在这段文字中讲述了自己作《名原》(文字学理论著作)的心路历程,以一位文字学者的敏感告诉自己埃及文字与甲骨文字有冥冥相合之处。《名原》写就后,正值西学东渐之时,新学盛行,而自己所治之学为传统之学,孙先生认为与当下不合,直到读了俞樾先生的《题埃及拓墨诗》,才把《名原》拿出来向俞樾先生请教。

信中谈到的《题埃及拓墨诗》全名为《午桥尚书以埃及古国所得石像数具摹拓其文制扇赠客余与陛云各得其一洵奇迹也为作此歌》,其中的“午桥”即端方的字。端方曾于国外购得数十块古埃及石刻珍品,将所购石刻用中国碑帖的欣赏方式,椎拓题跋,分赠友人,被称为“金石社交”。

从学术交流的角度看,扇面所题之诗,产生于晚清西学东渐的大时代背景下,触发作者写下此诗的事件是获赠埃及石刻;对作者本人而言,得到埃及石刻的拓本也是非常欣喜的,正好与自己的研究相印证。这个背景,无疑为我们理解一位孜孜以学、充满包容与悦纳精神的文字学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時,也足见教材编者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小学生选取学习材料、弘扬传统文化的用心与用情。

2. 扇面诗解读

扇面诗其一:大秦古国昔茫昧,访石于今徧八瀛。汉使何曾见西海,一笺已足傲甘英。“ 大秦”,古国名,又名海西,是中国古代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石”,石刻,金石并称,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八瀛”,古谓中国的四方四隅皆有瀛海环其外,故亦以借指世界。“西海”指西洋。“甘英”,东汉人,初为西域都护使班超属吏,和帝永元九年,奉班超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西海(今波斯湾),为海所阻,乃还。这次出使虽未到达大秦,但对中亚的了解有所增加。这首诗的意思是,“大秦”这样一个古老国家的文明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学者们走遍天涯海角,到处寻访能够记录大秦文明的石刻。汉代的使节想要出使大秦,可惜连西海都没有见到,我这一笺石刻拓本,足以在中国第一位出使大秦的使者甘英面前傲然而立。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作者得到拓本的高兴之情和感激之情。

扇面诗其二:六书微义象形始,画狗盱乌恉不殊。何意重瀛文教隔,沮仓字例竟冥符。这首诗则写了发现埃及文字和“沮仓字例”相印证之处的欣喜和激动,亦是一位金石研究者痴迷已久的发现。“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方法,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微义”是指精微的语言中包含深奥意义。“画狗”,《说文解字》说:“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盱乌”,盱(xū):张开眼睛看;《说文解字》对“乌”的解释:“乌,孝鸟也,象形。孔子曰:乌,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画狗”“盱乌”应该是用了来自《说文解字》的典故。“视犬之字如画狗”说明“犬”本来就是象形,而“乌”由“孝鸟”到“乌,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经历一个假借的过程,但其造字的根本还是象形,通过两个典故说明“六书微义象形始”,更加有力,也可见一位文字学家深谙《说文》,信手拈来便可入诗。“恉”,《说文解字》释为“意也”,《说文解字·叙》中有“究洞圣人之微恉”。“重”这里读作平声。“重瀛”,表示重洋大海。“沮仓”,沮诵和仓颉,他们是黄帝时代的史官。这首诗的意思是,“六书”这么深奥细腻的学问终究也是从象形开始的,无论是描摹狗还是乌鸦,在意趣上都没有相乖之处。谁说远隔山海文明,教化就会隔膜?沮诵、仓颉发明的文字跟这埃及文字竟然在冥冥中是相似的。这也与上文所说《报俞曲园书》中的发现相印证。这两首诗表现了一位学者享受发现的乐趣。

这个扇面翔实地记录了一段学者往来的佳话:获得扇面的喜悦,观点得到印证之后的欣喜,发现两个文明古国文字相通之后与友人分享的急切。款识中的友人“盛伯熙”也是一位收藏家,与康有为、沈曾植、文廷式等均有唱和往来。一幅小小的扇面,背后是一段中国学者与朋友探讨埃及文化的故事,也可管窥那个时代学人之间酬唱和答、惺惺惜惺惺的交往方式。

三、扇面内容的教学实施——这样盘活知识

教材将这个扇面选入《遨游汉字王国》,所占版面虽然小,但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将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文字世界,却也独具匠心。教学该如何进行呢?我们在研读这部分内容时,翻阅教学参考书,发现有一段文字:

下方是扇面书法作品,为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所题的一首诗,主题与汉字有关,具體内容是“大秦古国昔茫昧,访石于今遍八瀛。汉使何曾见西海,一笺已足傲甘英。六书微义象形始,画狗盱鸟旨不殊。何意重瀛文教隔,沮仓字例竟冥符。”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第一,教学参考书中对扇面所题是几首诗的判定不准确;第二,“盱鸟”的字形识认有问题;第三,“遍”“旨”没有按照扇面用字移录。这段文字正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用,于是我们利用这段文字,设计了一次真实的学习活动。活动的目标是“给教参编辑写封信”,在写信活动开始前,我们先指导学生查字典,了解诗歌的大意及其写作背景。具体的活动过程如下:

1. 呈现教参中的文字和另外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这两段文字,对比不同之处。

文段一:这个扇面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诒让所题的一首诗,主题与汉字有关,具体内容是“大秦古国昔茫昧,访石于今遍八瀛。汉使何曾见西海,一笺已足傲甘英。六书微义象形始,画狗盱鸟旨不殊。何意重瀛文教隔,沮仓字例竟冥符。”

文段二:扇面所书为两首诗,内容是“大秦古国昔茫昧,访石于今徧八瀛。汉使何曾见西海,一笺已足傲甘英。六书微义象形始,画狗盱乌恉不殊。

何意重瀛文教隔,沮仓字例竟冥符。”

2. 找到不同后,请利用学过的古典诗歌知识和汉字相关知识,结合扇面书法,判定这两段文字哪一段是正确的。

我们给学生作了如下提示:先想想需要什么知识可以判定是一首诗还是两首诗,该如何有理有据地表述出来。

3.学生讨论,并分别列出证据。在讨论过程中,对于是字形“鸟”字还是“乌”字,除作字形辨认外,还从诗歌平仄角度提出了一条证据,应该是在课堂上的新发现。

围绕这个讨论,经过三次修改和完善,完成了一封给教参编辑的信。信中重点列举了三条内容,并提出修改建议,以下为学生信件主要内容摘录:第一,“孙诒让所题的一首诗”,建议修改为“孙诒让所题的两首诗”。

修改理由:扇面诗文的前四句,“瀛”和“英”

是押ing 韵;但后四句的“ 殊”和“ 符”是押u 韵。

根据近体诗押韵规则: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因此,我们认为,扇面上的文字,应是两首七言绝句,而不是一首七言律诗。

第二,“访石于今遍八瀛”中的“遍”字建议修改为“徧”。

修改理由:通过查阅《新华字典》,字典中的标记方式是“遍(*徧)”。尽管两个字的含义一样,但因为教参誊录扇面原文,因此,应该忠实于原文,用“徧”字。

同样的问题,扇面上的文字为“畫狗盱烏恉不殊”,教参中引用的文字为“ 画狗盱鸟旨不殊”,为忠实于原文,教参上的“旨”字建议修改为“恉”字。

第三,“画狗盱鸟旨不殊”中的“鸟”字,建议修改为“乌”字。

修改理由:通过放大扇面字形,“乌”“鸟”字进行字形比对,该字应该是“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六书”是汉字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句话里的“画狗”体现了象形的造字方法,而“盱乌”则属于假借。《说文解字》指出“乌,孝鸟也,象形。孔子曰:乌,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乌”从一个象形字,假借为呼气的语气助词。孙诒让先生作为一位文字学家,深谙《说文》,诗作很自然地用了《说文解字》中的典故,主要是想说:即便假借,也是始于象形,即“六书微义象形始”。

此外,从近体诗格律看,“六书微义象形始,画狗盱乌恉不殊”平仄相对,“义”和“乌”相对,“义”是仄声,“乌”是平声;如果是“鸟”,平仄就不对了。

四、结语

这个学习活动,就像我们素来坚持的“把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结起来,转化为能够进行实践的知识,才能彰显知识的活力”。[6]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支持下,使用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和所掌握的有关汉字字形的知识解决问题。他们通过所学的近体诗得出近体诗押韵的基本要求,并在教师介绍了近体诗的平仄规律后,能够主动利用这些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用韵脚的规律证明这是两首诗,通过字形对比证明“乌”和“鸟”的区别,并将平仄对仗作为旁证,证明诗歌中“乌”字的合理性。还利用字典中异体字字形,判定出作品原字,并认为移录古人作品,应该按原文用字,再依据当代用字习惯对这些字作出注释。

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给教参编辑写封信”属于成果性目标,从学生们的最终成果看,他们提出问题,找证据证明该问题存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找证据证明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行文的结构也很严谨,分论点说完之后,又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将搜集资料、利用知识、撰写报告等综合在一起,并与真实的学习生活发生联系,赋予这次活动以现实意义,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感受到一位文字学家发现新材料之后的欣喜,也感受到一个时代学人之间交游的风雅。通过这个报告,学生切实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研究的力量,进而体会到汉字真有趣,使得“爱上汉字”不再是一句口号。

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陈述性知识,比如篇章、句法、词类、修辞、文字等,学习的方式不外乎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梳理、归纳、总结,形成对这些知识的概念。但是,作为教师还要清楚,获得这些概念、规律等,不是学习的目的,要用这些概念、规律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要为这些概念、规律设置使用的情境,通过解决问题,将“ 惰性知识”盘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乐趣,才是这类知识学习的要义。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