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传承
2022-06-24刘观华
刘观华
摘 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价值层面,还是从国家意志贯彻的层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都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通过各项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形成基于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必备的品格,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追求,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灵魂所在。本文主要探究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新教材为载体,明确提出了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知识传授、关键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培养,并将家国情怀定位于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追求,这充分体现了教育重在育人的本质和内在要求。
通过高中历史学习,学生能从我国浮沉的历史命运和国际地位中,从无数仁人志士、英雄楷模“图救亡,谋发展”的历史事迹中,激发情感共鸣,唤起学生传承民族精神、接续历史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力量。从世界几千年的发展大势中,学生能学会科学、理性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相互影响中,学生能增进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为世界谋大同”的情怀。
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定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这一定义表明,历史学习和探究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必须关注现实问题,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家、国、世界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个人发展与国家荣辱之间的联系、家庭幸福与国家强盛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国进步与世界命运之间的联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世界共同体意识。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被拓宽,但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不理性声音的误导,甚至某些人为因素的诱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偏离正轨。此外,从幼儿阶段到初中阶段,虽然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都不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但因学生的生理与心智发展不成熟,知识积累尚且有限,大部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都停留在感性层面。高中学生身体发育较快,心智渐趋成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历史知识框架已大体建构,这为深入推进家国情怀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育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中时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与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构建和强化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筑牢立身之本、夯实成才之基、牢固处世之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也有利于贯彻国家意志、输出国家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三)是推进德育、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师合理利用历史素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能在推进德育、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凸显非凡效果。通过学习中外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不计其数的榜样,学生能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锻造过硬的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传承
高中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学科教学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全面渗透家国理念,增进学生的家国意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一)明确概念,厘清关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历史知识概念,帮助学生厘清历史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深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新教材《中外史纲要(上)》特别突出了少数民族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轨迹和贡献,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少数民族作为重点向学生介绍,突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引导学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家国情怀的内涵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家国情怀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家国情怀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当下,我国倡导和平共处、互助共赢的国际关系,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也要引导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国际主义精神。教师有责任告诫学生从惨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更有义务引导学生理性爱国,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大国担当、大局情怀献身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
(二)精选史料,创设情境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所在,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学科优势,精选史料,创设情境,精准切入。历史知识与传统文化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文化,儒家推崇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这样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又能将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教师还可以利用鲜活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三)拓展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教育不应急功近利,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教师应立足长远,挖掘新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蕴藏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因材施教,以学定教。
例如,史料类型多种多样,有第一手的文字与实物史料,也有第二手的图片、录音与视频资料,各有用处。为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新教材的选材与设计贴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多选用第二手史料,简单、通俗的文字史料与直观、形象的图片相辅相成。教师要善于谋篇布局,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将图、文、声、像灵活运用,提升教学效率。
(四)专题整合,提升教学效率
家国情怀教育渗透于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较为分散,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整合史料,开展专题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信息网络,提升教学效率。例如,18世紀中期,瓦特发明蒸汽机,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教师就可以根据“工业革命”这个主题,将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进程的史料以时间顺序进行整理,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了解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进而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新教材为载体,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改进教学策略,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有效的家国情怀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28):70-72.
[2]王德民,赵玉洁.论历史教育的家国情怀[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3):21-25.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