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与出口技术含量提升

2022-06-23孙相云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技术含量程度高质量

孙相云 戴 翔

内容提要:本文在理论分析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影响出口技术含量的基础之上,选取长三角地区作为经验分析对象,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在长三角地区,融入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的城市不仅对提升其出口技术含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且对其他临近城市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也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出积极的空间外溢效应。此结论在采取各种稳健性检验以及处理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效应、竞争强化效应等作用机制对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3)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提升的促进作用还受到诸如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调节,前者在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中均发挥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后者则对直接效应有负向调节作用,对空间外溢效应有正向调节作用。(4)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在中小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视角,为理解依托本土市场培育竞争新优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于加快建成国内统一大市场进而重塑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具有政策含义。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开放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全球化遭遇了一定程度的逆风逆流,以美国发起的对外经贸摩擦不仅对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严重伤害,还波及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叠加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仅面临重构问题,而且还面临断裂风险。从国内环境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总量还是产业规模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在位规模优势,当然,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人口红利等传统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受国际国内因素双重变化的叠加影响,中国开放发展亟待改变以往依托初级要素形成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以及高度依赖“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模式,需要形成新发展格局以重塑竞争新优势。

无疑,影响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因素众多且复杂,既有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也有企业层面的,既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还有规则、制度等方面的作用。衡量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能力和优势,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进行观察,其中,出口技术含量无疑是重要的度量指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出口技术含量不仅反映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问题,而且还反映一国开放发展的质量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问题。更确切地说,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中,出口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无疑意味着一国处于更高和更加有力的分工地位,意味着能够获取更好的开放效益,实现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当然,也意味着竞争优势的转变。基于此,从区域一体化角度探讨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竞争新优势重塑及其对策思路的探寻,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实际上,自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概念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大量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中国是否具备发挥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的基础条件、畅通国内大循环还存在哪些问题、畅通国内大循环如何有助于提升开放发展水平以及如何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等问题。比如,关于本土市场规模方面,现有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有着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因此,已经具有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的基础条件[1]。关于畅通国内大循环还存在哪些问题,学者们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比如有学者主要从要素市场存在的问题,包括要素市场自由、有序流动还存在着很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约束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2],有学者从消费需求不足等角度分析了制约国内大循环畅通的堵点问题[3],还有学者从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链分工格局布局不合理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4-5]。针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如何有助于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目前的研究除了借鉴传统的母市场效应理论外,还有学者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征事实出发,认为本土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全球价值链不同增长环节和阶段的区域重新布局和调整有着重要诱发作用,尤其是本土市场规模越大,对高端环节和阶段的区域转移越能形成诱发力,从而对一国或者地区重塑竞争新优势有重要作用[6]。针对如何更好地畅通国内大循环,已有研究主要从完善要素分配机制、加快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链分工格局的优化配置等不同层面和角度,贡献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此外,也有学者认识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本质特征,因此,现有研究中也有部分成果从如何实施高水平开放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其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及进一步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影响。综上可见,现有研究为理解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启发和借鉴意义,但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先行区的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出口技术含量,进而影响竞争新优势重塑问题,目前还缺乏研究。

鉴于此,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高质量区域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可能贡献主要包括:第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考虑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是实现内循环畅通的先行区,为此,本文以高质量一体化为视角,选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长三角地区进行分析。第二,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本文可能是首篇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影响出口技术含量的文献。本文不仅力图回答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是否具有显著影响,而且还力图揭示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影响的作用机制。第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将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区域内各城市的一体化融入状况是否对出口技术含量产生外溢效应进行经验分析。

二、理论机制

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分割、诸侯经济等问题导致国内市场流通不畅,因而需要从更加合适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可能产生的各种效应,包括竞争新优势重塑等效应。虽然目前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在过去的发展实践中,一些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无疑成为破除区域间市场梗阻,进而更好地实现国内大循环的有益尝试。如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为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和畅通国内大循环进行了较好的实践探索,并成为先试先行区。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所得经验结论可能更具可靠性和借鉴意义。

分工理论指出,分工对效率的提升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工后可以避免从一种工种向另一种工种转换,从而节约转换成本和时间;二是分工后可以长期专务一业,使得劳动熟练程度得以提升;三是分工的专业化更加有助于新工具的发明和创造,推动技术进步。尽管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有诸多好处,但分工的演进同时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市场范围就是影响分工演进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市场范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分工发展的程度。遵循这一逻辑,地区之间若想形成更为紧密和合理的分工关系,必须建立起统一的市场关系。如果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市场,即便不同地区之间具有不同的优势,从而更加适合从事于某些特定环节和阶段的分工,但是由于各种流动壁垒的存在,跨区域分工协作会由此带来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如果说分工能够促使技术进步等,从而对于提升一国或地区的出口技术含量有显著作用的话,那么市场范围受限则会对上述作用的发挥产生限制作用。其反向的逻辑可以理解为,如果能够在区域内实现高质量一体化,从而消除各种人为障碍和自然壁垒,各地区之间的商品、要素等流动更加顺畅,那么由分工深化所产生的成本节约机制、技术进步机制、规模经济机制和竞争强化机制等,就会有助于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

(一)成本节约作用机制

从企业层面看,经济活动成本通常包括两大类,即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而这两类成本在提升区域一体化程度下,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如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融入国际分工的门槛会降低,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在某个或者某些特定的价值增值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也就是说,相对于整件产品的生产,专业化生产某个特定环节和阶段更容易发挥比较优势。基于同样的道理,从技术进步和创新角度看,某个生产环节和阶段实现创新或者技术进步,要比整个生产链条同时实现创新和技术进步更加容易。分工范围的扩大和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而诸如这些方面的变化,都会带来生产率提升效应或者成本下降效应。从生产成本角度看是如此,从交易成本看同样具有节约效应。比如基础设施在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显然有助于降低交通运输等交易成本,而行政事务的跨区域协同办理机制的完善,显然也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交易成本。总之,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成本降低有助于企业提升防御风险的能力,增强自身经营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出口技术含量。

(二)技术进步作用机制

成本下降效应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强,如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用于购买更先进的设备、购买优质的中间投入品等,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将节约的资源用于研发支出,从而增强技术进步效应,夯实出口技术含量提升的技术基础。当然,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所能产生的技术进步促进作用,还不仅仅在于上述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将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助推出口技术含量提升:首先,提升区域一体化程度可以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尤其是创新要素的流动[7],这样有助于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在区内形成广泛的传播、扩散乃至互动效应,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率。其次,区域内开展更加紧密的分工和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尤其是从创新合作角度看,有助于成本共摊、成果共享,降低研发成本最大化促进技术进步的可能。最后,从消费需求角度看,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于企业主体而言,意味着需求市场规模的扩大,面临更大市场规模带来的激励,工作人员包括科研人员可能更有激情和动力从事研发创新。总之,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升企业出口技术含量。

(三)规模经济作用机制

如前所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必然扩大市场范围,而市场范围的扩大,从生产角度来看意味着产出规模扩大,由此规模经济效应得以产生。基于规模经济的传统理论可知,规模经济的作用不仅在于有效降低单位成本,而且对于增强企业的异质性、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等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动态规模经济理论表明,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大,学习效应和累积效应都会使得企业变得更加有效率,促使企业不断实现技术进步,夯实企业提升出口技术含量的基础。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使得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跨区消费更为便捷,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一些以往只是小众的产品可能变得越来越大众。考虑到需求偏好往往具有传染性[8],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带来的需求跨区转移会引发更多相同或相似的需求。而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原理可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除了生产端因素外,需求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从以往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历史和实践逻辑看,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是促进技术技术进步和产业高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之,伴随着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模经济的作用机制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实施差异化战略能力,进而有助于提升出口技术含量。

(四)竞争强化作用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反映了当前在行业发展和地区竞争中,仍然存在着垄断和保护的问题,从而导致循环不畅。而提升区域一体化发程度,除了能够解决自然壁垒带来的市场分割问题外,还可以通过跨区行政事务等方面,打破可能产生的人为障碍,破除行业垄断,冲破地区保护。显然,正如现有研究所指出的,无论是打破行业壁垒还是打破地区保护,都可以将企业置于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而行业和地区间的竞争程度加剧,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技术进步的速度就会加快[9]。而在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下,由于企业并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压力,缺少被其他外来企业取而代之的风险,因此,对于此类被保护企业来说,通常缺乏创新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无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来看,能否吸引和集聚到生产要素,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企业或者地区,只要通过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才不会面临资源和要素的流出。可见,通过提升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有助于强化竞争,从而有助于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待检验理论和机制假设:

H1: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提高出口技术含量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H2:从具体作用机制看,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主要通过成本、技术、规模经济以及竞争四个方面的机制,对提升出口技术含量产生作用。

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不仅表现为中国东中西部之间,同样要表现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部,比如长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虽然总体上相对发达,但区域内部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发展差距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集聚的表现和特征。而发展不平衡或者说差距的存在,意味着对于某一特定地区而言,存在所谓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与周边互动发展的格局。经济中心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会提升其自身的经济和要素集聚能力,另一方面,会对其他周边城市和地区产生辐射和扩散效应,即通常所说的空间外溢效应。不仅如此,周边城市之间同样也会发生外溢作用,因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总是会产生千丝万缕的复杂网络关系。例如,两个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所影响的肯定不止于两个城市之间,同时也会给其他城市的交通等带来便利性。正是基于这一意义,本文认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作用,同样会形成显著的外溢效应。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具有空间外溢作用,即某一城市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同样会对其他城市或地区出口技术含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三、研究设计

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长三角地区不仅是开放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在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先行区。基于这一考虑,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作为畅通内大循环的重要代理变量,据此研究其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

1.基准模型

前文分析指出,某一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不仅对其自身出口技术含量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且还会产生空间外溢作用,即对其周边城市出口技术含量提升也有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考虑到在解决内生性方面的独特优势,优先选择空间计量模型中的空间自变量滞后(SLX)模型,具体构建如下:

(1)

选择正确和合理的空间权重矩阵,对开展空间计量分析而言极为关键,因为空间权重矩阵表示的是空间单元之间的关联和依赖关系。为了全方位捕捉和把握各城市间的空间关联性,本文分别构建静态和动态空间矩阵。其中,在静态矩阵又主要包括地理距离矩阵和邻接矩阵。

关于空间邻接矩阵(W1),本文采用0来表示不相邻,采用1来表示相邻。具体有:

(2)

关于地理距离矩阵(W2),本文采用各城市间的实际距离倒数为权重进行测算。其中,各城市间的实际距离(dist)采用各城市间机场到机场的实际飞行距离,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距离网(http://www.china6636.com/)。具体有:

(3)

关于劳动力空间权重矩阵(W3),本文参考现有文献[10]的做法,劳动力空间权重矩阵的动态空间关联表现为劳动力流动,具体测度为:

CLij=EmployiEmployj/Distij

(4)

其中,下标i和j分别代表城市;Employ代表各城市的就业人数,Distij代表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据此,W3的具体形式设定为:

(5)

(二)变量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根据上面的仿真过程,计算20次数据,并列出重量残值平方和最小值与最大值结果,残值平方和最小值如表2所示,残值平方和最大值如表3所示。

出口技术含量。本文借鉴豪斯曼等(Hausmann et al.,2005)[11]提出的出口技术含量测度方法,并将其扩展到城市层面。出口技术含量的测算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测算某一行业k在年度t的技术含量指数(TCIkt),具体的测算公式为:

(6)

其中,TCIkt代表t年度k行业的技术含量水平,eikt代表第t年的城市i在行业k层面上实现的出口总额;Eit代表第t年的城市i在制造业层面上实现的出口总额;Yit代表第t年的城市i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测算出行业技术含量水平的基础上,对行业层面的出口技术含量进行加权平均(其中,权重为出口总额中各制造业行业出口额占比),即可得到区域层面的出口技术含量指数,具体的测算公式为:

(7)

2.核心解释变量

关于地区一体化发展程度的测度指标,由于观察的角度和维度不同,或者基于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学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度量。但总体而言,现有文献的做法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市场一体化的测度,二是基于经济一体化的测度。当然,无论是市场一体化还是经济一体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循环畅通问题。但是,区域一体化发展除了市场一体化或者经济一体化程度提升外,同时还可以反映在其他维度上,比如行政事务打通、规则制度的协调等。总之,伴随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直接障碍因素会随之减少,影响市场经济活动的其他间接障碍因素同样也会减少,从而助力区域内部的循环和畅通。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在借鉴现有做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三个层面的一体化发展状况,即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状况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状况,由此构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测度指标。在具体测度某一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指标上,本文借鉴顾海兵和段琪斐(2015)[12]的思路和方法,采用所谓偏离度指标作为衡量指标。具体而言,如果某一城市的某项指标与长三角区域内该指标平均值偏离越大,说明该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程度越低;反之则反是。本文选取上述三个维度的一体化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经济一体化(economic)。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从多个层面上进行观察和解释,但生产和消费(收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维度。为此,本文采用地区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三个二级指标来测度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就人均GDP而言,本文采用某一城市的人均GDP与该区域人均GDP比值来衡量;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主要反映要素市场一体化,也是收入层面的一体化表征变量,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比值进行度量;就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而言,如果两个地区之间的一体化程度越高,那么商品价格也就会越接近,为此,采用某一城市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其他城市平均水平的比值来衡量。

(2)基础设施一体化(infrastructure)。“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等基础设施在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外部的道路联通是地区实现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选取高铁可达性和公路网密度两个二级指标来测度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水平。就高铁可达性而言,相比以往的道路修建,目前高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实现互动尤其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交通工具。换言之,从当前发展阶段看,城市间的高铁联通状况已经成为度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或者说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高铁可达性指数作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度量指标。该指标的具体公式如下:

(8)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城市和年份,Cit即为高铁可达性指数,Mit代表城市i在长三角地区内与其他城市间已开通高铁的实际城市数量;N代表该区域内所有的城市数量。与前述各指标的测算原理一样,此处同样采用偏离度表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指标,即某一城市高铁可达性指数与该区域其他城市的平均值的偏离程度进行表征。当然,除了铁路建设以外,公路网密度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可忽视。为此,本文还测算公路网密度指数,其具体的测算公式如下:

(9)

其中,Roadit即某一城市i在t年的公路网密度指数,OSit代表城市的行政区划面积;KLit代表城市公路总里程。类似地,此处仍然采用偏离度指数作为衡量公路网密度层面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指数。

(3)公共服务一体化(public)。本文选取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和人均医疗财政支出两个二级指标来测算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在具体的测算上,与前述各指标的测算逻辑一致,同样采用偏离度指标作为一体化的表征变量,具体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选取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得到一体化发展程度指标:

(10)

其中,I代表一体化发展程度,ri为前述各指标的测算值,wi表示权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如下公式测度区域内各城市各年度一体化指数:

(11)

指数integit即表示城市i与长三角地区内其他城市一体化发展程度,指数值越大说明一体化发展程度越高。

3.其他解释变量

基于上述各指标的构建及其说明可见,除了高铁可达性指标外,其他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都内含了各城市自身发展特征。换言之,由于个体特征的存在使得依据上述测度方法和测度指标表示的一体化发展程度与真实状况有所偏离。例如,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地区很高,无论是在生产总值方面,还是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都要强于其他城市,因而在使用所用偏离度指数时会出现所谓一体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以上海为中心以及对接上海,可能是周边城市的重要战略。因此,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程度,与其他城市之间相比,可能更高。为了避免由于自身发展水平差异对估计结果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在计量模型中进一步控制能够反映各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的因素。在指标选取上,二级指标的选取除了高铁可达性指标之外,其他指标与前文所述一致,由此形成了三个反映城市自身发展程度的指标:经济发展程度(deve_economic)、基础设施发展程度(deve_infrastructure)以及公共服务发展程度(deve_public)。

4.其他控制变量

基于已有关于出口技术含量影响因素的研究[13-14],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1)外资利用水平(fdi)采用实际利用外资额与该城市GDP之比表示;(2)固定资产投资水平(fixinvest)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3)信息化发展水平(inf)采用邮电业务总量与各城市GDP比值表示;(4)知识产权保护(patent)采用各城市专利授权量作为表征变量;(5)劳动力成本(salary)以各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作为表征变量。

(三)数据说明

虽然在最新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安徽也列入其内,但是在样本选择和数据选取上,考虑到有些指标变量的测度要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而该数据库能使用的最新年份只到2014年,这与安徽被规划进入长三角地区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所指的长三角地区主要指江浙沪,所使用的样本数据包括上海在内共25个城市,样本期间设定为2002—2014年。

四、实证结果

(一)基准回归

开展空间计量分析前首先要明晰其中的空间自相关性,对此,通常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进行检验。莫兰指数值通常介于(-1,1),如果莫兰指数值等于0,表明并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说明并不适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如果莫兰指数值大于0(或小于0),则表明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或负的空间相关性)[15-17]。在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以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莫兰指数在本文采用的三个矩阵下均显著为正,因此说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的可信性。由于SLX模型中不存在被解释变量空间滞后项,因而可以使用估计非空间效应模型的一般计量方法来检验和估计。本文首先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出三个矩阵下integ的空间滞后项Winteg,然后使用Stata软件对包括Winteg在内的所有变量进行双向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汇报于表1。

表1汇报了具体的回归估计结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SLX模型中并不包括被解释变量空间滞后项,即不存在内生交互效应,因此,变量的系数回归估计值显示的就是直接效应;变量空间滞后项的系数估计值显示的就是间接效应即空间外溢效应。从表中汇报的轨迹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判断:首先,就直接影响效应而言,由于区域一体化变量integ的系数估计值,在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以及劳动力矩阵下,均显著为正,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于促进出口技术含量提升确实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次,就间接效应或者说空间外溢效应而言,由于变量空间滞后项Winteg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说明空间外溢效应确实存在,即某一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自身提升出口技术含量,而且对于临近城市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1 区域一体化影响出口技术含量的SLX模型估计

由前述分析可知,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在整体上对出口技术含量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有可能是因为总体一体化指数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而使实证结果更容易显著。为了使研究更加严谨,本文按照上述测算总体一体化的方法重新测算三个一体化分指标,分别得到经济一体化指数、基础设施一体化指数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指数,从不同维度分别探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实际影响。具体结果分别汇报于表2—表4。从表中可以发现,三个分指标对出口技术含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即某一城市提高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都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出口技术含量,同时也都会产生空间外溢效应,提高其他城市的出口技术含量。这与总体一体化指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来看,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这说明做好国内大循环要重视基础设施的联通和平衡发展。

表2 经济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

表3 基础设施一体化指数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

表3(续)

表4 公共服务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

表4(续)

(二)稳健性分析

1.更换矩阵

空间矩阵的选择对空间计量分析至关重要,不同的模型选择可能导致检验结果有所差别。基于这一考虑,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时,首先考虑选取不同于以上的空间权重矩阵,重新进行实证分析,以对前文的实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检验。

一是对地理距离矩阵的改进(W4)。城市间的距离无疑对城市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使结果更加稳健,本文对前文使用的地理距离矩阵模型进行改进。参照邵朝对和苏丹妮(2017)[10]的研究方法,以城市间地理距离的平方倒数作为权重对地理距离矩阵中各元素进行测度,据此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设定如下:

(12)

二是对经济距离矩阵的改进(W5)。不仅城市间的地理距离对城市的相关性具有重要影响,经济距离同样是影响相关性的重要变量。关于经济距离的测算,本文采用各城市间人均GDP差异作为元素进行构建。由于不同年度的差异值有明显变动,为此本文采用样本期间内人均GDP均值作为替代。具体设定如下:

(13)

三是构建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矩阵(W6)。城市空间关联性会同时与经济因素和地理因素有关。比如,如果城市间地理距离非常接近甚至相连,而两者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那么两城市间可能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空间关联或依赖性。同样,如果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几乎差不多,但是如果城市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那么也未必能够形成实质意义上的空间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综合上述考虑,本文认为城市间的空间关联性可能受到经济距离和地理距离的双重影响。为此,本文参考韩峰和谢锐(2017)[18]的研究方法,构建能够同时包含上述两种因素的嵌套权重矩阵,具体如下:

(14)

其中,φ代表地理距离矩阵权重矩阵所在比重,参考韩峰和谢锐(2017)[18]的做法,将权重设定为0.5。W2和W5的具体说明见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稳健性检验而构建的上述三个矩阵,本文依旧采用SLX模型进行估计,所得结果具体见表5。估计结果显示,integ的系数估计值在三个矩阵下均为正,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统计检验;而Winteg的系数估计值也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统计检验,说明采用上述三种矩阵进行回归所得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从而证实了前文回归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表5 基于其他矩阵的稳健性检验

2.更换模型

与SLX模型相比,空间杜宾模型(SDM)包含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可以更好地揭示变量间的空间关系。为此,采用SDM进行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本文选取时空双重固定模型以同时控制时间以及空间上的影响。SDM的具体设定如下:

(15)

其中,WlnEsit是变量Esit的空间滞后项,ρ表示空间自相关回归系数,其他变量符号与前文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表6汇报了基于时空双重固定效应的SDM的基本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勒萨热和佩斯(LeSage & Pace,2009)指出,空间关联效应是否真实存在,仅仅通过简单的点估计,所得结果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19]。这就需要使用解释变量估计的直接效应来判别某一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程度等变量对其自身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而非简单地看其系数估计值β;还需要使用间接效应来判别某一城市融入区域一体化程度等变量对其他城市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即所谓的空间外溢效应,而非简单地看空间自相关系数ρ及其滞后项系数θ。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空间计量方程变形、取偏微分,从而得到直接和间接效应。其中,直接效应显示的是本地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间接效应则代表本地区解释变量对临近地区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即空间外溢作用,这一过程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对计量结果进一步区分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具体见表6。具体来看,三个矩阵下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与前述所得结果高度一致;三个矩阵下的间接效应同样显著为正且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统计检验,与前述回归结果相比,同样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总之,基于时空双重固定的SDM稳健性检验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不仅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且还能够产生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

表6 基于时空双重固定的SDM的稳健性检验

(三)内生性问题

出于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本文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以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使用TSLS解决内生性问题时,工具变量的选择极为重要,而现有文献表明以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结果往往不理想,工具变量选择的合适性存疑。为此,本文选择某一城市与样本中其他城市间距离的平均数,作为TSLS回归分析时的工具变量。然而,采用上述方法选取工具变量时,由于距离是一个固定值,并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要直接采用这一变量,那么在回归过程中就会被忽略掉。为此,借鉴陈硕和陈婷(2014)[20]的处理方法,本文将距离与时间虚拟变量相乘生成一个动态的工具变量。据此,采用工具变量的TSLS回归估计结果见表7。表7汇报的有关工具变量的不足识别检验、弱识别检验、不足识别检验结果表明,本文选择的工具变量合理且有效。就本文最关心的核心解释变量而言,表7中报告的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所得结果与前述SLX模型基准回归结果相比并无本质变化,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前述研究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表7 基于TSLS回归估计的检验结果

五、机制检验

前文的实证结果初步证实了,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产生了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那么,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其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前文分析指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主要通过成本节约机制、技术进步机制、规模经济机制和竞争强化机制等对出口技术含量提升产生促进作用。为验证上述作用机制是否存在和真实发挥作用,本文进一步进行计量检验。

(一)成本节约作用机制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等也随之上升,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情况更是如此。而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高企,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成本下降效应受到抑制。换言之,如果不将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上升排除在外,就难以识别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带来的成本节约效应。为此,借鉴雷娜和郎丽华(2020)[21]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交易成本的变化来表征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成本节约效应。具体回归估计结果报告于表8。从中可见,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交易成本的作用效果仅表现为邻接矩阵下间接效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其余均显著为负。这一结果说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确实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地,从交易成本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来看,三个矩阵下成本的降低均显著提高了城市的出口技术含量,根据中介效应的逐步回归法,可以证明成本节约效应的机制作用是显著存在的。

表8 成本节约效应的机制检验

(二)技术进步作用机制

如前文所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着出口技术含量提升。为了检验上述作用机制是否成立,本文以劳均产出作为技术进步的表征变量,据此对技术进步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汇报于表9。首先讨论一体化指数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从直接效应的回归结果来看,三个矩阵下的一体化指数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对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间接效应的估计结果表明,三个矩阵下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说明当前的技术进步空间溢出效应还没有表现出来。此外,技术进步在邻接矩阵和劳动力矩阵下均显著促进了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因此,可以证明技术进步的机制作用也是显著存在的。

表9 技术进步效应的机制检验

表9(续)

(三)规模经济作用机制

本文以生产规模作为规模经济的表征变量,据此对规模经济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汇报于表10。在一体化与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回归中,从直接效应结果来看,三个矩阵下一体化对工业总产值的作用效果,其具体的系数估计值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统计检验,说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确实有助于融入其中的本地区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形成规模经济。进一步地从间接效应来看,一体化指数的空间滞后项系数估计值只有在邻接矩阵下未能通过显著性统计检验,其余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统计检验,说明伴随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其规模经济的作用机制不仅在本地区发挥作用,而且会通过空间外溢效应而对周边城市产生影响。同样,从表10中可以看出,规模经济对出口技术含量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著存在的,因此,规模经济效应作为一体化促进出口技术含量的作用渠道在计量上通过了逻辑一致性检验。

表10 规模经济效应的机制检验

(四)竞争强化作用机制

为检验竞争强化作用机制,本文采用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作为市场竞争程度表征变量。通常而言,地区间相对专业化指数越大意味着地区间生产越不具有替代性,从而竞争程度相对就弱,反之则说明竞争程度相对较高。参照范剑勇(2004)[22]的计算方法,将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用以下公式代表:

(16)

竞争强化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见表11,从中可见,在一体化对专业化程度的作用效果中,除了邻接矩阵的间接效应不显著外,其余系数估计值均为负且通过了显著性统计检验,说明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各地区及邻近地区相对专业化程度的降低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为强化区域内的竞争程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而专业化指数对出口技术含量的作用效果在三个矩阵下均显著为负,进一步证实市场竞争有利于促进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也从实证角度论证了强化竞争在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促进作用中的机制作用。根据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23]的研究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会呈现非线性变化,具体而言,从低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进时会表现为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时则表现为地区专业化水平的下降。结合现有研究,本文的上述研究结果或许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已经开始进入较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表11 强化竞争效应的机制检验

六、进一步拓展分析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城市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影响到一体化程度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各城市生产总值与一体化指数的交互项纳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判断城市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具体回归结果如表12所示。从交互项及其滞后项的系数来看,除了地理距离矩阵下空间滞后项不显著外,其余均显著为负,说明GDP水平的高低在一体化程度影响出口技术含量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在GDP越高的地区,一体化程度提高对出口技术含量的作用力越弱;在GDP较低即较不发达的地区,一体化程度提高对其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效果越明显。一般来说,GDP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这类地区一体化水平本身就很高,所以一体化的继续加强对出口技术含量带来的边际影响和作用相对较小;另外,这类地区本身的出口技术含量也较高,因此一体化程度的加强,对出口技术含量带来的边际影响和作用同样相对较小。相反,GDP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也相对较低,这类地区一般在基础设施水平、交通便利程度、政策完善程度等方面都较为落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使其与较发达地区的联系迅速紧密起来,交通更加便利,交流更加频繁,从而能够对出口技术含量提高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从交互项的空间滞后项来看,经济发展程度同样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相应的空间外溢效应也是在GDP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因此,相对于较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与周围较发达地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能大大提高该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出口技术含量。这也说明了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在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相对落后地区的参与程度,并积极将其纳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发挥发达地区的领头羊作用,最终带动所有地区出口技术含量的快速发展,重塑中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表12 含有GDP与一体化指数交互项的SLX模型回归结果

(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调节作用

前一部分已经证实了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会对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然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仅可以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还可以通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所反映的居民生活水平来看。由于二者反映层面不同,在调节作用上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一体化指数的交互项纳入SLX模型中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3所示,从交互项的直接效应来看,在三个矩阵下均显著为负,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不利于该地区出口技术含量的提升;从间接效应即空间外溢效应来看,在三个矩阵下,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地区参与一体化对其他地区出口技术含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事实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既能够代表某一地区的消费水平与消费潜力,又反映着劳动力成本的大小及转移性收入与支出的情况。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潜力的提高一方面能够促使企业生产更多的产品,赚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会提高,这将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提高整个地区的出口技术含量;而劳动力成本和政府支出的提高将会给予企业和政府更大的财政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完善,从而降低地区的出口技术含量。随着互联网和快递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各种网购平台和快递公司的兴起使人们可以购买任何地区的商品,或者说卖家可以将商品销往任何地区,因此在区域一体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不仅会使本地区的企业受到创新激励,也会使其他地区的企业受到创新激励,从而会产生更强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对于地区内部来说,如前所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还反映着劳动力成本和政府支出的增加,这将不利于该地区出口技术含量提升。一般来说,由消费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正向调节作用,相比于劳动力成本和政府支出提高带来的负向调节作用所需时间更长,效果更加不确定,因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本地区即直接效应的总体调节作用更可能为负向。当然,如果给予足够长的时间,那么正向调节作用可能会超过负向调节,从而总体上实际是有利于技术含量提升的。需要注意的是,某一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和政府支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程度微乎其微,可以认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不会通过这一途径负向影响到一体化对其他地区出口技术含量的促进作用,即这一作用机制只存在于直接效应中而不存在于空间外溢效应中。因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其他地区的调节作用更可能为正。综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会对一体化对本地区的出口技术含量的促进起到负向调节作用,而对其他地区出口技术含量的促进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表13 含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一体化指数交互项的SLX模型回归结果

表13(续)

(三)异质性及空间外溢的区域交互分析

为研究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作用效果在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中的差异,本文将全样本分成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两个分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看作大城市,其余看作中小城市。同时,为明晰空间外溢的区域交互效应是否存在,在中小城市分样本和大城市分样本中分别加入空间滞后项Winteg_big和Winteg_small。其中,Winteg_big是空间权重乘以integ_big(大城市的一体化指数保留,中小城市的一体化指数取0),反映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Winteg_small是空间权重乘以integ_small(中小城市的一体化指数保留,大城市的一体化指数取0),反映中小城市对大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具体回归结果如表14所示。从异质性来看,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空间外溢效应,在中小城市中都更为显著,而大城市的一体化对自身及其他大城市的出口技术含量的作用效果都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中小城市本身的发展水平较低,相比于大城市之间的一体化效果更加明显,无论是对自身的出口技术含量还是对其他中小城市的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速度都更快;而对于大城市来说,由于其本身的发展程度较高,通过简单的一体化提升难以促使其出口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发展,如科技创新等。从区域交互效应来看,只有邻接矩阵下的中小城市对大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通过显著性检验,即中小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一体化程度加强,有利于提高大城市的出口技术含量,而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对于中小城市来说,由于其自身各项基础较差,即使能和大城市之间建立起互联互通的一体化关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吸收来自大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例如,中小城市由于创新条件的缺失,即使解决了和大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问题,也难以吸引创新人才的流入。而对于大城市来说,中小城市融入一体化为其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提供了更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使其能够快速享受来自中小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

表14 异质性及空间外溢的区域交互分析

表14(续)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循环的根本意义上看,就是要打通区域内各地区、各市场的壁垒,使各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起互联互通的网络,而区域一体化显然在上述几个方面具有先行作用。正是基于这一意义,本文认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积极作用。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选取中国开放型经济最为发达且一体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长三角地区为分析对象,实证检验了理论分析中形成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某一城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越深,不仅对于提升该地区的出口技术含量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且会对临近地区出口技术含量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外溢效应。第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程度的提升对出口技术含量提升起到的促进作用乃至产生的积极空间外溢效应,主要通过节约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发挥规模经济以及加强区域竞争等四个方面的机制而发挥作用。第三,以地区生产总值为表征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一体化发展影响出口技术含量的直接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均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表征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一体化发展影响出口技术含量的直接效应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而对空间外溢效应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第四,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空间外溢效应,一体化发展程度对出口技术含量的促进作用在中小城市中都更为显著,而大城市融入一体化发展程度对自身及其他大城市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的作用效果都不显著。第五,中小城市与其他城市融入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高大城市出口技术含量,而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

本文研究不仅为进一步深化认识依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高出口技术含量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首先,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对培育竞争新优势至关重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新阶段中国开放发展模式战略转型的重要选择。而推动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就是要以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发挥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内生地培育出参与全球分工的竞争新优势。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体量目前已经具有一定的在位规模优势,正是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基础。但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统计意义上的体量优势只是潜在的规模优势,并不等于现实或者说真实的实际可用的规模优势。尤其是考虑到诸如地方保护、诸侯经济等问题的存在,真正可用的有效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对于提高出口技术含量具有重要作用,而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竞争新优势的重塑,因此,破除体制机制等约束,破除市场分割尽快实现国内大市场的统一,对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培育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考虑到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可以考虑以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为先行路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应该说其中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这其中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地方保护的干扰,也有地缘因素等作用。因此,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解决问题可能并非一蹴而就,那么在推动形成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不妨选择在区位上具有临近优势、经济发展上具有阶段相似性等某些已经初步具备条件的区域,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率先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让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在区域内进行先试先行。这种做法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为其他地区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且一旦各区域实现了高质量一体化,那么区域与区域之间再实现扩大“对内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建设,就会水到渠成。如此,便能够从根本上夯实提高出口技术含量的本土市场规模基础,从而内生地培育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再次,依托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提高出口技术含量,要充分关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虽然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但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既可以成为供给市场又可以成为需求市场。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中,重点在于循环畅通,这不仅是大城市之间的畅通,也包括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中小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畅通。相比较而言,从前文的研究结论中也可以发现,扩大中小城市的一体化程度可以更大幅度地促进一体化对出口技术含量的提高作用及其空间外溢效应,并且中小城市对大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强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空间外溢效应,因此在关注大城市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中小城市的加速循环作用。

最后,在以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作为探索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而夯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客观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实践道路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体制机制的安排和优化等问题。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着空间外溢效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在这种空间外溢中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并且受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从受益角度看,由于外溢可能存在的各种差异导致不同城市在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性也不同。对此应予以充分考虑,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应在体制机制安排方面兼顾各方利益或者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如此才能更加顺利地推动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建设和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如何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作出最优的体制机制安排,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技术含量程度高质量
高校图书馆药物核磁共振技术含量测定文献信息化研究
有技术含量的欺骗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大通高科: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不走俏
石油管道安装施工质量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