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2-06-23李晓艳
李晓艳
肝硬化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肝脏内病症,其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进展。导致肝硬化发病的原因众多,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肝营养性障碍、代谢性因素、酗酒等[1]。如果病情持续发展,就会导致患者肝脏组织发生弥散性和弥漫性损伤,严重情况下会致肝脏出现坏死。病情持续作用于患者的肝脏组织,同时导肝功能受损,患者会出现乏力和消化道不良反应。在这些不良因素的综合刺激下还容易使患者发生营养不良、贫血和黄疸情况[2]。临床研究认为,肝硬化还会对患者的血液系统产生一定损害,如导致患者发生血液纤溶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甚至增加相关出血性疾病的发病几率,因此该病症对患者的整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威胁。临床有研究认为[3],肝硬化和患者凝血功能存在必然联系,为进一步研究D-二聚体和肝硬化病情进展的关系进行本文探究,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到本院治疗的90 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4 例,女46 例;年龄18~65 岁,平均年龄(45.05±11.34)岁;病程3~15 个月,平均病程(8.45±2.32)月;Child-Pugh分级:A 级33 例,B 级42 例,C 级15 例;合并门静脉栓36 例,未合并54 例;腹水44 例,无腹水46 例;所有患者均在本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临床资料经验证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的标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为肝硬化,诊断符合相关标准[4];②患者均为肝硬化失代偿期;③近期均未使用过抗凝药物和止血药物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④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具有良好的配合性。
1.2.2 排除标准 ①严重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患者;②心脏、肾脏、脑血管疾病等导致D-二聚体异常的其他病症;③合并其他严重肝脏器质性病变;④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护肝治疗,补充维生素并进行降压等常规治疗,患者常规进行禁食禁饮,实施补充血容量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需求决定是否留置胃管,并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营养液,静脉滴注泮托拉唑、奥曲肽等,持续用药3 d 以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检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进行D-二聚体检测时叮嘱患者应空腹至少>12 h,并于上午抽取静脉血1.8 ml,将其放置于专用抗凝管中,并且与0.2 ml 枸橼酸钠进行充分混合,然后送至检验科进行检验。检验工作必须在血液离开人体后1 h 内完成,将静脉血液标本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3000 r/min)20 min,对血浆进行分离,然后通过低温冰箱进行保存待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Dimension Xpand Plus.德国西门子)对所有标本进行分析,试剂盒选择仪器所配套的试剂盒,经高年资经验丰富专业检验科人员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和分析仪说明书进行各项操作。
1.4 观察指标 比较Child-Pugh 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不同情况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ild-Pugh 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 Child-Pugh C 级患者高于B 级,B 级患者高于A 级;A 级、B 级及C 级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hild-Pugh 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表1 Child-Pugh 不同分级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注:三级比较,P<0.05
2.2 不同情况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 合并门静脉栓、有腹水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门静脉栓和无腹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情况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表2 不同情况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注:与未合并门静脉栓和无腹水比较,aP<0.05
2.3 治疗前后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 治疗后,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90 例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表3 治疗前后90 例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mg/L)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3 讨论
临床表明[5],在肝硬化患者中19%~95%的群体会表现出纤溶亢进和凝血异常。D-二聚体可以在纤溶作用下经胶原纤维蛋白降解生成,该指标是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以及纤溶异常的主要敏感性指标。人体肝脏可参与新陈代谢,所以肝脏属于纤溶和凝血因子的主要脏器。人体肝脏可以对人体内相关物质产生控制作用,所以肝脏对机体纤溶与溶血都存在巨大的影响[6]。在常规作用下,D-二聚体在人体血液中含量较低,出现肝硬化后会导致患者肝脏组织坏死,容易使患者出现肝脏功能紊乱,使肝脏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失去了清除能力,因此是人体血液中的凝血功能被异常激活,其主要表现是纤溶功能亢进,所以这也容易使患者血液中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表现[7]。由于D-二聚体与人体血液功能有密切关联,因此通常以分析D-二聚体水平诊断患者病情,由此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肺栓塞、冠心病和心肌梗死[8]。随着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临床发现D-二聚体对人体肝脏疾病会产生严重的血液反应,这样就可以实现对病情严重程度与并发症的等级评估,同时也可以对肝硬化患者进行长时间评估代谢时肝脏功能[9]。
本次研究选择90 例肝硬化患者,分析D-二聚体在肝硬化患者临床检验中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Child-Pugh C 级患者高于B 级,B 级患者高于A 级,A 级、B 级及C 级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门静脉栓、有腹水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门静脉栓和无腹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会随着病情变化而发生改变,Child-Pugh 分级不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证明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对肝硬化病症进行评估和分级的重要敏感指标。D-二聚体的水平越高说明患者血液系统中存在的变化越大,进而也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越活跃,将此作为患者是否存在纤溶亢进和血液高凝的评定指标[10]。
综上所述,对肝硬化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验可促进对患者病情的判断,辅助了解临床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及时发现危险进行处理、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