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内化:中英价值观教育对比

2022-06-22樊俊

文教资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

樊俊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特别重视学校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灌输引导作用,但是对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进行的内化机制和实践强化机制探索一直比较薄弱。英国的价值观教育注重对个体的内化模式和实践强化,针对当前我国的价值观教育引导新的受众情况,我们需要借鉴其部分有效做法,建立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引导模式,注重基础教育阶段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促使教育模式由大水漫灌向小水滴灌转型。

关键词:个体内化 价值观教育 中英比较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奠定国家制度的道义,还决定着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是一个国家立国和兴盛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設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和核心。我们还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时代精神。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一个渐进式积累、逐步认同、形成共识的过程,其路径是多元的。建立受教育者接受内化机制,实践强化机制和灌输引导机制,是一个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主要责任。[1]我国长期以来特别重视学校教育的灌输引导,但是对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进行的内化机制和实践强化机制探索一直较为薄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专门研究了英国价值观教育引导的内化模式和实践强化模式,以期对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价值观教育引导的理论基础

价值观的根本是认同问题,“认同”是当代社会科学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则认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真诚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3]学生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标志着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社会所希望或者要求的共同的价值观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得该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为,成为自愿选择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认同模式可以分为盲目认同、诱导认同、强制认同和自觉认同四种模式。“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4]当前,大部分教育体系都重视诱导认同、强制认同,而对自觉认同要么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评估手段,要么漠视。与外部影响下的强制认同不同,内化后的自觉认同有着天然的优势,当个体主动“认同”后,价值诉求才能从外在诉求转变为内心自觉,成为凝聚人心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最佳选择。

二、当前英国的价值观念引导模式分析

1996年,英国学校课程与评估协会组织了一个代表社会广泛利益团体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价值观国家论坛”(The National Forum for Valuesin Education),来探究价值共识能否达成的问题。英国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在2014年发布有关促进英国价值观的建议,最主要的就是社会(Social)、道德(Moral)、精神(Spirit)和文化(Culture),即SMSC教育,目的是确保年轻人离开学校时为英国的现代生活做了充分准备,这使得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价值观教育变得尤为重要。

当前,英国提出了最新的五个核心价值观:民主、法治、个人自由、互尊、宽容。[5]2002年起,教育法规定所有的学校必须执行和落实,再一次强调在促进学生在个人、社会、精神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另外,针对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专门有第三方独立机构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英文全称为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主要职责是对英格兰地区的教育体系进行监管和评估,定期向英国国会提交报告并根据监管活动向英国教育部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其监管范围包含公立学校、部分私立学校、儿童服务中心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等)来评定学校是卓越、优秀还是不合格等,这项评估不仅仅看成绩,还要看在价值观教育引导方面是否做得到位。比如,学生们是否有自尊心、自信心,是否能辨别是非,是否参与社区服务等。另外,是否能够包容,与各种族的人和谐相处;是否能互相尊重,是否能遵纪守法等都成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在具体实践中,英国的价值观引导特别注重个体和细节,所以对价值观教育引导中特别注重内化方面的策略,潜移默化虽然过程缓慢,但最终达到了“自觉认同”和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其实,英国所推崇的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奋斗目标,平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取向,公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人的利益为价值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以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为最终价值目标,这种外在的价值依托和内在的价值精神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这些思想和精髓,与英国当前所推崇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之处。

(一)英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特征

循序渐进,是指该种教育方式比较注重结合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1. 价值观教育的分阶段递进

英国在构建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价值评估标准中,套入了个人发展的标准,具体包括:个人社会道德精神方面的发展;塑造学生们的性格素质,教学生们勤奋懂礼貌等;职业指导,中学毕业不上大学的也会有职业指导,大学毕业需要工作时也会跟进职业指导;健康的生活;公民教育,该教育类别从六年级就开始,到了中学成为单独的课程;平等与多元化教育,学校会评估学生们是否有种族会其他方面歧视;最后是为每个阶段进行准备,如小学到中学、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大学到进入社会,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

小学教育是PSHE(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意为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到六年级会有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更深入,是让学生们了解民主、职责、自由、权利,以及要有着怎样的公民意识。学生们要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制度,公民是权益为了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言,通过发言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的互动讨论增强了他们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进入社会,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KS3(关键阶段3)和中国初中三年相当,课程包括英文、数学、科学、音乐、电脑、历史、地理、经济、设计、宗教。正常学校会开设20门左右的课程,学生需要在里面选择7—10门课程进行学习,其中与公民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学习内容有:英国民主政府政治体系的发展(包括公民、议会和君主的作用),议会的运作(包括投票和选举以及政党的作用),英国公民享有的主要权利、规则和法律以及司法系统的性质(包括警察的作用以及法院和法庭的运作),公共机构和志愿团体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公民共同努力改善其社区的方式(包括参加学校活动的机会)等。

KS4(关键阶段4)相当于中国的高中阶段,比KS3更深更广。具体包括议会民主和联合王国宪法的关键要素,包括政府的权力,公民和议会在追究当权者方面的作用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以及新闻自由的不同作用;地方,区域和国际治理以及英国与欧洲其他地区,英联邦,联合国和更广阔世界的关系;英国的法律制度,不同的法律渊源以及法律如何帮助社会处理复杂问题;公民为改善社区做出贡献的不同方式,包括有机会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负责任活动等。

2. 价值观教育的全面融合性

多元化导致融合需求。21世纪以来,英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近40%,非白人的少数族裔达到英国常住人口的15%。本土白人比例从2001年的87%下降到不足80%,移民人口呈现增加的趋势。[6]以前英国学校的学生全都是白人,现在是生源日趋国际化,汇聚了来自不同的国家、阶层、种族、信仰、家庭结构的学生。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国际社会,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冲突在公立学校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多元文化教育日益盛行。所以,要在公立学校中增进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必须对不断强化的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做出回应,鼓励儿童及青少年加强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这些多元化的现实对于统一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挑战是巨大的。当代英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给传统家庭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3. 价值观教育现实取向性

恐怖主义促使价值观教育融合。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西方世界进入恐怖袭击事件频发高发的时期,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因此,英国开始思考引起该类极端事件的本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行动:恐怖主义预防行动,主要就是分析其中的原因,哪些因素會使易受影响的脆弱的人参与恐怖活动。

政府鼓励和支持各个学校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每个校长都参与有关预防行动的培训,主要目的是防止脆弱的受影响的人参与极端激进行动。

(二)英国价值观教育的环境协同性

学生、家庭、学校是三位一体的。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自我家庭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土壤,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校和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会组织家长会分享,希望与家长保持同样的语言、方法、政策。学校也会采用各种方式进行与家庭的协作,形成育人合力。这些举措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做正确的选择,把价值观落到所做和所说的每件事上,渗入生活中的各个细节,锻炼他们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让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具备自我独立面对未来的素质。

1. 价值观引导与家庭及社区协同

虽然不同学校教育方法不同,但是家长、社区都会参与教育的政策。一个学校在制订价值观和教育方式时,一般都会和家长及所在社区讨论,让大家认同这个价值观,之后才开展具体教育,还会通过媒体、信件表达学校的价值观。

英国的家长大部分都比较尊重学生。笔者在三个月的寄宿交流中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家庭在对于英国学生价值观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塑造尊重他人这个价值观方面,房东夫妇以身作则。房东的孩子是素食主义者,房东夫妇都不是,但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孩子在家时,绝不做任何与肉类相关的饭菜。在对待孩子工作和学习上,他们也是基本上按照孩子自己的选择来支持,绝不替孩子做最终的决定。

2. 价值观引导与生活模式协同

价值观与生活相结合,教育就是生活,点点滴滴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天。英国学校中从来不轻易给任何一个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一般是以“好选择”(good choice)或者“坏选择”(bad choice)来评价。一般而言,学生们听到的都是正能量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通过实践来获得认识。从小就教育学生环保,让学生们理解为什么要重复使用、要垃圾分类。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如在操场上课余活动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学校会设计一个友谊之凳,证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都很特殊,让学生们彼此之间建立、发展和巩固他们的友谊。

3. 价值观引导与学校教育协同

在促进学生价值观发展、塑造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方面,公立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公立学校不仅是国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系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向年轻一代有计划地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机构。学校倡导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不只是学业方面的教育,它是智商、情商、安全感的意识、个体的身份、体育、感情等的全面教育,在教学大纲里融入了学校的价值观。英国的学校热衷于“全人教育”并相信为学生传授对他人尊重、有礼貌,诚实善良和为他人着想,有责任感的重要价值观,能为他们今后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学校课程。

其中,每个相关的价值观都有详细的可实践的内容。全校每两周有一次全校集会,然后各班再开展各种活动。如小学会给图片让学生去讨论带来哪些启发;引述一些名人名言,让学生们看这些是什么意思;通过讲一些故事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小故事大道理”;通过静坐(每天有10—15分钟的静坐)让学生们把心收回来,继续后面的课程。学生们互相讨论发言,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可以写日志和反思。通过大家的讨论探索带来改变,形成习惯,成为他们素质很重要的一方面。

学校注重利用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协同。使学生尊重民族的差异性,树立“尊重”这一英国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感。[6]

三、中英价值观引导培育的对比与借鉴

中英价值观教育存在很大差异,概括来讲,英国的价值观教育比较注重个体的感受。为了达到推行价值观的目的,从小学到大学、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体辅导到群体仪式,都专注于这一目的:让人从内心接受并尊崇该价值观。

反观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尤其是针对“00后”,有关个体认同的关注还不够。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是两国的文化差异导致的。随着“00后”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力,他们对个体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后都要高,针对这样的群体开展价值观引导,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方式,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对价值观引导培育方式进行改进。

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价值观教育引导体系

价值观引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学生整个受教育周期。纵观我们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思政教育,以填鸭式讲授、机械性记忆为主。这对知识教育来说是有用的,但对价值观引导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很多孩子的学习仅限于记忆知识,缺乏真正的理解,导致认知不明。

2. 价值观教育要大水漫灌转向小水滴灌

英國价值观教育整体而言是滴灌式的,很少大水漫灌,比较注重教育引导对于学生个体的实际效果。而我们目前有部分价值观教育,过于注重形式,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要让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走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从心底里“自觉”认同,这对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大力强化基础教育德育师资投入

对于价值观教育引导而言,教师居于最为重要的位置。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同,现实课堂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由此,当前应加大对教师资源的培训和投入,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是价值观引导教育的最重要环节,需要继续大力投入。

参考文献:

[1]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2] [奥]S.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上[M].车文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4] 傅华.全球认同与民族国家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06-04-18.

[5] HM Government. Prevent Strategy[R].London: Home Office Publications,2011:34.

[6] Hemming P.  J. Educating for Religious Citizenship: Multicultur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an English Multi‐faith Primary School[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11(3): 441-454.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受教育者价值观教育初探
论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节庆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
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城市“流动儿童”价值观教育问题的现状、困境及对策